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的兴趣和趣味的幼教
【作者】 徐英平
【机构】 浙江省东阳市市妇联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今年六月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许多地方都谈到了“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运用让幼儿“产生兴趣”的内容进行幼教。所以,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认识到,对幼儿的教育要充满趣味,这应该成为所有的幼儿教师熟知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具体实施趣味幼教时,如何完整地理解和运用趣味教育,这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据我所知,我们一般的做法是激发兴趣的幼教多,顺应幼儿自己所表现的兴趣,从幼儿本身表现的兴趣出发,进行自然的兴趣教育较少。我们可以常常想出一套套的办法,例如:让幼儿摆弄玩具,教他们唱歌、跳舞等等去激励兴趣,这当然是好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想,作为幼儿教师,还要从更高层次上去探索趣味的幼教。
十七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就已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我认为幼儿对某种事物最发生兴趣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因势利导的进行兴趣幼教的最佳时机,抓住了这个良机,我们作为启蒙培养幼儿品德和各种良好习惯的兴趣幼教就最可能获得成功。
一天上午,我在带领幼儿到户外玩大型玩具时,发现有一位孩子,忽然捡起了一片落叶,看呀,跑呀,跳呀,玩得很开心,很入迷,接着马上又有好些孩子也都加入到了捡树叶的行列中。看到孩子们这种对落叶产生的浓厚兴趣,我好像想到了什么,就选择落叶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先让幼儿把捡起的落叶“搬到”活动室里进行比较、分类,再让每个幼儿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分的、分成几类、用的是什么方法。活动中幼儿发挥出各自的观察和想象力,有的按叶子的形状分类;有的按叶子的颜色分类,有的按叶子的大小分类;还有一位小朋友想到按叶子的厚薄来分,幼儿的观察这么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立刻表扬他聪明,不过同时也肯定了其他孩子对叶子的分类方法,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孩子们十分高兴,活动兴趣大增,他们似乎已经有了“我聪明”、“我能做”的积极情感。然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幼儿利用捡回来的落叶开展玩落叶游戏,有的在摆放、有的在剪贴……,我看幼儿们的创造欲望十分强烈,许多幼儿编织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作品。最后我又播放了有音乐有语言解释的录音吸引了幼儿,在歌曲《秋叶儿》的旋律下,朗诵《秋天来了》,再讲述了秋天的故事,使幼儿初步懂得了树木到凉快起来的秋天要落叶的自然知识,又启发幼儿以落叶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讲讲秋天,于是有的说秋天花会凋谢,有的说草会变黄,有的说小虫会躲起来等等。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不但增进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认知能力,还让他们萌发出了创造想象的幼芽。因为兴趣来源于幼儿自己,幼儿就活动得特别开心。教学效果也比一般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事实证明,选择幼儿自己表现出来感兴趣的素材,才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我们平时要主动地去体悟那颗幼儿心,那种幼儿情,那种所好的兴趣。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去为他们选择有趣而有益的幼教材料。我常看到幼儿爱玩“看病”、“乘汽车”的游戏,于是我就特别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上医院看病”和一次“上公共汽车“的游戏活动。由于主题内容,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扮演的角色他们也接触过,因而很感兴趣。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对医生、病人、司机、售票员、乘客等角色的模仿,能够具体地实践与体验成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文明行为、社会道德规范及责任心等。如“上医院看病”的游戏中,病人到“医院”看病,应先挂号后就诊,先交费再取药。而医护人员则要对病人态度和蔼、关心体贴、精心护理。在“上公共汽车”游戏中,既要求司机与售票员密切配合,又要学会扶老携幼,礼貌待客,还要求乘客先下后上,互相谦让,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等等。正是通过幼儿扮演这一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角色,才使得他们在游戏的无限乐趣中领悟社会对他们未来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这种兴趣来自幼儿进行的寓教于游戏的活动方式,对幼儿在培养互助互爱、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关心别人、遵守纪律、克服困难、虚心学习的优良道德品德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谈到“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时,要求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兴趣,就地取材地进行兴趣教学,还要对幼儿的各种兴趣都不泼冷水。尤其是一些幼儿教师和常人看来并不许可的兴趣和不应鼓励甚至应当禁止的兴趣一定要根据“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实际,因势利导。如,孩子们对“小剪刀”很感兴趣,看到大人们使用,他们也一定要夺过去摆弄。一般的人认为,幼儿玩剪刀不安全,从保险的角度看,不玩为好,但是我在考虑后,并没有简单地加以制止、劝阻,却专门安排了“小剪刀”的活动。在活动前,我告诉他们要玩剪刀了,在他们拍手叫好时,我讲了活动的内容,再讲了关于使用安全的要求。然后,我在旁指导和监护,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尝试操作,这样,他们虽然无拘无束,但没出事故。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正是一把剪刀,一张彩纸,让孩子们体验到在玩剪刀的乐趣中,培养了他们使用工具的本领,也让他们感受了劳动的快乐。
我们幼儿园中有一块假山,面积比较大,下面还有迷宫,孩子们对那里很有兴趣,有的常常要去偷偷地爬假山。虽然登上假山有阶梯,但是幼儿教师们还都是不肯让幼儿们去尝试攀登,生怕出事。
幼儿们有很浓的兴趣,老师们有那么大的担心。起初,我也不敢让幼儿去冒风险。但是越不让去,幼儿越是要去。于是我想起,越是害怕,可能倒真的越要有事,不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于是我决定进行一次登假山这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我作了认真的组织安排,又反复地强调了几点登山规定。到了假山边,我选择了最佳视角和安全保护点,然后让孩子们开始登“山”。由于事先组织得好,要求明确,幼儿们在活动中都尝到了“勇敢”的滋味,尝到了攀登的乐趣,玩得十分开心,既得到了锻炼,又没有出一点事。有几个年轻老师很赞许我的这种顺从幼儿心理,因势利导的发散型幼教理念,说“想不到你这样的老教师还有这样可贵的开放幼教观。”
外国教育家曾要求大人们“多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因为这“对于带好孩子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认为,多研究幼儿的心理,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进行趣味盎然的幼教、对于幼儿的道德和知识的启蒙是极为重要的。
十七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就已指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我认为幼儿对某种事物最发生兴趣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因势利导的进行兴趣幼教的最佳时机,抓住了这个良机,我们作为启蒙培养幼儿品德和各种良好习惯的兴趣幼教就最可能获得成功。
一天上午,我在带领幼儿到户外玩大型玩具时,发现有一位孩子,忽然捡起了一片落叶,看呀,跑呀,跳呀,玩得很开心,很入迷,接着马上又有好些孩子也都加入到了捡树叶的行列中。看到孩子们这种对落叶产生的浓厚兴趣,我好像想到了什么,就选择落叶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先让幼儿把捡起的落叶“搬到”活动室里进行比较、分类,再让每个幼儿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分的、分成几类、用的是什么方法。活动中幼儿发挥出各自的观察和想象力,有的按叶子的形状分类;有的按叶子的颜色分类,有的按叶子的大小分类;还有一位小朋友想到按叶子的厚薄来分,幼儿的观察这么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立刻表扬他聪明,不过同时也肯定了其他孩子对叶子的分类方法,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孩子们十分高兴,活动兴趣大增,他们似乎已经有了“我聪明”、“我能做”的积极情感。然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幼儿利用捡回来的落叶开展玩落叶游戏,有的在摆放、有的在剪贴……,我看幼儿们的创造欲望十分强烈,许多幼儿编织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作品。最后我又播放了有音乐有语言解释的录音吸引了幼儿,在歌曲《秋叶儿》的旋律下,朗诵《秋天来了》,再讲述了秋天的故事,使幼儿初步懂得了树木到凉快起来的秋天要落叶的自然知识,又启发幼儿以落叶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讲讲秋天,于是有的说秋天花会凋谢,有的说草会变黄,有的说小虫会躲起来等等。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不但增进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认知能力,还让他们萌发出了创造想象的幼芽。因为兴趣来源于幼儿自己,幼儿就活动得特别开心。教学效果也比一般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事实证明,选择幼儿自己表现出来感兴趣的素材,才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我们平时要主动地去体悟那颗幼儿心,那种幼儿情,那种所好的兴趣。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去为他们选择有趣而有益的幼教材料。我常看到幼儿爱玩“看病”、“乘汽车”的游戏,于是我就特别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上医院看病”和一次“上公共汽车“的游戏活动。由于主题内容,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扮演的角色他们也接触过,因而很感兴趣。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对医生、病人、司机、售票员、乘客等角色的模仿,能够具体地实践与体验成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文明行为、社会道德规范及责任心等。如“上医院看病”的游戏中,病人到“医院”看病,应先挂号后就诊,先交费再取药。而医护人员则要对病人态度和蔼、关心体贴、精心护理。在“上公共汽车”游戏中,既要求司机与售票员密切配合,又要学会扶老携幼,礼貌待客,还要求乘客先下后上,互相谦让,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等等。正是通过幼儿扮演这一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角色,才使得他们在游戏的无限乐趣中领悟社会对他们未来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这种兴趣来自幼儿进行的寓教于游戏的活动方式,对幼儿在培养互助互爱、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关心别人、遵守纪律、克服困难、虚心学习的优良道德品德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谈到“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时,要求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兴趣,就地取材地进行兴趣教学,还要对幼儿的各种兴趣都不泼冷水。尤其是一些幼儿教师和常人看来并不许可的兴趣和不应鼓励甚至应当禁止的兴趣一定要根据“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实际,因势利导。如,孩子们对“小剪刀”很感兴趣,看到大人们使用,他们也一定要夺过去摆弄。一般的人认为,幼儿玩剪刀不安全,从保险的角度看,不玩为好,但是我在考虑后,并没有简单地加以制止、劝阻,却专门安排了“小剪刀”的活动。在活动前,我告诉他们要玩剪刀了,在他们拍手叫好时,我讲了活动的内容,再讲了关于使用安全的要求。然后,我在旁指导和监护,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尝试操作,这样,他们虽然无拘无束,但没出事故。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正是一把剪刀,一张彩纸,让孩子们体验到在玩剪刀的乐趣中,培养了他们使用工具的本领,也让他们感受了劳动的快乐。
我们幼儿园中有一块假山,面积比较大,下面还有迷宫,孩子们对那里很有兴趣,有的常常要去偷偷地爬假山。虽然登上假山有阶梯,但是幼儿教师们还都是不肯让幼儿们去尝试攀登,生怕出事。
幼儿们有很浓的兴趣,老师们有那么大的担心。起初,我也不敢让幼儿去冒风险。但是越不让去,幼儿越是要去。于是我想起,越是害怕,可能倒真的越要有事,不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于是我决定进行一次登假山这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我作了认真的组织安排,又反复地强调了几点登山规定。到了假山边,我选择了最佳视角和安全保护点,然后让孩子们开始登“山”。由于事先组织得好,要求明确,幼儿们在活动中都尝到了“勇敢”的滋味,尝到了攀登的乐趣,玩得十分开心,既得到了锻炼,又没有出一点事。有几个年轻老师很赞许我的这种顺从幼儿心理,因势利导的发散型幼教理念,说“想不到你这样的老教师还有这样可贵的开放幼教观。”
外国教育家曾要求大人们“多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因为这“对于带好孩子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认为,多研究幼儿的心理,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进行趣味盎然的幼教、对于幼儿的道德和知识的启蒙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