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抓住集体就餐良机 培养学生文明行为
【作者】 龙文成
【机构】 福泉市高石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集体包伙就餐,是学校加强对住校生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管理的特色工程。这项工作,杜绝了闲散就餐对学生身体的危害和不健康的社会习俗对学生心理的侵蚀,保证和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管理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在管理措施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更重要的是,如何抓住集体就餐这一良机,有效地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集体就餐,是学校管理的常规事务,更是素质教育的“一鉴方塘”,我们应从中汲取源源“活水”,浇灌学生心田,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一)组织体系要健全
健全组织体系是搞好集体就餐工作的根本保证。可以建构双线的组织体系:①分管校长——总务主任——食堂当班人——供应室、会计室、厨工组。②分管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学生会。前者保证就餐供应,后者保证就筱纪律,两者互相配合,齐头并进,各个环节工作到位,层层负责,人人把关。
(二)监督机制要保证
组织体系健全了,还要有严密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包伙”的质量。这要有严密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包伙”的质量。这里涉及到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责任的承担与奖惩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盘考虑。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遵循“双向”思路:一是教职工的监督网络;二是学生的监督网络。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轮流值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监督面要广:①食谱的配备是否科学;②价格是否合理;③卫生标准是否达标;④服务态度是否热情;⑤纪律、秩序是否遵守。总之,既要监督供应一方,要又监督学生这一方。
(三)物质条件要充实
物质条件是集体就餐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既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又要尽力改善有关餐厅的硬件设备,优化就餐环境。餐厅的场地、桌凳、餐具、灯具等都应配备齐全。
学校应统一制定伙食标准,在食物的配备上要做到固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让全体学生认同和接受。
(四)食谱设计要合理
学生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正常的生理发育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
学校食堂要深入研究有关生理学、营养学、卫生学等科学知识,在食谱的配备上克服“随机性”和“盲目性”。要以保证学生正常的营养需要为原则,努力做到:①荤与素合理结合;②时令食物与反时令食物合理结合;③固体食物与液体食物合理结合;④主体蛋白与辅助营养成分合理结合。
(五)服务质一要提高校园服务也是一种特殊教育。
食堂包伙,不仅是事务性的常规工作,而且是学校教育的一扇“窗口”。要把对学生的“爱心”,通过这扇“窗口”的服务播撒到学生心田。在这块园地上工作的任何人,包括领导、教师和职工,都应加强学习,增强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上面各项工作做好了,就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问题。
那么,利用集体就餐,能培养学生哪些文明习惯呢?
(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集体就餐是一种集体行为。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正确认识班集体与学校大集体之间的关系,掌握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原则,保持个人就餐的行为与集体行为一致。大家“共下一盘棋”,“共奏一支曲”。让学生做到几个方面的统一:①就餐时间的统一;②就餐地点的统一;③就餐标准的统一。④就餐纪律的统一。
(二)培养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包伙的集体性和行为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自觉遵守纪律,维护正常的秩序。比如按次序排队、就座,用餐要主动儿让等。自觉纪律是学校的纪律已经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要和自然的行为。这是素质教育必须达到的高度,也是学生高度文明的标志之一。
(三)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集体就餐克服了闲散就餐的许多不足,制止了学生个人就餐行为的庸俗化,制止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吃喝”享乐观对学生饮食思想的侵蚀。面对餐桌上的饭菜,引导学生想到“锄禾日当午”的辛劳,珍惜劳动人民的汗水。切记自己仅仅是消费者,饭饱菜足以后要努力学习,以待来日报效社会。
(四)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
就餐过程中,有些劳动可由学生自己去做,端饭、刷碗、扫地等等,虽是举手之劳,但也能锻炼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这种教育要和“享乐观”联系起来进行,让那些在家长怀抱中“饭来张口”的“娇宠派”在学校集体中“用自己的手荡起双桨”,在生活航道上把自己锻炼成为“小舵手”。
(五)培养关心他人的“爱心”
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要学会关心他人。在生活上关心他人,这份“爱心”最为温暖,最为诚挚。同学们围坐一起就餐,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吃”和“喝”,而是兄弟姐妹式的“合奏曲”。
要让这道曲子进出`.爱”的火花,淌出“情”的暖流,就餐全过程的主题应该是“团结”和“互助”。
(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就餐环境要“净化、美化、优化”,作为环境的主人自身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卫生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保持卫生在集体就餐中的重要意义,更要从生理上的卫生升华到心理上的卫生,从行为的卫生提高到思想上的卫生。
(七)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切记集体就餐也是一种教育行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就餐过程的始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自我协调的习惯,这种“自我教育”,不仅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而且涉及到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瓦上霜”的主动清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何抓住集体就餐这一良机,有效地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集体就餐,是学校管理的常规事务,更是素质教育的“一鉴方塘”,我们应从中汲取源源“活水”,浇灌学生心田,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一)组织体系要健全
健全组织体系是搞好集体就餐工作的根本保证。可以建构双线的组织体系:①分管校长——总务主任——食堂当班人——供应室、会计室、厨工组。②分管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学生会。前者保证就餐供应,后者保证就筱纪律,两者互相配合,齐头并进,各个环节工作到位,层层负责,人人把关。
(二)监督机制要保证
组织体系健全了,还要有严密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包伙”的质量。这要有严密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包伙”的质量。这里涉及到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责任的承担与奖惩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盘考虑。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遵循“双向”思路:一是教职工的监督网络;二是学生的监督网络。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轮流值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监督面要广:①食谱的配备是否科学;②价格是否合理;③卫生标准是否达标;④服务态度是否热情;⑤纪律、秩序是否遵守。总之,既要监督供应一方,要又监督学生这一方。
(三)物质条件要充实
物质条件是集体就餐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既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又要尽力改善有关餐厅的硬件设备,优化就餐环境。餐厅的场地、桌凳、餐具、灯具等都应配备齐全。
学校应统一制定伙食标准,在食物的配备上要做到固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让全体学生认同和接受。
(四)食谱设计要合理
学生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正常的生理发育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
学校食堂要深入研究有关生理学、营养学、卫生学等科学知识,在食谱的配备上克服“随机性”和“盲目性”。要以保证学生正常的营养需要为原则,努力做到:①荤与素合理结合;②时令食物与反时令食物合理结合;③固体食物与液体食物合理结合;④主体蛋白与辅助营养成分合理结合。
(五)服务质一要提高校园服务也是一种特殊教育。
食堂包伙,不仅是事务性的常规工作,而且是学校教育的一扇“窗口”。要把对学生的“爱心”,通过这扇“窗口”的服务播撒到学生心田。在这块园地上工作的任何人,包括领导、教师和职工,都应加强学习,增强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上面各项工作做好了,就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问题。
那么,利用集体就餐,能培养学生哪些文明习惯呢?
(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集体就餐是一种集体行为。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正确认识班集体与学校大集体之间的关系,掌握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原则,保持个人就餐的行为与集体行为一致。大家“共下一盘棋”,“共奏一支曲”。让学生做到几个方面的统一:①就餐时间的统一;②就餐地点的统一;③就餐标准的统一。④就餐纪律的统一。
(二)培养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包伙的集体性和行为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自觉遵守纪律,维护正常的秩序。比如按次序排队、就座,用餐要主动儿让等。自觉纪律是学校的纪律已经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要和自然的行为。这是素质教育必须达到的高度,也是学生高度文明的标志之一。
(三)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集体就餐克服了闲散就餐的许多不足,制止了学生个人就餐行为的庸俗化,制止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吃喝”享乐观对学生饮食思想的侵蚀。面对餐桌上的饭菜,引导学生想到“锄禾日当午”的辛劳,珍惜劳动人民的汗水。切记自己仅仅是消费者,饭饱菜足以后要努力学习,以待来日报效社会。
(四)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
就餐过程中,有些劳动可由学生自己去做,端饭、刷碗、扫地等等,虽是举手之劳,但也能锻炼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这种教育要和“享乐观”联系起来进行,让那些在家长怀抱中“饭来张口”的“娇宠派”在学校集体中“用自己的手荡起双桨”,在生活航道上把自己锻炼成为“小舵手”。
(五)培养关心他人的“爱心”
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要学会关心他人。在生活上关心他人,这份“爱心”最为温暖,最为诚挚。同学们围坐一起就餐,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吃”和“喝”,而是兄弟姐妹式的“合奏曲”。
要让这道曲子进出`.爱”的火花,淌出“情”的暖流,就餐全过程的主题应该是“团结”和“互助”。
(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就餐环境要“净化、美化、优化”,作为环境的主人自身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从卫生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保持卫生在集体就餐中的重要意义,更要从生理上的卫生升华到心理上的卫生,从行为的卫生提高到思想上的卫生。
(七)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切记集体就餐也是一种教育行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就餐过程的始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自我协调的习惯,这种“自我教育”,不仅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而且涉及到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瓦上霜”的主动清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