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阅读与作文的双向思维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谢咱孟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目前,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日益凸显,也在日常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中有所体现,但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以“活动”促“发展''呢?怎样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做到“我手写我心'',真心热爱写作,流露真情实感呢?我觉得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有“新闻敏感”,捕捉某个值得回味的瞬间,不断地反思、沉淀。
  一、呵护孩子们的重真,给予学生自由书写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一生有很多精辟的教育思想,至今很多思想都还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因为他在当时就提出使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是注重对他们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授过程中,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的活动预设,做到因材施教。其中他的观点里最影响我的是这段话:他主张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 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在现在看来,不管是老师或者家长可能为了片面追求孩子的成绩,忽视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度过了漫长的读书时光中,都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机械的训练之中,很难想象,他走出学校后会有什么精彩的创造。所以,我们应该去启发他们,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在拿起给我印象很深的两个片段是任教三年级时看到的两篇作文。当时,我进入了三年级的教学,比较困惑的是对于作文的教学指导,如何让孩子们觉得有话可说,如何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想要表达的欲望是一门需要潜心修炼的学问。记得一本杂志上说,当今很多的作文教学常常是专门去搞一个作文活动,或者规定了题目让孩子们进行写作,结果常常是千篇一律。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本来以为引导了孩子们如何下笔,写出来的效果会很好,可是实际上不同性格、不同想法的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基本都是按照老师讲的一样。那这样的话,其实并没有真正让他们认识到语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本身就是写作的巨大宝藏,正如罗丹所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
  我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作为一个孩子们的帮助者,放手让他们去睁大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源泉,把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用最简单、朴素的言语表达出来,另外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得超出大人的想象,对此我记忆很深的是一次要求孩子们随意找一副图进行看图写话,于是我们班的一个女孩子就将二年级的数学书的一组插图剪贴在作文本上,并且围绕这幅插图写了一个充满了童趣的故事。其实那图画的就是一只老鼠分别去了小兔子和小熊开的伞店里买伞,意图是做一个大小的比较 。而她却写得很生动,她写道:一天,老鼠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下雨了,老鼠就去买伞。走到兔兄弟开的伞店时,兔兄弟笑嘻嘻地说:老鼠大哥,你买一把我的伞吧……故事非常有趣。
  我想其实每个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很惊人的,他们会把一些原本成人看来很简单的图用自己的想象,把它增添得有滋有味,趣味十足。所以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上,我会多给孩子们营造一些愉悦的氛围,增加一些具有延展性的东西,让他们在自己的想象中自由驰骋,留下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希望能做一个协助者,任孩子们自由奔跑,只是在他跌到时去扶他起来,不断让他成长。夹一枚清香的书签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芬芳清淡如菊,上面镌刻着孩子们不断成长的足迹。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吸收语言养分
  在认知心理学中,提到过人的言语活动包含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也参与诸如知觉、记忆等许多不同的心理活动。阅读与作文就是信息加工的两个阶段,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升写作能方的最佳途径,也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方式。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这学期一个周三的下生最后一节课, 依然是孩子们期待的课外阅读课, 每个孩子全都捧着一本课外书,安静入迷地欣赏着,只听“噗噗……”一阵欢笑声,接下来又是“呵呵……”的回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最“奇特”的一个小男生正被书中的细节打动,看得津津有味呢。好奇的我打断了他, 想一探究竟, 是什么样的句子会让他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呢, 原来是一个童话女作家写的《红狐狸》的故事,语句生动,语言风趣。正是这样一个小的细节, 让我更加意识到了提倡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他们的心灵是自由而舒缓的,如同在天空中漂浮的云朵,带着蓝天的爽洁。而他们从七彩的世界中正在吸收着养分, 培养了感悟能力、想象能力、思索能力……该如何不断地促进他们饶有兴致地阅读并及时反馈所得呢?是我想探究的问题。在我们班的图书角里, 原本每个同学都带来了一本白己喜爱的课外书,可是很少有人去借来看,或许是作业多了的原因,或许是孩子们忙着别的活动了,但后来我们班制定的一个小规定, 就让很多同学都.踊跃借书,那就是仿照学校图书馆凭图书证借阅的方式, 我们班每个同学用废l日的薄卡片自制了一张极具个性化的图书证。这样他们在借书时, 就把借书卡交给图书管理员,下次归还了又再借, 也便于图书管理员进行统计和管理。
  三、平时着重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双向练习
  首先,语文教学活动中,仍然应该多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 激活语言, 让语言所行发的感情溢出纸面,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酣畅淋漓的读,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另外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很多故事性的题材适合孩子们进行表演,这样他们会在深入理解角色以后,加入白己对课文的诠释, 也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让课文变得立体而生动。
  最后,在语文教学时,因为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板块,而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又并非一日之功,就需要我们巧于利用课文作为范本,进行迁移式写作训练。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一只眼关注于自我的提升,不断去改进教法,了解学生的动态,进行不断的课堂追问:另一只眼着眼于学生,鼓励他们的创新,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得他们在阅读与作文的双向空间中自由穿行,去感悟,去创造,从而获得语言能力的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