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学校学生起步作文教学探析
【作者】 郭荣霞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昭仁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让初接触习作的学生转变?我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亲自实践,进行科学实验式作文教学是最有成效的,因为它关注的是儿童投入科学实验实践活动的热情,是他们主动地在课内外,校内外自主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过程中,追求新奇、渴望求知、与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实践感受,是他们朦胧的科学实验意识的产生,是活动中释放的大胆思想和艰苦实验又快快乐乐的心境。
关键词:农村 起步 作文教学
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努力探询的。我认为,小学起步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潜能发挥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兴趣做“前锋”,打“头仗”。学生习作更是如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是学生对“头疼”的习作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好作文,三年级是作文的入门的阶段,更是习作方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此时学生对习作没兴趣的话,那么习作可能回成为他们学生时代的一道难题。鉴于此种情况,我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他门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激情,他们在写作中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区别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如《一次有趣的实验》中,我提前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三个小杯子。我先示范做,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老师如何分辨生熟鸡蛋的,然后把看到的说出来用上恰当的动词说出来。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做如何分辨液体或做如何辨别熟鸡蛋和生鸡蛋。在实验是,每位同学都很投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那就是“玩。”这样学生作文有话可写。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二、词语积累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同样的“积累词汇”,其实施过程城里乡下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城区的小学生,老师要想让学生积累词汇,可能只要简单的布置和适时的检查这么简单,然而在农村,那可要费些心思和体力的。
首先,学生从哪儿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在班级中增设了“班级图书角”,把学校闲置的旧书架拿来放在班级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自己买一两本有益的课外书籍,甚至还推荐性地开出书目,从而使家长们由没有习惯为孩子买书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其次,对于积累的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也有很大差距。由于城市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他们在这项工作中充当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农村孩子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几乎失去家长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这当中又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那么词汇积累只能变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
三、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结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激发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力。例如习作一,指导写《我的家乡》,课前布置,有的同学写自己家乡的公园的音乐喷泉比喻成茂盛的垂柳,比喻成绚丽的彩虹,比喻成小姑娘的长辫子等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有了想象的空间,有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注重积累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中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五、勤于动笔
小学生习作,一定要勤于动笔,这既是学生习作的良好习惯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日记、周记的坚持对学生习作的进步是一个有效的促进方法。
学生写作越写越觉得无话可说,越写越怕写。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因为批评训斥会使学生更怕写作。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以此激励学生将继续写作,继续参与。例如,朗读、讲评学生作品,请学生说出自己写作思路,修改学生的作文后,在把它拿出来当范文……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原有写作的基础上在继续向前,而不是后退或原地踏步。学生在这样良好的习作环境中只会越写越爱写,越写水平越高。
课标中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好文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8-7
[2]《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2009-9-1
关键词:农村 起步 作文教学
如何做到,既能够立足现有作文教学理论和成功方法的同时,又能够在这些理论和方法中寻求突破,走出一条更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训练方法,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努力探询的。我认为,小学起步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潜能发挥的基础,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兴趣做“前锋”,打“头仗”。学生习作更是如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是学生对“头疼”的习作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好作文,三年级是作文的入门的阶段,更是习作方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此时学生对习作没兴趣的话,那么习作可能回成为他们学生时代的一道难题。鉴于此种情况,我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他门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激情,他们在写作中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区别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如《一次有趣的实验》中,我提前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三个小杯子。我先示范做,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老师如何分辨生熟鸡蛋的,然后把看到的说出来用上恰当的动词说出来。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做如何分辨液体或做如何辨别熟鸡蛋和生鸡蛋。在实验是,每位同学都很投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那就是“玩。”这样学生作文有话可写。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二、词语积累
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这点对于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语文教师,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但同样的“积累词汇”,其实施过程城里乡下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城区的小学生,老师要想让学生积累词汇,可能只要简单的布置和适时的检查这么简单,然而在农村,那可要费些心思和体力的。
首先,学生从哪儿获得词汇的积累?农村孩子手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少之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在班级中增设了“班级图书角”,把学校闲置的旧书架拿来放在班级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自己买一两本有益的课外书籍,甚至还推荐性地开出书目,从而使家长们由没有习惯为孩子买书变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其次,对于积累的词汇的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能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也有很大差距。由于城市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他们在这项工作中充当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农村孩子在积累词汇的过程中几乎失去家长的作用,如果老师在这当中又缺少科学合理的指导和监督力度,那么词汇积累只能变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第三,积累的词语佳句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平时通过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汇等做法,强化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
三、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结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激发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力。例如习作一,指导写《我的家乡》,课前布置,有的同学写自己家乡的公园的音乐喷泉比喻成茂盛的垂柳,比喻成绚丽的彩虹,比喻成小姑娘的长辫子等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有了想象的空间,有了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注重积累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中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五、勤于动笔
小学生习作,一定要勤于动笔,这既是学生习作的良好习惯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日记、周记的坚持对学生习作的进步是一个有效的促进方法。
学生写作越写越觉得无话可说,越写越怕写。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批评训斥,因为批评训斥会使学生更怕写作。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以此激励学生将继续写作,继续参与。例如,朗读、讲评学生作品,请学生说出自己写作思路,修改学生的作文后,在把它拿出来当范文……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原有写作的基础上在继续向前,而不是后退或原地踏步。学生在这样良好的习作环境中只会越写越爱写,越写水平越高。
课标中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好文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8-7
[2]《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20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