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慢”步课堂 润知无声——慢课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沈立富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是育人的工作,不是疾风暴雨的革命,它需要环境的熏陶,需要雨露的滋润,“润物细无声”才是最高的境界。教育是“慢活”“细活”,稳定慢行才能走远。“慢课堂”教学把当前科学新课程理念中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探究精神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从而达到更优化“远行”教学效果。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慢课堂中如何提炼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述。
关键词:慢课堂 探究 初中科学
教育家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活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慢教育就是提出日常生活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从教育家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理念延伸到我们的课堂,派生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即慢课堂教学理念,在耐心与坚持中才能有真正的沉淀和积累;
一、“慢课堂”在初中科学中的教学背景认识与理论基础
1.1“慢课堂”是初中科学教育的需要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为此初中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探究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科学本质与获取知识,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慢一点”。这一理念在科学课堂上的渗透与灵活运用,从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出发,可以帮助更多学生乃至所有学生由浅至深、由易到难逐步理解、掌握、应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思想和精神的实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慢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给予学生时间与机会,让他们在相对缓慢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学习兴趣与自信,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念、享受学习的乐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学生心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只有让教学节奏慢下来,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感悟和发现过程中,知识、情感、价值观逐渐积淀形成。
二、慢课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课堂教学中,我渗透了慢课堂理念,从中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把科学问题发现的机会、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同时学生有更多的契机去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不断地突破自我,在课堂的慢中不断地收获顿悟与突然开窍,重拾学习科学的自信,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慢课堂使科学探究更自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过去的被动学习、接受学习、个体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八上科学的第一章浮力的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小船,并利用相同的材料看看谁的小船载重量最大,自制密度计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验设计。在八上第四章《电路探秘》中为着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验设计。学生每合作组(4人为一合作小组)自主购买了一套小型电学实验器材,当学生看到那套精致可爱的器材时,许多学生爱不释手,对学习电学的兴趣大增。让各小组成员间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合作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电学的学习就在电路的拆与装中慢慢完成了。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多途径地深刻领会电学。例如在连接电路中发现灯泡不能正常发光或不亮,我并没有直接帮学生去找答案,而是通过对电流表,电压表数据分析,让学生提出出现问题的种种可能,通过讨论、提出质疑,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习的热情被激发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看似慢悠悠的实验探究,其实获得挖掘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教学效果的额外收获。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体。满足学生内心喜欢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需要。教师的慢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老师的心理,激发学生以主动思维的方式去参与课堂知识的探索实践。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突破自我,不断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2.2慢课堂使科学观察更仔细
科学史上每一个重大发现都是以仔细观察,认真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电荷与电流》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的分组实验,首先将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到一个支架上,然后让另外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近,观察是否相斥。但是几组小组都实验失败,教师要求学生再多次实验,小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经过很多次的实验,终于有一个小组成功了,而且他们把成功的实验和失败的实验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彼此的不同点,原来前面失败的原因有:一是玻璃棒放置时手多次接触,二是玻璃棒与毛皮接触,两个原因都使电荷移动了,所以使实验不能成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多次实验、多次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所在,这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比教师告诉他们原因更有说服力,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该能力的形成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慢慢”培养,慢一点,让学生的观察更深入,更仔细。
2.3慢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农村初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如何准确表达概念、叙述规律、交流心得等方面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在口头回答问题时,如何做到准确性、系统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兼顾方面,更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和相互纠正,虽然“慢”,但让学生懂得了该如何运用科学语言来叙述科学规律与结论。教师的“慢”,引发了学生不同的语言叙述,暴露了学生运用科学语言方面存在的缺陷,在师生的交流、辩论与整合中,提炼出准确的科学结论叙述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语言的能力。
三、慢课堂教学实践后的思考与体会
慢,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慢,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境界!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充满激情与梦想,关注教育细节,引领着学生们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而我们应该放轻松些,和他们一起慢慢地成长,经历该经历的,体验该体验的,让学生们去过一种健康的“慢生活”,让他们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中国教育部 2011
张文质 慢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方叶强 “慢”话初中数学教学 贵州教育 2012(24)
甘志国 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 中学数学月刊 2012(3)
关键词:慢课堂 探究 初中科学
教育家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活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慢教育就是提出日常生活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从教育家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理念延伸到我们的课堂,派生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即慢课堂教学理念,在耐心与坚持中才能有真正的沉淀和积累;
一、“慢课堂”在初中科学中的教学背景认识与理论基础
1.1“慢课堂”是初中科学教育的需要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为此初中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探究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科学本质与获取知识,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慢一点”。这一理念在科学课堂上的渗透与灵活运用,从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出发,可以帮助更多学生乃至所有学生由浅至深、由易到难逐步理解、掌握、应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得以亲身体会科学思想和精神的实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慢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他们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给予学生时间与机会,让他们在相对缓慢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学习兴趣与自信,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念、享受学习的乐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学生心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只有让教学节奏慢下来,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感悟和发现过程中,知识、情感、价值观逐渐积淀形成。
二、慢课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课堂教学中,我渗透了慢课堂理念,从中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把科学问题发现的机会、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同时学生有更多的契机去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不断地突破自我,在课堂的慢中不断地收获顿悟与突然开窍,重拾学习科学的自信,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慢课堂使科学探究更自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过去的被动学习、接受学习、个体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八上科学的第一章浮力的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小船,并利用相同的材料看看谁的小船载重量最大,自制密度计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验设计。在八上第四章《电路探秘》中为着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验设计。学生每合作组(4人为一合作小组)自主购买了一套小型电学实验器材,当学生看到那套精致可爱的器材时,许多学生爱不释手,对学习电学的兴趣大增。让各小组成员间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合作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电学的学习就在电路的拆与装中慢慢完成了。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中,多途径地深刻领会电学。例如在连接电路中发现灯泡不能正常发光或不亮,我并没有直接帮学生去找答案,而是通过对电流表,电压表数据分析,让学生提出出现问题的种种可能,通过讨论、提出质疑,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习的热情被激发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看似慢悠悠的实验探究,其实获得挖掘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教学效果的额外收获。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体。满足学生内心喜欢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需要。教师的慢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依赖老师的心理,激发学生以主动思维的方式去参与课堂知识的探索实践。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突破自我,不断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2.2慢课堂使科学观察更仔细
科学史上每一个重大发现都是以仔细观察,认真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电荷与电流》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的分组实验,首先将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到一个支架上,然后让另外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近,观察是否相斥。但是几组小组都实验失败,教师要求学生再多次实验,小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经过很多次的实验,终于有一个小组成功了,而且他们把成功的实验和失败的实验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彼此的不同点,原来前面失败的原因有:一是玻璃棒放置时手多次接触,二是玻璃棒与毛皮接触,两个原因都使电荷移动了,所以使实验不能成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多次实验、多次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所在,这虽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比教师告诉他们原因更有说服力,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该能力的形成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慢慢”培养,慢一点,让学生的观察更深入,更仔细。
2.3慢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农村初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如何准确表达概念、叙述规律、交流心得等方面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在口头回答问题时,如何做到准确性、系统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兼顾方面,更是顾此失彼,漏洞百出。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和相互纠正,虽然“慢”,但让学生懂得了该如何运用科学语言来叙述科学规律与结论。教师的“慢”,引发了学生不同的语言叙述,暴露了学生运用科学语言方面存在的缺陷,在师生的交流、辩论与整合中,提炼出准确的科学结论叙述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语言的能力。
三、慢课堂教学实践后的思考与体会
慢,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慢,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境界!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充满激情与梦想,关注教育细节,引领着学生们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而我们应该放轻松些,和他们一起慢慢地成长,经历该经历的,体验该体验的,让学生们去过一种健康的“慢生活”,让他们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 中国教育部 2011
张文质 慢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方叶强 “慢”话初中数学教学 贵州教育 2012(24)
甘志国 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 中学数学月刊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