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采撷“节外之枝”唤醒课堂灵气

【作者】 贾彩琼

【机构】 通江县民胜镇中心小学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节外生枝”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状态,它们突然呈现在课堂上,无论能否丰富预设目标、能否拓展预设视野、能否契合预设过程,其实都是不可忽略的新鲜“教学资源”,往往是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堂上思维互相碰撞而产生的转瞬即逝的“灵气火花”,它具有鲜活的灵性和生命力。
  关键词:节外之枝 唤醒 课堂灵气
  执教者必须“顺势拾起”、“机智取舍”、“精心善待”这些“节外资源”,才会有序唤醒课堂自身的灵气,让学生们尽情绽放自己,让课堂不断生成没有预约的精彩。 
  一、摘下“节外之疑”,巧辟“节外新径”,让课堂充盈着探究的灵气。
  一位教师执教《小鹰学飞》,课文叙述了一只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地向小鹰说:“你还不算会飞。”并向小鹰提出更高的目标,从而让小鹰懂得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应该不断地进取。她按着预设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时,有个学生竟然提出了质疑:“小鹰努力了,已经能飞到高山上了,老鹰为什么还不表扬他呢?”这突然生出的“节外质疑”着实让这位教师有些措手不及。
  只要稍加细想,就可以发现这“节外质疑”的价值——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课堂上必须鼓励这样的事情出现。难道学习《小鹰学飞》就只可以千篇一律地让孩子认识到“不能骄傲自满”吗?这样的质疑恰恰说明学生们在自主思考,在自主研究,在自主创新。这位教师也的确高明,她立即丢掉了刚才还坚持的“预设轨迹”,专门将“节外之疑”拾起来,摆在全体学生面前,并即时将其当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新途径”——“你说得太好了,你的想法老师也没有想到,同学们何不再和老师一起来编一篇新的《小鹰学飞》,说说老鹰是怎样鼓励一只胆怯的小鹰学飞行的。”于是学生们在这位老师机智的引导下,七嘴八舌地创作出了一篇《新编小鹰学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化作了老师鼓励的话语,也化作了孩子自主探究的灵气、创新探索的精神动力。
  这堂课上因为执教者的“喜新厌旧”,爱上了新出现的“节外之疑”而厌倦了原来的“预设之花”,抛却了原来的引导“老路子”,新开辟了自主探究的“新途径”,意外地让意外生成的《新编小鹰学飞》成为这堂课最为精彩的部分。虽然这堂课没有能完成执教者预先设想的教学计划,但学生们收获了更多。
  二、捡起“节外之见”,新推“节外话题”,课堂闪现着创新的灵气。
  一位教师执教《坐井观天》,为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的美丽景色,专门出示了精心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学生思维活跃,纷纷按照老师的设想进行表述。可此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节外之见”:“老师,现在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我觉得青蛙有可能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眼中环境被破坏的种种情况。
  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这名学生正是亲身感悟有了生活,才会提出这样的新鲜见解,课堂上也只有不断涌现出这样意想不到的新看法、新想法,才会让课堂始终充满新意、闪烁亮点、闪现灵气。
  这位教师即时看到了这一见解所蕴含的课堂价值,以此为契机,及时放弃预设好的教学思路,提出了一个“节外话题”,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青蛙安心快乐地生活呢?”课堂在此时稍微安静了一下,随即学生们便来了兴趣,有的说:“可以做些警示牌,提醒人们应该爱护水源。”有的说:“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在激励的讨论中,学生、教师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的灵气不断闪现,个性的见解在交流中不断出现,大家也在交流之中得以相互启发。
  执教者捕捉到了一个有价值的“枝外见解”,没有坚持预设的轨迹去排斥和忽略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自己的改变及时让课堂活动融入学生的思维新空间,学生的见解得到了肯定,学生的发现得到了尊重,学生们变得格外愉悦,课堂也因此而充满了创新的灵气。
  三、采下“节外之争”,推开“节外视窗”,课堂散发出领悟的灵气。
  《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已近尾声,执教者正要根据板书总结全文。突然,一个学生问:“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先给萨莎呢?”另一个站起来说:“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呢?”老师被他们问住了,他们也把自己问住了。应该说这样的争论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但他决定抓住这个好契机,于是在余下的时间里他及时在课堂上推开一扇“对话视窗”,要和学生们一起展开平等的对话——“同学们有这样的争议很有价值,老师课前没有想到,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吧!我们都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学生们开始发言——“也许是这位爸爸最爱自己的妻子。”“也许是爸爸就坐在妈妈旁边,随手给了妈妈。”……老师不得已问:“妈妈是怎样回答萨莎的?”学生齐答:“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改成‘每个人都要保护最弱小的人’可以吗?”“不行,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爸爸一定要把雨衣给萨莎吗?”老师又问。沉默片刻,一名学生说:“我明白了,爸爸这样做并不是随意,只要是比他弱小的人,他就会去保护。哪个是最弱小的?他没有注意。”“对呀!妈妈没有把雨衣给托利亚也是这个原因!”“可是,保护最弱小的人,难道不对吗?”有学生质疑,同学们面面相觑。“那么,谁是最弱小的呢?”老师再问。“是萨莎。”“不对,是蔷薇花。”“不,一定还有比蔷薇花更弱小的。”“我明白了,如果我们一定要保护最弱小的,那么,我们根本无法确定谁是最弱小的,就一直在寻找,而没有行动。”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以,当我们身边有需要保护的人或物,我们就应该马上去保护他,而不是一味地去等待最弱小者出现。”一位学生继续补充。掌声再次响起……
  一个完全超出预设的争议,一个争议纷纷的教学环节,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话过程,让师生欣喜地得到了一份意外收获。回顾这个小小的教学片断,发现它竟散发出领悟的灵气。在对这个争议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启发了教师,教师的点拨启发了学生,学生与学生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思维发生碰撞,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提升。
  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会节外生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执教者只有练就一身应变本领,熟练掌控预设与生成的变化,才可以自信地采撷课堂上突然抛来的“节外之枝”,唤醒课堂自身的灵气,点亮每一个教学细节,成就自己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