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初学英语教学中的不良现象及对策
【作者】 刘丽萍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剖析,并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不良现象;对策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及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步弱化,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影响长期以来已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常规和政策制度。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剖析,并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探讨。
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课堂教学模式化。
有些教师的整堂课找不出一点新课程教学的模式,一味的采取单一式样授课,缺乏新意。比如,学生始终处于一问一答式的被动学习地位,显然不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想。
其实,我们把一部分权力下放,让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来回答,开展互相质疑、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课堂氛围,其效果会更好。另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由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在必要时加以指导、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也就促使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理解课文能力的形成。
2.课堂教学形式化。
有些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一些肤浅的形式上,在“参与”和“活动”的过程中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在捧着课本回答问题的时候,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去寻找答案,但并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而常常是把包含答案的整个句子念出来而已。再比如,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不耽误上课进度,往往做出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其实,如果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可加以启发和提示。如果还不行,那么可让别的学生帮助回答,或让答不出的学生自己找人帮忙。在此过程中,虽然该学生没答出问题,但却在积极参与交际,也就使用了语言,并借助他人之口完成了交际,完全符合任务型教学的要求。
3.课堂教学简单化。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身上,有的发生在公开课上。对于前者,由于缺乏经验或课堂应变能力不及,常常会因不知所措而放任自流。对于后者,是因为教师自己确实没听清楚学生的话,又怕在公开课上这样的场合“出丑”,干脆就来个“蒙混过关”,不予追究,大家相安无事。其实,这样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由于有的学生口齿不清,或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故意含混不清,教师没听清楚,这很正常,其他学生也有没听清楚的。如果不了了之,那么,大家都不清楚,等于无效劳动。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叫该学生重复回答,或叫旁边或某个开小差、不专心的学生进行复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可让其他人集中注意力,听得更清楚;二是可在无形中纠正错误;三是对所涉及的内容加深印象。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4.课堂教学的片面化。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让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奴隶”。每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产生视觉疲惫。一些教师每天忙于制作课件,而放弃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有的教师认为似乎没有多媒体的课就是一节低品味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为了上一节观摩课,不惜花费一周或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往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表现为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认真听老师的课,忽视应该掌握的知识。
5.“小组讨论”形式使用过频化。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优势。如果在一堂课上频繁地使用这一方法,每布置一项任务,就让学生开展一次讨论,看上去轰轰烈烈,课堂气氛高涨,但实际上效率较低,有的任务一已之力即可完成,有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答出,根本不用采取“小组讨论”形式。
二、针对不良对策应采取的对策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活化”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好教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
2、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恰当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通过采访、调查、游戏、辩论、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话题课堂、任务课堂、综合训练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及时发现和归纳,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及浓厚的教学氛围。
3、教师应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采取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体验,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4、摒弃“大而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尽可能多的采用课堂激励语言,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作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成果,注重对学生学习求知过程的评价。真正达到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的和谐统一。
5、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不片面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比如,有些任务需要综合技能,听、说、读、写非一人能完成的任务,要区别对待;调查归纳类的任务;情境中互动、协作的任务等。另外,要清楚并非所有任务都适合合作学习,并非时时都要合作学习,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总之,集体活动是一种体验,个体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对学生更应注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真正达到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不良现象;对策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及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逐步弱化,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影响长期以来已形成的教学习惯、教学常规和政策制度。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剖析,并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探讨。
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1.课堂教学模式化。
有些教师的整堂课找不出一点新课程教学的模式,一味的采取单一式样授课,缺乏新意。比如,学生始终处于一问一答式的被动学习地位,显然不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想。
其实,我们把一部分权力下放,让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来回答,开展互相质疑、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的课堂氛围,其效果会更好。另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由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在必要时加以指导、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也就促使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理解课文能力的形成。
2.课堂教学形式化。
有些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一些肤浅的形式上,在“参与”和“活动”的过程中流于形式。比如学生在捧着课本回答问题的时候,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去寻找答案,但并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而常常是把包含答案的整个句子念出来而已。再比如,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不耽误上课进度,往往做出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其实,如果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可加以启发和提示。如果还不行,那么可让别的学生帮助回答,或让答不出的学生自己找人帮忙。在此过程中,虽然该学生没答出问题,但却在积极参与交际,也就使用了语言,并借助他人之口完成了交际,完全符合任务型教学的要求。
3.课堂教学简单化。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身上,有的发生在公开课上。对于前者,由于缺乏经验或课堂应变能力不及,常常会因不知所措而放任自流。对于后者,是因为教师自己确实没听清楚学生的话,又怕在公开课上这样的场合“出丑”,干脆就来个“蒙混过关”,不予追究,大家相安无事。其实,这样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由于有的学生口齿不清,或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故意含混不清,教师没听清楚,这很正常,其他学生也有没听清楚的。如果不了了之,那么,大家都不清楚,等于无效劳动。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叫该学生重复回答,或叫旁边或某个开小差、不专心的学生进行复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可让其他人集中注意力,听得更清楚;二是可在无形中纠正错误;三是对所涉及的内容加深印象。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4.课堂教学的片面化。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让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奴隶”。每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产生视觉疲惫。一些教师每天忙于制作课件,而放弃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有的教师认为似乎没有多媒体的课就是一节低品味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为了上一节观摩课,不惜花费一周或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往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表现为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认真听老师的课,忽视应该掌握的知识。
5.“小组讨论”形式使用过频化。
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优势。如果在一堂课上频繁地使用这一方法,每布置一项任务,就让学生开展一次讨论,看上去轰轰烈烈,课堂气氛高涨,但实际上效率较低,有的任务一已之力即可完成,有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答出,根本不用采取“小组讨论”形式。
二、针对不良对策应采取的对策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活化”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好教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
2、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恰当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通过采访、调查、游戏、辩论、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话题课堂、任务课堂、综合训练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及时发现和归纳,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及浓厚的教学氛围。
3、教师应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采取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体验,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4、摒弃“大而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尽可能多的采用课堂激励语言,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作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成果,注重对学生学习求知过程的评价。真正达到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的和谐统一。
5、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不片面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比如,有些任务需要综合技能,听、说、读、写非一人能完成的任务,要区别对待;调查归纳类的任务;情境中互动、协作的任务等。另外,要清楚并非所有任务都适合合作学习,并非时时都要合作学习,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总之,集体活动是一种体验,个体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对学生更应注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真正达到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