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年级作文教学
【作者】 刘建平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曲告纳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和作文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作文教学如何克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内容无序化、评改方式程式化、能力形成低效化的倾向,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已成为语文界同仁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抓住辅导、命题、批改和讲评四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学生习作讲评和教师下水文展示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表达能力和评改能力,这是克服以往学生作文训练费时长、投入多、收效微的被动局面,迅速提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辅导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实践证明,通过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写作的理论知识,而这种理论知识一旦被学生理解,他们就会掌握文章读写的有关策略。高中学生学业负担沉重,进行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而借助语文教材来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一条较为现实的捷径。语文教材和读本中的文章多为名篇佳作,且体裁丰富,如果能够把课文学习和学生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教材本身就可以告诉学生作文的道理和方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名篇佳作当作写作的例子来学,通过名篇佳作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和提示。
其次,要求学生熟读和识记一定数量的典范语言实例。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储存为基础。结合阅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背诵要求背诵的章节,做到永志不忘。此外,典范课文或段落,也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最后,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名作,报刊杂志上的时文华章,向学生推荐几本体例新颖、评点精当的作文用书,以构成完整而科学的训练教程,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
二、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
多年来,“教师出题学生作,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一惯做法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操作方式。教师出题的统一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作文训练的质量,妨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命题方式上加以革新,即每次作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多出题目,且鼓励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做可以把学生的眼光从身边引向社会,把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时代的活水注入到写作教学中来。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命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汲取时代急流的源头活水的兴趣。这样的命题作文,题材丰富,内容广泛,视角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命题能够触动、诱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生动活泼的写作佳境,飞快地开掘思路,且能扣准目标,翻出新意,写出深意,一气呵成,轻松成文。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深得学生作文妙趣,使学生得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和对时代闪光点的心灵感悟。
三、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的教诲启发我们,文章写好之后,要靠写文章的人自己去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学生作文也不例外。“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修改文章,将着眼点放在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能力的培养上,提高学生作文评价水平,促成作文能力的内化,而不是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修改文章。
四、习作讲评与下水文展示相结合。
由于学生水平所限,由于习作时间、环境和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某个班集体不可能提供完全符合教师讲评要求的优秀习作,这些习作总会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技巧运用诸多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优秀作文的介绍形成固定的模式,会增强学生的心理惰性,削弱听讲积极性,影响讲评效果。为此,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应尝试将学生习作讲评和教师下水文展示结合起来。教师的下水文展示既是作文讲评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感情的良好途径。教师胸有成竹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充满着青春气息、闪烁着智慧灵光的下水文,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对学生是一种鞭策,并可使讲评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说来,教师写下水文有如下积极意义:
(一)锻炼大脑,磨砺思维,促进师生双方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教师下水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学生的缺陷。他要能向学生提交一些具有讲评价值的美文,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加压。他必然充分认识到“要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必然要充分提取自己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番艰苦的创作过程,写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文章,从而使自己的创作生命在相对意义上得以青春永驻。学生在感受了老师的文章之后,一定会认识到自我缺陷,产生自我发展要求,激发起写作动机、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这样,教师通过下水作文,调动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发展性要求,并为更科学地确立新的作文训练目标作好了铺垫。
(二)克服薄弱环节,挖掘双方优点,促进生活语言和作文语言的溶合。
教师一是在作文训练之前,教师命题时先入为主立意成文,以对整个作文训练过程进行方向性引导;二是在学生作文过程当中发现普遍性或关键性问题,教师借此规范作文进程,口头陈述构思大概,或者动笔作片段板书,以吸引学生注意;三是在作文训练结束、师生批改完成之后,教师运用“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将学生习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闪光点合成一篇或若干篇“凤头、猪肚、豹尾”齐全的文章呈现给学生。
上述辅导、命题、批改和讲评四个过程是作文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师只有对这四个过程了然于胸,并使之接榫严密,使四个结合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把作文视为畏途的传统态度,从而增强作文训练效果,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一、辅导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实践证明,通过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写作的理论知识,而这种理论知识一旦被学生理解,他们就会掌握文章读写的有关策略。高中学生学业负担沉重,进行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而借助语文教材来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一条较为现实的捷径。语文教材和读本中的文章多为名篇佳作,且体裁丰富,如果能够把课文学习和学生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教材本身就可以告诉学生作文的道理和方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名篇佳作当作写作的例子来学,通过名篇佳作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和提示。
其次,要求学生熟读和识记一定数量的典范语言实例。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储存为基础。结合阅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背诵要求背诵的章节,做到永志不忘。此外,典范课文或段落,也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最后,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名作,报刊杂志上的时文华章,向学生推荐几本体例新颖、评点精当的作文用书,以构成完整而科学的训练教程,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
二、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
多年来,“教师出题学生作,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一惯做法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操作方式。教师出题的统一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作文训练的质量,妨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命题方式上加以革新,即每次作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多出题目,且鼓励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做可以把学生的眼光从身边引向社会,把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时代的活水注入到写作教学中来。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命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汲取时代急流的源头活水的兴趣。这样的命题作文,题材丰富,内容广泛,视角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命题能够触动、诱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生动活泼的写作佳境,飞快地开掘思路,且能扣准目标,翻出新意,写出深意,一气呵成,轻松成文。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深得学生作文妙趣,使学生得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和对时代闪光点的心灵感悟。
三、教师批改和学生批改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的教诲启发我们,文章写好之后,要靠写文章的人自己去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学生作文也不例外。“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修改文章,将着眼点放在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能力的培养上,提高学生作文评价水平,促成作文能力的内化,而不是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修改文章。
四、习作讲评与下水文展示相结合。
由于学生水平所限,由于习作时间、环境和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某个班集体不可能提供完全符合教师讲评要求的优秀习作,这些习作总会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技巧运用诸多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优秀作文的介绍形成固定的模式,会增强学生的心理惰性,削弱听讲积极性,影响讲评效果。为此,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应尝试将学生习作讲评和教师下水文展示结合起来。教师的下水文展示既是作文讲评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师生交流、融洽师生感情的良好途径。教师胸有成竹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充满着青春气息、闪烁着智慧灵光的下水文,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对学生是一种鞭策,并可使讲评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说来,教师写下水文有如下积极意义:
(一)锻炼大脑,磨砺思维,促进师生双方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教师下水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学生的缺陷。他要能向学生提交一些具有讲评价值的美文,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加压。他必然充分认识到“要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必然要充分提取自己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番艰苦的创作过程,写出符合学生口味的文章,从而使自己的创作生命在相对意义上得以青春永驻。学生在感受了老师的文章之后,一定会认识到自我缺陷,产生自我发展要求,激发起写作动机、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这样,教师通过下水作文,调动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发展性要求,并为更科学地确立新的作文训练目标作好了铺垫。
(二)克服薄弱环节,挖掘双方优点,促进生活语言和作文语言的溶合。
教师一是在作文训练之前,教师命题时先入为主立意成文,以对整个作文训练过程进行方向性引导;二是在学生作文过程当中发现普遍性或关键性问题,教师借此规范作文进程,口头陈述构思大概,或者动笔作片段板书,以吸引学生注意;三是在作文训练结束、师生批改完成之后,教师运用“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将学生习作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闪光点合成一篇或若干篇“凤头、猪肚、豹尾”齐全的文章呈现给学生。
上述辅导、命题、批改和讲评四个过程是作文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师只有对这四个过程了然于胸,并使之接榫严密,使四个结合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把作文视为畏途的传统态度,从而增强作文训练效果,提高作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