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历史创新性教学

【作者】 杨亚平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学运用新理念,转变新思维,使用新手段,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创新,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才可能走向高效课堂的彼岸。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改革阶段,教师创新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进行创新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违背历史的真实性。以下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几点做法,在此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历史课教学总是用以前的应试教育的方法,老师划划,学生背背,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去思考,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观点时,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去帮助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例如在讲到欧洲的工业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段录像资料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的巨大变化,直观、易懂,同时,学生也感兴趣,从而主动去思考,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
  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整个教学的重心,而学生是围着教师转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这点不懂,那点不明白,总是竭尽所能地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和盘托出,生怕有一点遗漏,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讲解多、分析多、说明多。学生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几乎没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他们都是被教师“推着走”,这样的教学,学生会逐渐推动积极性,变得不想思考,不会思考,形成思维的惰性。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使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不仅要教,还要指导学生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使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思维,推动历史教学。
  三、要创新历史知识结构
  我们合作的历史教科书,是统一编制的,基本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教育,考虑的都是全国学生的共性,考虑的都是一般性的问题。但是,不同的学校情况不同,不同的学生智力、认识水平也会不同。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重组知识结构,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要不拘泥于教材,不受教材现有体系结构的限制,在备课时,要敢于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敢于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积极思维,大胆加入一些全新的信息,最好能够融入教师自身的想法。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符合学生求知的需要,信息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随时改进教学内容,历史教材虽然也在不断改进,但毕竟是多年才修改一次,滞后性非常明显,与时代的发展并不同步,无法满足初中学生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看,也同样要求我们重组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使其更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满足学生需要。
  四、历史创新教学,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寻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走创新教育的路子。我的几点做法是:
  1、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以特定历史条件为基础,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与思维方式。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用宏观和微光观察历史,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布置开放性的课后训练题,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拓展只有在独立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才会产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塑造其创新精神。通过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依据创新教育的原则,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历史教学工作。没有创新,民族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历史课堂教学也会没有生机。对于创新一说,说法不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做到一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创新,才能确保教学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