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拓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作者】 代丽君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深入挖掘教材,对实验教学进行拓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 拓展 创新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学知识,掌握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锻炼动手操作技能,形成规范的实验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生物实验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教学思路,使生物实验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形成统一的整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变被动实验为主动探究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实验教学达不到最佳的效果。还有的教师担心学生看不懂实验的目的、理不清实验的思路、学不会实验的规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受罪、实验效果很微”的局面。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实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思考,把当前课程改革的已有经验和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于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材上实验的设计精美,图文并茂,步骤明晰,无需老师的讲授,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实验。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如下问题进行探究:
(1)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暗处理多长时间为宜?
(2)选叶遮光的目的是什么?控制的实验变量是什么?
(3)植物在光下照射多长时间最合适?
(4)脱色时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入酒精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5)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颜色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6)通过探究,你还发现了哪些适合于做该实验的植物?
(7)本实验中,所选植物见光部分的叶片滴加碘液后都变蓝吗?为什么?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在教材设计实验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选择植物、实验器材等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逐渐完善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的认识,培养了发散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
2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基于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初中学段的生物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侧重于验证所学知识,巩固已经形成的结论。学生在整个实验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是实验结果,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知识与能力形成的过程。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验证性实验变成激发学生思维和自主性的探究实验呢?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验证实验的思维转化为探究实验的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来,如选用其他材料实验结果会如何?实验操作步骤换一下结果会怎样?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该实验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设计?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中,其目的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初一的学生对氧气、金鱼藻等没有直观的认识,对细木条燃烧与熄灭的把握上也不到位,虽然实验的现象很明确,但是学生对实验的结论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实验主动探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1)你对氧气的认识有哪些呢?
(2)常见的沉水植物有哪些?其形态结构有哪些不同?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选择哪些物品来替代实验器材?
(4)怎样控制光照效果会更好?
(5)在尝试的所有植物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哪种?
(6)选择一种操作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植物完成该实验,并完成观察记录。
当把该单纯的验证实验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后,学生会针对已知或未知的问题展开思维,把原本的单纯操作变成提升能力的途径,不仅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创新意识。
3变单一实验为多样探究
由于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初中学段的生物实验大多是单一操作或单一结论的实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处理,通过变换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个生物实验,学生对此有强烈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般能够达到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能正确地使用显微镜的目的。如果老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变换角度,可让学生对显微镜形成综合认识,如显微镜发展的历史、显微镜的种类、显微镜的放大原理、镜头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明暗程度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的关系、不同光线下反光镜的调节、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方向的关系等。学生从单一的实验中,能成功地解决多个生物问题,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劲动力。
4变课内学习为课外拓展
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印象中,生物实验教学就是在清洁明亮、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中进行,这种认识导致许多人认为实验教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实验敬而远之。《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动”。
5变课本素材为实验研究
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隐藏着许多生物实验的素材。生物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把相关素材转化为实验,这样能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认识。
如可以把隐藏在段落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验,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可以把图示的知识转化为探究,如血液的凝固现象;可以把某些阅读材料转化为实验或探究,如观察紫鸭跖草的细胞质流动;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如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等。这些隐藏在教材中的实验素材,只要教师平时教学中加以重视,静下心来加以挖掘,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研究,就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认识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作者简介:代丽君,女,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任教于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 拓展 创新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学知识,掌握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锻炼动手操作技能,形成规范的实验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积极探索生物世界,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生物实验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教学思路,使生物实验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形成统一的整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变被动实验为主动探究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实验教学达不到最佳的效果。还有的教师担心学生看不懂实验的目的、理不清实验的思路、学不会实验的规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受罪、实验效果很微”的局面。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实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思考,把当前课程改革的已有经验和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于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材上实验的设计精美,图文并茂,步骤明晰,无需老师的讲授,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实验。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如下问题进行探究:
(1)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暗处理多长时间为宜?
(2)选叶遮光的目的是什么?控制的实验变量是什么?
(3)植物在光下照射多长时间最合适?
(4)脱色时为什么要把叶片放入酒精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5)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颜色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6)通过探究,你还发现了哪些适合于做该实验的植物?
(7)本实验中,所选植物见光部分的叶片滴加碘液后都变蓝吗?为什么?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在教材设计实验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选择植物、实验器材等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逐渐完善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的认识,培养了发散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
2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基于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初中学段的生物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侧重于验证所学知识,巩固已经形成的结论。学生在整个实验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是实验结果,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知识与能力形成的过程。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验证性实验变成激发学生思维和自主性的探究实验呢?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验证实验的思维转化为探究实验的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来,如选用其他材料实验结果会如何?实验操作步骤换一下结果会怎样?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该实验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设计?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演示实验中,其目的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初一的学生对氧气、金鱼藻等没有直观的认识,对细木条燃烧与熄灭的把握上也不到位,虽然实验的现象很明确,但是学生对实验的结论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实验主动探究,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具体做法如下:
(1)你对氧气的认识有哪些呢?
(2)常见的沉水植物有哪些?其形态结构有哪些不同?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选择哪些物品来替代实验器材?
(4)怎样控制光照效果会更好?
(5)在尝试的所有植物中,效果最明显的是哪种?
(6)选择一种操作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植物完成该实验,并完成观察记录。
当把该单纯的验证实验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后,学生会针对已知或未知的问题展开思维,把原本的单纯操作变成提升能力的途径,不仅提高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创新意识。
3变单一实验为多样探究
由于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初中学段的生物实验大多是单一操作或单一结论的实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处理,通过变换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个生物实验,学生对此有强烈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般能够达到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能正确地使用显微镜的目的。如果老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变换角度,可让学生对显微镜形成综合认识,如显微镜发展的历史、显微镜的种类、显微镜的放大原理、镜头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明暗程度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的关系、不同光线下反光镜的调节、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方向的关系等。学生从单一的实验中,能成功地解决多个生物问题,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劲动力。
4变课内学习为课外拓展
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印象中,生物实验教学就是在清洁明亮、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中进行,这种认识导致许多人认为实验教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实验敬而远之。《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动”。
5变课本素材为实验研究
生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隐藏着许多生物实验的素材。生物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把相关素材转化为实验,这样能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认识。
如可以把隐藏在段落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实验,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可以把图示的知识转化为探究,如血液的凝固现象;可以把某些阅读材料转化为实验或探究,如观察紫鸭跖草的细胞质流动;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如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等。这些隐藏在教材中的实验素材,只要教师平时教学中加以重视,静下心来加以挖掘,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研究,就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认识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作者简介:代丽君,女,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任教于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