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浅说师生共享语文的乐趣

【作者】 邓 蓉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言是一门应用最广泛且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这门古老的学科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
  但在目前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只有教的过程,缺乏或弱化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最大的失误。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注入新的活力,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按兴趣学习,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自有道理。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是培养语文学习的前提。《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一种求知欲,形成一种自觉性,从而积极主动地了解它、学习它、探究它,并且津津乐道、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以致诱发出对该事物的一种潜意识或有意识的关注。语文意识的形成也不例外。学生如果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对语文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事事留神,就会勤学不辍、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学习语文,养成一种自觉的语言习惯和正确的语文习惯,并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语文意识。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对吟诗赋词兴趣盎然,便孜孜不息、专心致志地学习,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简直“入了迷”,因而强化了诗歌意识,引发了思绪,诱发了诗意,激活了诗情,激发了灵感,居然把诗做好了。所以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当做美妙的艺术品去感受,去品味、去研究,就会爱不释手、乐此不疲、沉醉其中,从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语文意识。周国平在《愉快是基本标准》中指出:“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是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
  语文教育最大的敌人是学生缺乏兴趣。语文老师最大的本领便是激发兴趣。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曾指出: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摧残趣味。有几条路,头一件是注射式教育。教师把课本里头东西叫学生强记,好像嚼饭给小孩吃。那饭已经是一点儿滋味没有了,还要叫他照样的嚼几口,仍旧吐出来……这样教下去,是怕永远教不出人才来。学而不厌,最好的办法是激发兴趣!我以为,激发兴趣才是真正有道德有人性的语文教育。换言之,语文教育的头等大事是研究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激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的观点。当学生把语文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完成时,那他也就离成功不远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对话,教师趣教,学生趣学是师生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培养一种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独立探究学科结构、掌握学习技能的态度和精神。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常常会有探究的自觉___这种学习的热情。应该让学生觉得有兴趣、有味道、有吸引力、有参与的可能,应该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有收获,有紧张,有成功的愉悦,这是同学们实实在在饶有情味的精美雅致的课堂实践活动。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风格。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如果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教学中就可能会发生“意外”。而这种“意外”,往往正是我们所期盼的“生成”,它常常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的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我在上《笑的武器——浅谈华君武“动物”漫画》一文时,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贴在黑板上,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上《皇帝的新衣》时,把课堂变舞台,教师略加指导,让学生既充当导演又充当演员,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篇通话的深刻主题:揭露了社会的丑恶。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让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