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走近“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感悟

【作者】 施兴会

【机构】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东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三疑三探”是河南省西峡县教研室杨文普这支专业团队在实践洋思经验中探索了多年才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几个重要环节,它包含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三个环节,实际上还包含了运用拓展这个环节。教学中师生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最后再运用拓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技能得到了充分发展,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区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投入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尝试教学活动。在学习、观摩和尝试活动中,亲身体验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教师如何优化设疑、学生如何在质疑中培养探究精神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下面,就谈谈我对学习和运用这个教学模式的几点感悟。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不断创新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现、探索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初学“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曾肤浅的认为“三疑三探”不就是以前的“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嘛,只不过以前的“问题导学法”是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去探索教学内容,“三疑三探”不就是把问题分成了三步来完成。但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尝试才发现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以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的“问题导学法”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老师预设问题多,学生是被动的思考问题,整个课堂仍然是学生解答老师的预设问题多,提出自己生成的问题少,也就是过多注重学生的“答”,而忽略了让学生“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学“答”最多只能做到“青出于蓝而止于蓝”,只有学会了发“问”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设疑、解疑、质疑到最后的编“疑”,这四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提出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用问题创新问题的思维递进过程。不但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更是一个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才是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和不断创新的教学理想。
  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所说:“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艺术,让知识活起来,这应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目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教育的核心目的。从教学模式中的四个教学流程来看,对教师提出了有明确、规范的要求:首先是在设疑自探环节,要求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教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其次在解疑合探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另外在质疑再探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编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虽然“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的,答案也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的,但是这样开放的课堂更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才能驾驭课堂,更何况,有学生可能还会向教师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那么,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没有一桶水是不行的,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开阔视野,才能组织好、上好每堂课,才能引导学生解决好各种问题。记得在我的一次教学中,从“解疑合探”引导学生过度到“置疑再探”时,我对学生说“看来大家对今天的内容都学的很好,都掌握得不错,看看谁还有问题没弄清楚,请提出来?”结果,就因为我的这句过度的问话设计的不好,便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提不出疑问的学生是完全掌握了的好学生,提出了问题的学生说明还没有学懂,没有完全掌握,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了,这个环节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使教师,教学,课堂,知识,真正“活”起来。所以,看似简单的四个环节,却处处体现了教师的统领全局的主导作用,这对教师的各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促使教师必须有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迫使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提升着自己的价值。
  三、“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实践过程,教师要注重不断积累经验,切忌急于求成。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目标明确,方法具体,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以及反思评介能力。在近两年的学习尝试中,虽然自己对“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有了比较粗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教学程序和实施要领,但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感到在课堂上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学生无疑可探等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比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模式的引导培训,没有让学生有学习适应的过程,再加上受学生自身年龄、知识水平和自能力的影响,学生要么不会问题,要么问题太简单,要么提出的问题不切中教学目。在解疑合探环节,学生又不知如何作补充,如何进行评价小结,更别说质疑再探和自编习题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先对学生进行模式的培训,允许教师根据所教新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才尽量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包办代替;在“置疑再探”这个环节里,如果学生提不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培养他们进一步置疑的能力,如果这节课内容确实没必要再次置疑,教师也不应该非要套“三疑三探”的死模式,应该灵活处理;在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评价时,不要让学生简单地说“他的回答完全正确”或“不正确”,要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要教会学生多用这样的评价语言:“他回答的很精彩,因为……”或“他回答的还不够完善,是因为……我来补充”,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在书中找到正确答案。其实,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有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在学习、领会的同时,要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反复尝试运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只有专业知识扎实,边缘知识丰富,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反复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开口置疑,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师生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模式,才能让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核心紧扣着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强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是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优势。就如专家所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优势无庸置疑,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敢于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科目,所有内容和所有学段。“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杨文普也说过:“如何让这一模式本身更好地适用于不同学科与不同学段,如何使其更加完善,则需要有更多发现问题的眼睛与解决问题的智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灵动地操作。”因此,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科目、内容、课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将各种教学模式融会贯通,从而锻造出适合我们自己的精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