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藏区特殊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志玛泽仁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特殊教育是指独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包括超常儿童;常用的概念就是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比如聋童、盲童、智力落后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自闭症等儿童的教育。然而藏区目前能够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残疾儿童特别少,更多的残疾儿童未能接受到良好的特殊教育。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民族文化素养和特教专业技能的教师更是捉襟见肘,教育手段和设备处于“模仿”状态。因此,研究藏区特殊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根源,试图解决其问题是藏区教育乃至国内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教学方法;藏区
  一、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在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也是曲折和漫长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聋者没有语言,就不是教育对象”①。在文艺复兴时期,特殊教育开始得到关注,人们提出了特殊教育的可行性。譬如,著名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②的主张,并指出不论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十八世纪后期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则在其哲学著作《论盲人书简》等著作当中用唯物论的观点对聋人、盲人的感知觉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法国医生伊塔(1775-1838)对法国阿维隆森林里发现的维克多野男孩进行了尝试教育,虽然他的尝试教育未能使维克多成为正常的人,但把教育方法汇编成了《阿维隆野男孩维克多》一书。他的教育方法后来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认可。伊塔的学生塞甘(1812-1880)进一步明确指出③,白痴并不是一种病,如果通过感觉运动来教,智力落后儿童是可以学习的。由于智力儿童个体差异较大,早期的教育都是针对个别儿童开展的,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学校和班级正式出现较晚。塞甘于1837年在法国巴黎首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后移居美国继续从事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法国神父瓦伦丁.阿羽依(1745-1822)于1784年在法国巴黎建立了近代世界上第一所盲人学校④。法国神父莱佩(1712-1789)于1770年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学校。
  中国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最初体现在《礼记.礼运》当中,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⑤。再则,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推行因材施教。后来太平天国时期曾提出“兴跛盲聋哑院”,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告终。后来还有一些明智的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要考虑残疾儿童教育的问题。然而,直到1874年英国的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建立了瞽叟通文官(后改名为启明瞽目院),收容贫困盲童施以慈善教育,我国近代盲人教育才算正式开始。1883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建立了启暗学院,这成为我国聋人教育的起源。1914年杭州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创办哑童学校,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聋校,但办校时间不长。另一个创办中国自己的盲、聋教育的人物是张赛,他于1907年致信江苏按察使劝兴盲哑学堂。他指出:“盲哑学校者,东西各国慈善教育之一端也。入其校者,使人油然生恻隐慈祥之感。而叹教育家之能以人事补天憾者。”⑥到1916年终于在南通狼山创立了南通盲哑学校,成为近代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特殊学校之一。直到1979年上海建立了智力落后儿童的辅读班,1981年在北京成立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在中国更广泛的地区得到发展。紧接着全国各省、各地区纷纷投入到特殊教育的硬件构建和软件开发的工作当中,目前已形成了系统的特殊教育层次、体系和职业教育内容。
  公元8世纪随着佛教正式进入西藏,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修建,标志着西藏佛教教育拉开了序幕。从此西藏的寺院不仅是僧人学习辩经修行的场所,同时也是敬老养幼和残疾看护为一体的收容机构。比如寺院的历史,大成就者的自传当中,我们读到西藏各地的寺院曾接受很多肢体残缺的儿童,并在寺院当中平等的接受佛教经典学习的案例,这弥合了过去藏区肢体残疾儿童的教育缺乏需要。佛教的原理就是众生平等,所以著名的藏族学术大师萨迦班智达在其《萨迦格言》里这样提到:“教则无论智愚,都能获得才华”⑦的主张,不论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并能够获得知识。西藏历史上具体的特殊学校是何时开始,很难划定界限,但西藏寺院的出现,毋庸置疑,催生了特殊教育的诞生,寺院始终是自成一格的学经、敬老、养幼、残疾看护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二、藏区现代特殊教育现状
  西藏自治区于2000年在拉萨成立西藏第一所特殊学校,并先后在山南、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地建立了特教学校。截止2014年底,在校学生656人,教职工173人。然而,西藏自治区全区有4万余残疾青少年儿童,5所特教学校远远不够。
  四川藏区共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都是2008年以后修建的,分别是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和泸定县特殊学校。阿坝州建有马尔康特殊教育中心,小金沃日乡特殊教育学校,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这些地方人口流动大,无法统计教职工和民族学生人数。
  青海黄南州特殊教育学校于2015年10月份正式开班。学校首期招收7—14岁的学生24名,其中男生13名,女生11名;智力障碍学生7名,语言障碍学生6名,听觉障碍学生5名,肢体障碍学生3名,视觉障碍学生1名,癫痫病学生2名。针对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已开设了语文、数学、手语、思想品德等课程。其中玉树、海南州特教学校已修建完工正常运行。
  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于2011年开始投标修建,是唯一一所为盲、聋和智障儿童、青少年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的12年制康复教育、职业教育的寄宿制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云南省迪庆州特殊教育学校于2015年9月开始投标修建。
  教育的本质是优化和提升一切人的生命质量的过程⑧,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更是如此。然而,藏区的现代特教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和教学方法还都是处于初级阶段。特殊教育内容也如同国内特教最初发展照搬国外的模式,藏区的特殊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都是照搬内地特殊学校。现行以汉语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不能满足藏区特殊教育对象实际的需要。毕竟每个民族都需要在自己特质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手语、哑语等沟通方式。由于是刚刚起步,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在藏区实施过程将会面临诸多问题。要达到良好的特殊教育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藏区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文字、文化素质、风俗习惯等的差异,藏区基层医疗条件差,保健意识淡薄,婚检率低下等因素造成了藏区残疾儿童多,分布广的局面。过去有个带有讽刺而被广泛传播的藏族谚语:“残疾当了和尚,御物供于寺院”,其实,笔者看来,这个谚语虽然带有一定的偏见和歧视性,但这个谚语从另一方面能充分证明过去藏区残疾青少年能够在寺院接受传统的寺庙教育这一历史事实。寺院在藏族的历史进程当中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学校的角色,甚至有些寺院称得上高等学府。残疾儿童能在寺院里接受平等的教育和关照。 
  1、藏区的特殊教育不够人性化,起步较晚
  最近几年在各地开展的寺院社会化管理的体制下,出台了未满18周岁不能进入寺院的硬性规定,迫使很多未满18岁的肢体缺陷儿童离开寺院。加之藏区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布局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偏僻、边远、经济条件较差的残疾青少年更不能得到应得的教育。
  按照国家的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教育部网站),“每30万人设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标准看,藏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设立情况没有达到国家要求,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藏区社会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需求。藏区95%特殊教育学校设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稍微好一点的地、市、州或者是县城。边远、偏僻、经济条件较差的县域、乡镇没有设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导致了农牧区残疾儿童接受不了特殊教育。
  我国《宪法》于1982年把残疾人教育正式纳入立法,时隔18年后,2000年,拉萨建立了藏区第一所特教学校,填补了藏区没有现代意义上特教学校的空白。藏区特殊教育硬件建设发展始于2010年,随着国家对“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扶持力度有所加大,藏区各地、市、州、县都开始纷纷投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硬件的建设阶段,但是,整个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照搬内地特殊教育学校模式,导致不能适应藏区特殊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2、藏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紧缺,师资来源也无保障
  在全国师资培养的各类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设有少数民族语言、手语、以少数民族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导致了藏语特殊专业教师无保障的现状,随即而来的是藏区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奇缺现象。目前,从事特教的师资大部分都是兼职和转岗教师,尤其是特殊教育中心的随班就读,大部分教师没有特殊教育背景,极少数特教专业毕业生都是汉语专业,所以藏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有关部门对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同行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规范的残疾儿童残障评估机构,给藏区的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藏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儿童以聋哑为主,培智教育目前仍停留在起步阶段,远远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
  3、领导对特教政策的误解和不执行,政府支持软
  一个地方的特殊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当地政府坚强的后盾,教育行政官员对特殊教育认识度在特殊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藏区很多地方教育行政官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简单、片面,从而滋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在藏区底子薄、起步晚、规模小等客观实际,使特殊教育落到了一个冰冷的状态。譬如:通过上面藏区各地对特殊学校学生的生活补助情况比较,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情况各异,没有统一性。这点充分说明了国家的特殊教育政策没能得到更好的利用和执行。
  4、老百姓观念不转变导致入学率和巩固率差
  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残疾儿童的偏见和歧视一直是社会关注聚焦的一个领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大唤醒了中国大陆对残疾儿童的关注和特殊教育的认识。由于藏区老百姓整体性文化水平低下,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特殊教育的观念陈旧。很多老百姓担心他们的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深怕受到其他人的歧视。加之老百姓对特殊教育的价值认识过于含糊,甚至有些一窍不通。这个观念的不转变导致了藏区残疾儿童入学率低下和巩固率差的现状。
  5、特教学校毕业生的去向问题出现困境
  任何学校的办校宗旨是面向社会,特殊学校的毕业生也终究面临踏入社会,寻找生机。由于藏区特殊教育才刚刚起步,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落实,残疾人创业意识淡薄,社会支持力欠缺等原因,催生了自食其力的特殊学校毕业生罕见的格局。
  四、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建议  
  (1)母语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始终随行的生命语言;因此母语教育在藏区特殊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要,换句话说,只有母语才能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帮助得以实现。从藏区特殊教育的现状来看,用母语进行教学和引导甚少,大部分教育教学用语以汉语为主,母语为辅;这恰恰颠倒了教学手段,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现代特教在藏区还没走上正轨渠道,没有以母语载体的教材和教学软件,其他先进的教学设备更处于空白状态,从而使现在仅有的特教学校,在教学校都只好借助于内地的教材和模仿内地的教学方法,也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完成藏区特殊教育的任务。
  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是基于本国或者本民族文化和社会需要进行的。毫无疑问,藏区特殊教育的成功也需要以藏族社会文化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大背景特殊教育显然会迷失方向脱离实际。办学校的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找到正确的就业路子,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藏区残疾儿童未来面临就业和融入藏区社会寻找生存机会,这就必须把藏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贯穿于他们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了他们将来更好地面对藏区社会实际,在特教学校教育教学中使用母语教学,促进他们与社会环境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并且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母语教学无疑是藏区特殊教育的最佳教学手段,这也符合藏区身心缺陷的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使他们在母语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中逐步恢复健康和成长。
  (2)遵循藏区特殊性开办特教学校
  由于藏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人口众多且分布广,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产检意识淡薄等因素,和内地残疾人口相比,比例相对较高。加之,藏区教育历来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藏区的特殊教育更成为影响和制约藏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从整个藏区的特殊教育发展进程来看,除了拉萨外,其他藏区的特殊教育都是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都是最近几年建成或正在修建。由于特殊师资力量极度短缺,有些学校还没有正式投入运行,有些则是以转岗教师为主,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或项目申请需要,勉强运行。
  随着藏区的特殊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基本实现了地、市、州、县的办学条件,学校建设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甘孜、昌都、山南、黄南等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使用,填补了藏区很多地市州没有特殊教育的历史空白。中央财政扶持力度加大,藏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变化,较大幅度提升藏区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机会。然而藏区特殊教育起步晚,规模小等是客观现实,藏区目前的各特教学校学生容量还不能满足藏区特殊儿童教育的实际需要。如果不再从根本上考虑藏区残疾儿童数量多、分布广等实际情况,特殊学校集中修建在各地、市、州所在地,藏区的特教发展将会受到制约。
  培养具有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背景的专业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五省藏区应联合起来,在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立藏语特殊教育师资专业或培训机构,重点补充藏区藏语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申请科研项目,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现实需要的特殊教育教学软件,以满足藏区特殊青少年的实际需要。
  (3)政府应加大特殊教育设立专项资金和特校特办的办学理念
  从国家教育部的网站显示,全国有52.74%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47.26%的在特殊学校就读。藏区的随班就读的现象十分突出。由于传统观念,加之特殊学校离父母相隔甚远,大部分父母担心残疾儿童在特殊学校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所以不愿意送残疾儿童到地、市、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藏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正处于逐步修建阶段。接下来的办学和学校修建工作中,应考虑就近办学理念,把特殊教育送到县、乡基层,这样不仅能提升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而且能够得到家人的兼顾和关照。
  特殊教育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指标。促进特殊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是政府应当履行的执政职责。藏区特殊教育在解放接近50年后,才在拉萨得以起步,其他地方甚至最近几年才开始修建,实在速度太慢了。由于地理、语言文化、观念、师资、软件开发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藏区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着多种难题。藏区各地区经济收入和中央的扶持力度大有差别,特教经费也差别很大。现以甘孜州、西藏、阿坝州为例,甘孜州特校生活费为1200元/月/人,西藏特殊教育“三包”经费标准按年生417元/月/人(特殊教育一年“三包金费”为5000元),四川阿坝州特校生活费2100元/月/人。目前藏区特殊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按照自身的财力予以扶持的,各地区特教生活费差异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所以藏区的职能部门应当把特殊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既要制定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又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来填补资源缺口问题。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兼顾政府和社会两种资源,创建接受资金渠道畅通,保证藏区特殊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4)建立具有藏区特色的特殊教育层次体系
  由于教育对象不同,藏区的残疾儿童从小在藏语和藏族文化的环境当中成长,特殊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是把内地特殊教育内容照搬照抄到藏区,不能从根本上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定会面临诸多问题无法解决。
  从目前藏区的特殊教育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格局,除了西藏特教外,其他藏区的特教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几乎为零。究其原因,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很多藏区的特殊学校的校园跟小学共校园,其教育、管理、经费等照搬普通小学模式倾向十分突出;二是藏区的特殊教育体系混乱,没有一个完整教育体系,与普通学校相比,大部分都是传授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内容;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三是藏区特殊教育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主动探索藏区特殊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有待提高和完善。
  鉴于上述因素,藏区残疾青少年即便能接受教育,大部分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也靠父母和姊妹来维持生活,极少数有一技之长者进入社会勉强自食其力。这些去向与“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更好的适应与融入社会生活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根本宗旨和目标相对甚远”⑨。纲要明确要求的“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注重残疾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残疾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脱节的。藏区特殊教育中民族职业教育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关键。为此,特殊教育学校要突出职业教育导向,应当把残疾人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放在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位置,在注重残疾人知识素养提升的同时,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使残疾人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5)藏区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在岗的教师不能满足实际教育教学需要,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特殊教育师资短缺,严重影响了藏区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相对普通学校的学生,特殊教育学校要求更高,藏区特殊教育教师前提条件就是要懂藏语和藏文化。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环境各异,以此发展出来的手语等对教育对象的交流方式也大不相同,要教盲生懂盲文,教聋生懂手语以及相关职业技能等。这样一来,藏区的特殊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空前绝后。要以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机会为出发点,开发制作给盲生教育教学用的藏文盲文,收集藏区各地广泛流传的手语,汇编藏区特殊教育实用的规范统一手语,同时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教育教材。
  藏区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培养,为了弥合藏区奇缺的专业教师实际,民族师范院校应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积极申报国家科研项目,组建具有高水平的专家组,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教育软件,营造藏区残疾儿童能够学有所成的学习环境,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尊严。
  作者简介:志玛泽仁(1982—),四川巴塘人,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研究方向:藏汉翻译。 
  参考文献:
  1、 Lou Fant, the American Sign Language Phrase book,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
  2、朱宗顺主编,《特殊教育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福娟主编,《特殊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2000.
  4、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6、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 巴登尼玛,益西邓珠译,《文明的困惑》,(M),北京民族出版社。
  8、 扎布编著,《藏族格言汇编》,(M),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
  ① 张福娟主编,《特殊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2000。.
  ②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③ 朱宗顺主编,《特殊教育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④ 张福娟主编,《特殊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2000.。
  ⑤ 《礼记.礼运》
  ⑥ 朱宗顺主编,《特殊教育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⑦ 扎布编著,《藏族格言汇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
  ⑧ 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⑨ 《中国残疾人事业规划“十二五”发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