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作者】 秦作刚
【机构】 山东省即墨市北安街道办事处下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提问(下称:提问)应力求重精、重度、重情、重效、重评,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开发智力、启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开启新尝试
小学语文教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教学的观察、教学的案例以及对个别一线教师的访谈,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和多年的经验积累,就如何有效的进行提问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应重精
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而以这句话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提问该重度
一定的“难度”。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量,并需注意: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过于死板;要有一点思维含量,即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一些,多一些得经过思维加工后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一定的“梯度”。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个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一定的“广度”。提问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其内在潜能,培养多角度看问题,使之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
而要好把握提问的“度”,必须做到: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提问要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在教学上,首先要善于思考,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如同讲故事一样。对于一个典故,你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就此讲一个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甚至还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
四提问求重效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ABC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B:假设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A设计的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其引向的阅读空间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B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C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则更大,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宽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绽放光彩。
五提问得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一个腔调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等等。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反之则含糊其辞,不了了之。这些简单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明显存在着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模糊多于确定等诸多弊端,(下转第52页)(上接第43页)对学生有害无益。
鉴于此,教学提问中,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好不好”,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心神不定,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此为教学大忌。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
[2] 闫晶晶.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3] 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开启新尝试
小学语文教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教学的观察、教学的案例以及对个别一线教师的访谈,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和多年的经验积累,就如何有效的进行提问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应重精
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而以这句话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提问该重度
一定的“难度”。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思维量,并需注意: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过于死板;要有一点思维含量,即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一些,多一些得经过思维加工后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一定的“梯度”。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个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一定的“广度”。提问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其内在潜能,培养多角度看问题,使之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
而要好把握提问的“度”,必须做到: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提问要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在教学上,首先要善于思考,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如同讲故事一样。对于一个典故,你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就此讲一个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甚至还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
四提问求重效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ABC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B:假设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A设计的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其引向的阅读空间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B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C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则更大,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宽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绽放光彩。
五提问得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一个腔调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等等。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反之则含糊其辞,不了了之。这些简单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明显存在着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模糊多于确定等诸多弊端,(下转第52页)(上接第43页)对学生有害无益。
鉴于此,教学提问中,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好不好”,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心神不定,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此为教学大忌。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研究
[2] 闫晶晶.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3] 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