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有效课堂”——让课堂离学生更近一些

【作者】 王 燕

【机构】 新疆伊宁市奶牛场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教育,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课堂,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理念、新趋势。真实、有效的课堂是充满着交流、对话,充满着争辩、讨论,充满着反馈、答问,涌动着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关键词:找准、教学起点、尽心设计、有效情景、合理选择、有效引导 
  “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我们许多教师口口声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在潜意识里,关注的却是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否让同行叫好,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最本质的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找准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精心设计问题的产生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并据此展开教学。要探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就需要以整体思维通览教学,关注相关内容的彼此关联和前引后渗。落实在备课中,就需要不断追问:一问学生学习作螺旋式上升的根基是什么?在哪儿实现迁移、促成生长?学生是否已经遗忘?如果遗忘,又该如何唤醒它?怎样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旧知中,使得学生在新知识与已有经验间主动架设起跨越的桥梁,顺利建构起新的认知。二问学生刚学的知识经验有哪些?在这些刚学的经验中,哪些是能为本课的学习服务的,而哪些又对新知的学习产生干扰?这些干扰在教学时又如何通过巧妙引导予以回避、或辨析、或顺应的?这些在教学时也应心中有数,教中有招。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二、有效情景的创设重在引发思考,促其探索。
  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置,要从承载某一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把握其教学要求,来构建呈现的情景。
  1.把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的估计以及食堂的菜谱的搭配。都可以成为数学的素材。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片段一】(我事先在课前分别拍了奶牛场中学.五年级.五(1)班学生上课的图片)
  师:这是A学校B年级C班的同学在上课,你们知道A.B. C分别表示什么?学生一看到自己在本校本班上课的情景,立即脱口而出“A”表示“伊宁市奶牛场中学”, “B”表示“五年级”,“C”表示“一班”。紧接着又出示我校校车车牌号:“新F.4E536”,问:“F”表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出“F”表示“伊犁”。随后我出示5张扑克牌:5,6,J,Q,K,问:“J,Q,K”分别表示几?学生也积极说出答案。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会积极动脑,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
  2.留意近期的热点事件,聚焦重大的历史时刻,合理选择素材。
  比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引入了今年“9.3”北京天安门广场阅兵典礼某女兵方阵,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数学信息,积极的投入,自主探究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3.注重设计一些带有问题挑战.激疑的情景。
  比如,在讲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的情景如下:4个苹果2个人分,平均每人分几个?(答案是几,学生就在桌上敲几下?)2个苹果2个人分,平均每人分几个?1个苹果2个人分,平均每人分几个?这时,学生不敲了,满脸疑惑地望着老师,七嘴八舌地说“半个”敲不出来。我问:“半个”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能表示吗?如果不能,你能创造一个新数字来表示吗?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在纸上比划着、写着。“半个”已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挑起“矛盾”,引发疑问,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的学习才显得积极而主动,整个课堂才呈现出生命活力。教师能否设置恰到好处的情景,是对学生积极展开数学思维的引领,并顺理成章地把刚出现的积极思维状态引向所学的数学问题并延续到下一个环节的关键,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的过程。
  三、有效引导,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帮助学生在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然而,许多教师缺乏引导处理数学交流结果的意识和能力,交流环节普遍存在着“肤浅混乱、费时低效、流于形式的问题”。
  1、适时点拨,引领学生在明确中提升。
  比如,在学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交流环节时,教师应问:“请你重点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么学生就能很快明确思维的重点和交流的方向,从而让交流走向省时高效。
  2、指引回望,引领学生在反思中深入。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38页)
  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在反思中,学生的思维可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走向“成熟”。
  3、对比中沟通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1)计算题型的对比。在计算过程中怎么对比,归纳提升中怎么对比,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设置。
  (2)不同数据描述方式的对比。
  (3)相近概念的对比。
  (4)正例与反例的对比。
  通过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学生真正感受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四、在理解中体悟思想,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1、理解感性事例的内在联系,体悟数学抽象。
  2、理解规律产生的前因后果,体悟数学推理。
  3、理解数学问题的同一实质,体悟数学建模。
  当然,有效课堂的展开,还离不开情感、态度的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来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锤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课堂。
  此外,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增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