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英语有效课堂与评价

【作者】 张春秀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现在我们都提倡备课不只是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备课一定要备学生,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度,要尽量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一、要熟悉学生当前知识与能力现状,避免过高或过低要求学生。
  1、认真学习教育学知识,从理论的高度摆正教学的心态。没有哪位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没有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力强过他人。可是如果不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现状,任意扩充教学内容,拔高能力要求,往往事与愿违,而且极有可能连最基本目标都达不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年级的小学生,一节课接受单词的能力最多就8个,课外的新单词多一两个来辅助阅读,也许还可以接受,但如果为了让学生扩充知识面,毫无限制地增加课外知识和新词汇,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学生将会对英语学习进一步产生畏难情绪,为继续学习增加了阻力。反之,如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却任意降低难度和要求,这无疑是浪费学生大好时光,“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备课时必须遵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基本原则。
  2、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多变的。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其年龄阶段的特征,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此外,班级如同人一样,是有个性的,尽管性格可以培养,但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集体对新知兴趣、期望值的大小、接受挑战的可能性和对困难的承受力就能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师的预想值。这就是常说的要让学生“跳一跳,拿得到”。
  二、以人为本,认真准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重视知识的引入。一堂课的引入如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教师要营造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开始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学生才不会从心底抵抗教学的进程——事实上很多学生学习效果的不理想都归因于这种有意或无意排斥知识的渗透,比如打瞌睡、说与教学无关的话等。
  2、把握知识发生、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发现中获得满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尊与自信。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设计知识呈现方式或场境,并采用相应技术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发挥才能的环境。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或性格特征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在教学教程中适时加入一些兴奋点,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学习疲劳。
  3、重视课堂小结的准备。由于记忆与遗忘始终相伴,并且不同学生的记忆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课堂小结决不能草率应付了事,要想法让学生回顾与整理自己的思路。
  4、精选练习题,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搞题海战术。通过精选,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能从中提示某种规律或概括出方法的,能纵向或横向扩展、具备一题多解功能的题材目成为学生手中应用和巩固知识的平台,让学生能在作业的同时既用新知又能复习旧识就更好了。同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应有区别,要让学生既有动力又有信心完成。
  三、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应用
  1.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3.课堂评价形式就是保证评价内容得以实施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学习活动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等。我们可将这些形式划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个体评价、小组群体评价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可将教师、学生个体和小组群体评价三者结合起来使用。但评价的具体形式要根据每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性质选用相适应的评价形式,教师无需将所有评价形式都在一堂课中体现。如,以口语训练为主的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单个说句、二人对话、表演游戏等活动,着重采用个体评价和教师评价方式;以听力训练为主的课,可着重采用个体评价与同座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读写为主的训练课,可着重采用教师、个体和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等等。
  总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学生,并对学生的评价有信息依据,使今后的工作更有目的性,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