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下英语导学案之再认识
【作者】 谈 晓
【机构】 陕西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导学案是教师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一方面,它有助于变革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构建生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实为功不可没;另一方面,若使用不当,它就会成为作秀课堂,加重学生负担,甚至扭曲教学活动之本质。所以我们应全面的了解认识它,把它视作教师的“工具”、学生的“拐杖”,当用则用,过时即弃,绝不可永久依赖,更不可长期效用,我们唯有全面认识,才能发挥导学案真正的功效。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 导学案 再认识
一、导学案的背景之认识
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等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学习效果仅在30%以下;而“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等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在50%以上。
可见,仅就从帮助激发、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言,我们也需要转变教的方式,打造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变“师教”为“生学”,变“师主”为“生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宰”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习惯,进而形成以课堂为平台的立体交互环境中,获取知识,激活思维,形成能力。把课堂的“主宰”权交给学生,教师就必须退居“次”位。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绝不允许教师撒手不管,因此教师必须设法调整自己的位置,充当“引导者”“调适者”。这就是导学案应运而生的背景。
二、导学案的特点之认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导学就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就是将教材的科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导学案凭借问题设置“梯子”和“标明学习路线图”的指向性特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凝聚在课堂,开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看到自己的丰硕成果,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导学案还以突出
导学案又以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合作、互助、探究、讨论等特点,提倡学生自学,激发他们深层学习的动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生本课堂”,可获得精彩的教学生成。
导学案更能“迫使”教师认真仔细备课,精心梳理、选择教学内容,让导学案能以小见大,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之功效。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之认识
1、应准确阐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统领全篇。在导学案编写中,学生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习目标应包括:用什么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同时学习目标还要与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一致,本着“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的原则来制定。
2.应突出学习重点 指明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而导学案编写就要去其枝叶,留其枝干,避免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一节下来,学生不知老师都讲了些什么。
3.应落实学习环节 指明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是导学案具体实施的三个环节。导学案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探究。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的功能。课后拓展是落实“双基”的重要保障。每个环节都要辅以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更加有效,有助于每个环节的落实。
四、导学案的负效应之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已逐渐显现。
1.导学案长期使用,以致形成定势,有违教育之根本。在现实的教学运用中,有些教师只是把以前课堂上要说的话(教学内容)变成了要学生做的题;导学变题海,把导学案当作试卷去讲,使得创造真正的“学生主体化”课堂的愿景成为一张“画皮”。
尤为突出的问题,还在于“时间缺口”——以减轻学业负担为初衷的导学案正在成为学生的新负担。一些教师唯恐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不够多”“不够深”“不够细”,设置问题“大问套小问”、有了“巩固”还不忘“拓展”……诸如此类,其实就是“满堂灌”——口头上不“灌”了,却改“灌”在纸上了。一节课的导学案洋洋洒洒好几页,学生看见就头皮发麻,哪里还谈什么“探究”!时间一久,学生难免抵触,初则消极应付、拆东墙补西墙,久则拼凑抄袭,甚至干脆不看不做。
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时间缺口”也时常出现。一些教师设置问题自作多情,过多过细,同时对学情把握不充分,把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探讨,又放开了却收不拢,转瞬间40分钟过去,“任务”却完不成,可见,如果认为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长期使用,就可能“再”入歧途,违背教育的本质。
2.导学案极易掩盖教材的开放性、广博性、联系性,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学生视野的狭窄。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样本,是参照,是载体,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教学内容。导学案只能是教材知识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参考或辅助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学生把导学案当作任务来完成,则大错特错。学习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增长智慧。学生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上挂下联,思考其中的联系性、延伸性、开放性、创新性。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好思考、多联系、勤对照、挖本质、找规律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洞察力、整合力、分析力、创造力等能力就可以不求自得,由此产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快乐感、荣耀感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否则,导学案就会帮倒忙。
所以,我们研究教学、设计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心态、心灵出发,任何手段都必须为育人宗旨服务。学校和教师既不能把导学案看作教学模式变革的“万能钥匙”,更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2.《英语导学案的使用感言》;
3.《如何编制英语导学案》。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 导学案 再认识
一、导学案的背景之认识
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等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学习效果仅在30%以下;而“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等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在50%以上。
可见,仅就从帮助激发、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言,我们也需要转变教的方式,打造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变“师教”为“生学”,变“师主”为“生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宰”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习惯,进而形成以课堂为平台的立体交互环境中,获取知识,激活思维,形成能力。把课堂的“主宰”权交给学生,教师就必须退居“次”位。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绝不允许教师撒手不管,因此教师必须设法调整自己的位置,充当“引导者”“调适者”。这就是导学案应运而生的背景。
二、导学案的特点之认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导学就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就是将教材的科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导学案凭借问题设置“梯子”和“标明学习路线图”的指向性特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凝聚在课堂,开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看到自己的丰硕成果,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导学案还以突出
导学案又以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合作、互助、探究、讨论等特点,提倡学生自学,激发他们深层学习的动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生本课堂”,可获得精彩的教学生成。
导学案更能“迫使”教师认真仔细备课,精心梳理、选择教学内容,让导学案能以小见大,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之功效。
三、导学案的编写原则之认识
1、应准确阐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统领全篇。在导学案编写中,学生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习目标应包括:用什么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同时学习目标还要与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一致,本着“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的原则来制定。
2.应突出学习重点 指明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而导学案编写就要去其枝叶,留其枝干,避免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一节下来,学生不知老师都讲了些什么。
3.应落实学习环节 指明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是导学案具体实施的三个环节。导学案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引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探究。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的功能。课后拓展是落实“双基”的重要保障。每个环节都要辅以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更加有效,有助于每个环节的落实。
四、导学案的负效应之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已逐渐显现。
1.导学案长期使用,以致形成定势,有违教育之根本。在现实的教学运用中,有些教师只是把以前课堂上要说的话(教学内容)变成了要学生做的题;导学变题海,把导学案当作试卷去讲,使得创造真正的“学生主体化”课堂的愿景成为一张“画皮”。
尤为突出的问题,还在于“时间缺口”——以减轻学业负担为初衷的导学案正在成为学生的新负担。一些教师唯恐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不够多”“不够深”“不够细”,设置问题“大问套小问”、有了“巩固”还不忘“拓展”……诸如此类,其实就是“满堂灌”——口头上不“灌”了,却改“灌”在纸上了。一节课的导学案洋洋洒洒好几页,学生看见就头皮发麻,哪里还谈什么“探究”!时间一久,学生难免抵触,初则消极应付、拆东墙补西墙,久则拼凑抄袭,甚至干脆不看不做。
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时间缺口”也时常出现。一些教师设置问题自作多情,过多过细,同时对学情把握不充分,把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探讨,又放开了却收不拢,转瞬间40分钟过去,“任务”却完不成,可见,如果认为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长期使用,就可能“再”入歧途,违背教育的本质。
2.导学案极易掩盖教材的开放性、广博性、联系性,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学生视野的狭窄。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样本,是参照,是载体,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教学内容。导学案只能是教材知识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参考或辅助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学生把导学案当作任务来完成,则大错特错。学习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增长智慧。学生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上挂下联,思考其中的联系性、延伸性、开放性、创新性。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好思考、多联系、勤对照、挖本质、找规律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洞察力、整合力、分析力、创造力等能力就可以不求自得,由此产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快乐感、荣耀感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否则,导学案就会帮倒忙。
所以,我们研究教学、设计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心态、心灵出发,任何手段都必须为育人宗旨服务。学校和教师既不能把导学案看作教学模式变革的“万能钥匙”,更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2.《英语导学案的使用感言》;
3.《如何编制英语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