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 张成胜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培养 写作 兴趣 生活素材
提起写作文,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发,或是有话不知如何表达。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语文教学最迫切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从“讨厌作文”到“乐于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厌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以活动为引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春天到了,我就带学生去踏青,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秋天到了,我与同学们一起观察校园的樟树,在树下做游戏;少先队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去做好事、搞活动,活动过后再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兴趣高涨,写起作文来自然就顺手多了。如果班级里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意外情况,我也会适时引导学生写心得、谈体会。只要老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留心观察,找素材,学生也会潜移默化,慢慢地喜欢上作文的。另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讲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三、教师自身要热爱写作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热爱写作。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听教师的课觉得轻松自在,所学知识能很快消化,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也要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将自己发表后的文章拿到学生那里与学生一起分享。那么,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地记得那时,老师念得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这位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教会学生观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基本手段
学生每看到新鲜事物,都会问“为什么”,这就潜在了观察的契机。因此,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作文举兴趣的基本手段。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事物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往往是看了之后,无法用评议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交给学生观察方法。观察的一般方法是要求学生观察事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而进行深入的观察,使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平常经常观察一些小动物、小植物以及一些小制作、小物件;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日积月累,就会“言之有物”。
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述。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说过:“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写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抑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因此,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如拔河、打扫教室等,让学生带着写作的要求去参加、去观察,注意力就会集中。之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具体情节描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完成了一次习作,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在批改中肯定激励,再次激发兴趣。当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再次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应用肯定激励的评语和加分的方法再次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实践使我醒悟到:对于学生的作文,如果不施以指导,那么,学生就像盲人骑瞎马,在无尽的黑暗与无尽的坎坷中瞎走乱撞。尽管有的侥幸闯上“绿洲”,但这往往要花费学生许多的时间与精力。认真指导,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这也是充满着规律与艺术的,就如母亲教孩子走路一样,当孩子不会走时,要慢慢地引导他,不能性急地拖拉他;才会走时要鼓励他,不能指责他,能自己行走时,更要赞扬他,要小心翼翼地看护他,防止他摔跤。作文批改,我的宗旨是推心置腹,激扬为主。对于学生的作文,我总是尽力发掘优点、给以激励,需要修改的地方,我的批语总是措词委婉,决不武断定论,强加于人。这样做,常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慢慢地萌生一种写作的激情。我想,对于一个学生的作文,如果刻意求工,求全责备,动辄大加砍伐,甚或一概否定,这无异于当头棒喝,掐尖扼芽。对于那些作文较差的同学,我更是密切关注,只要他们的文章有一丝优长,我就大张旗鼓地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在进步,老师在关注着我,我一定要写出更好的文章来博得老师的赞誉。为了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其作文水平,我将每次批改后学生又重作的文章,适时装订成《练文集锦》,让同学们阅读,评判。这样,对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写作兴趣起了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培养 写作 兴趣 生活素材
提起写作文,一些学生往往唉声叹气,不会写,不爱写,作文难,难在哪呢?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发,或是有话不知如何表达。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语文教学最迫切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从“讨厌作文”到“乐于作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厌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以活动为引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春天到了,我就带学生去踏青,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秋天到了,我与同学们一起观察校园的樟树,在树下做游戏;少先队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去做好事、搞活动,活动过后再指导学生作文,学生兴趣高涨,写起作文来自然就顺手多了。如果班级里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意外情况,我也会适时引导学生写心得、谈体会。只要老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留心观察,找素材,学生也会潜移默化,慢慢地喜欢上作文的。另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讲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三、教师自身要热爱写作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热爱写作。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听教师的课觉得轻松自在,所学知识能很快消化,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也要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将自己发表后的文章拿到学生那里与学生一起分享。那么,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地记得那时,老师念得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这位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教会学生观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基本手段
学生每看到新鲜事物,都会问“为什么”,这就潜在了观察的契机。因此,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作文举兴趣的基本手段。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事物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往往是看了之后,无法用评议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交给学生观察方法。观察的一般方法是要求学生观察事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进而进行深入的观察,使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平常经常观察一些小动物、小植物以及一些小制作、小物件;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日积月累,就会“言之有物”。
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述。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说过:“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写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抑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因此,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如拔河、打扫教室等,让学生带着写作的要求去参加、去观察,注意力就会集中。之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具体情节描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完成了一次习作,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在批改中肯定激励,再次激发兴趣。当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再次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应用肯定激励的评语和加分的方法再次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实践使我醒悟到:对于学生的作文,如果不施以指导,那么,学生就像盲人骑瞎马,在无尽的黑暗与无尽的坎坷中瞎走乱撞。尽管有的侥幸闯上“绿洲”,但这往往要花费学生许多的时间与精力。认真指导,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这也是充满着规律与艺术的,就如母亲教孩子走路一样,当孩子不会走时,要慢慢地引导他,不能性急地拖拉他;才会走时要鼓励他,不能指责他,能自己行走时,更要赞扬他,要小心翼翼地看护他,防止他摔跤。作文批改,我的宗旨是推心置腹,激扬为主。对于学生的作文,我总是尽力发掘优点、给以激励,需要修改的地方,我的批语总是措词委婉,决不武断定论,强加于人。这样做,常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慢慢地萌生一种写作的激情。我想,对于一个学生的作文,如果刻意求工,求全责备,动辄大加砍伐,甚或一概否定,这无异于当头棒喝,掐尖扼芽。对于那些作文较差的同学,我更是密切关注,只要他们的文章有一丝优长,我就大张旗鼓地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在进步,老师在关注着我,我一定要写出更好的文章来博得老师的赞誉。为了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其作文水平,我将每次批改后学生又重作的文章,适时装订成《练文集锦》,让同学们阅读,评判。这样,对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写作兴趣起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