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
【作者】 唐运样
【机构】 广西桂林全州县城北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一个国外专家参观了我们的基础教育以后这样说过:“中国的老师真会讲,中国的学生真会考。”这句话精辟地说出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弊端;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就像一只桶,老师拼命往桶里灌水,不管水会不会溢出来……新的课改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文本对话”
尊重学生浅层次的感知;尊重学生较高层次的感受;尊重学生深层次的感悟。让他们体会语文学习妙趣横生,语文课堂的绚丽多彩,给孩子一个展示的空间。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这样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某某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人人物对话。通过一个情感激荡期的学习,学生心里已经有很多话想说,很多想法想谈。这种让学生“以文会友”充当其角色去体验,去感受的方法何尝不是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的好方法。
2、“师生对话”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一起学习,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孩子们自然愿意与老师沟通,那么你想了解与掌握的也能第一时间获取。
3、“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本上的“口语交际”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话题。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际。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上《推荐一本好书》这一交际题材时,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先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想好怎么介绍,并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好书推销会”,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走出去,与同伴介绍、推销自己的画。营造你说我听、我说你评、你评我改的气氛,这样就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情景交融”的良好生生对话局面。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泉水》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下面括号里填上一个词吗?( )的泉水。通过这样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的学生说这是一股快乐的泉水,我接着问你是从读出来的?能读出快乐的语气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股甜美的泉水……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又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完本课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泉水还会流到哪里,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流到了花园,有的说流到了农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庐山瀑布》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瀑布》、《独坐敬亭山》、《登鹳雀楼》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一个国外专家参观了我们的基础教育以后这样说过:“中国的老师真会讲,中国的学生真会考。”这句话精辟地说出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弊端;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就像一只桶,老师拼命往桶里灌水,不管水会不会溢出来……新的课改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文本对话”
尊重学生浅层次的感知;尊重学生较高层次的感受;尊重学生深层次的感悟。让他们体会语文学习妙趣横生,语文课堂的绚丽多彩,给孩子一个展示的空间。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这样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某某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人人物对话。通过一个情感激荡期的学习,学生心里已经有很多话想说,很多想法想谈。这种让学生“以文会友”充当其角色去体验,去感受的方法何尝不是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的好方法。
2、“师生对话”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一起学习,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孩子们自然愿意与老师沟通,那么你想了解与掌握的也能第一时间获取。
3、“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本上的“口语交际”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话题。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际。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上《推荐一本好书》这一交际题材时,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先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想好怎么介绍,并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好书推销会”,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走出去,与同伴介绍、推销自己的画。营造你说我听、我说你评、你评我改的气氛,这样就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情景交融”的良好生生对话局面。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泉水》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下面括号里填上一个词吗?( )的泉水。通过这样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的学生说这是一股快乐的泉水,我接着问你是从读出来的?能读出快乐的语气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股甜美的泉水……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又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完本课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泉水还会流到哪里,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流到了花园,有的说流到了农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庐山瀑布》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瀑布》、《独坐敬亭山》、《登鹳雀楼》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