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矩阵定量评估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调查与分析

【作者】 李 伟

【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运用自编大学生自我教育调查问卷,对珠三角地区6所高校的学生社区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教育整体情况不太理想。通过矩阵运算原理进行定量评估,总体分值偏低,内因分值大于外因分值。其中,大学生对自己比较满足,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自信度。故应加强学生社区自我教育平台建设,整合校内外多元素平台载体,加大学生社区文化圈氛围营造等,以自我教育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矩阵评估;学生社区;自我教育;调查分析
  Abstract: Using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the survey of students'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in 6 univers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rea found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is not ideal. Through the matrix operation principle to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he overall score is low, the internal factor value is greater than the external factor value. Among them, college students are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own, but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blindness and confidence.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platform, integrate the multi element platform carrier, strengthen the atmosphere of students' community culture circle, and deep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atrix evaluation, Student community, self-edu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与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1]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一个人在帮助和教育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受教育,而且是一种广泛的、经常的自我教育。[2]可见,高校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有着形势所需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下移,学生社区作为新的一线平台拥有着主客体距离、思想动态、信息来源、管理服务、反馈追踪等多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本文采用自编的《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在自我教育内因和外因的基本情况,运用矩阵测评运算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方法
  1.项目编制
  首先,编制开放式访谈提纲,深入学生社区了解大学生有关自我教育方面的基本情况。其次,根据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确定大学生自我教育方面的内因和外因两个维度作为一级测评指标。最后,挑选每个维度高频事件,经综合讨论后,确定测评问卷包括6个二级指标的30个观测点,其中内因包括3个指标15个观测点,外因包括3个指标15个观测点。采用矩阵方法对施测结果进行定量评估,由优到差(5~1级),通过整理测评表各项指标数据(百分比数值)建立测评矩阵(R)和权重数组(A),按照矩阵运算原理之积之和计算出评估结果(B)和测评得分(X),公式为X=B(AR)×等级分。
  2.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珠三角地区的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国商学院等6所不同类型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问卷171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7%,其中有效问卷1672份,有效率为97.61%。低年级(1-2年级)本科生1502人(占89.83%),高年级(3-5年级)本科生133人(占7.96%),硕士、博士研究生37人(占2.21%);受访男生703人(占42.05%),女生969人(占57.95%);受访专业文科类545人(占32.60%),理科类448人(占26.79%),工科类339人(占20.28%),经管类316人(占18.90%),农科类24人(占1.45%)。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1.总体情况
  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调查问卷进行矩阵方法定量评估分析。结果显示,二级指标(X)的总体均分值为79.07,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内因因素中,自我认知(x3)指标分值最高82.93,基本概念(x1)指标分值最低76.73,差距值为6.20;外因因素中,模式探索(x6)指标分值最高78.98,硬件环境(x5)指标分值最低77.96,差距值为1.02。由此可见,在学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是不太理想的。大学生认可自己,在自信心、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自我肯定,主观意愿上能够自立自强,有较强独立意识。但对于自我教育认知却有差距,内因差距远大于外因差距,说明高校在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见表1)
  表1大学生自我教育各观测指标矩阵综合评估分值表






  

  2.基本概念
  在二级指标基本概念(R1)模块中,主要设计了以知晓情况(m1)、需求程度(m2)、成长帮助(m3)、国家法律(m4)、学校规章(m5)等5个观测点。从施测的指标数值来看,学生社区中多数大学生未听说过自我教育管理方式,而与主观上觉得开展自我教育需求意愿成反比,差距值为0.146;近六成大学生认为自我教育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然而多数大学生对国家法律、学校规章制度等内容不太清楚。(见表2)该指标模块中有两个突出矛盾点,其一为大学生需要以自我教育方式独立成长与学校开展自我教育管理水平矛盾突出,说明“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渴望独立自强而与学校提供的自我教育实践平台不兼容;其二为大学生对条条框框的各类规章制度不太感兴趣,符合当代大学生总体思想状况及其认识。
  表2大学生自我教育基本概念指标矩阵评估结果(B1)










  该结果表明:对自我教育基本概念综合评价为——优秀率18.5%、良好率21.3%、中等率33.1%、尚可率13.1%、差等率14%。给定各评价指标以等级分:优(95分)、良(85分)、中(75分)、可(65分)、差(55分),该指标运算测评得分(X1)为76.73。
  3.现状程度
  在二级指标现状程度(R2)模块中,主要设计了以管理尝试(m6)、问题处理(m7)、求助他人(m8)、求助老师(m9)、求助学长(m10)等5个观测点。从施测的指标数值来看,大学生在学生社区中尝试开展自我教育的比例占据大多数,说明大学生肯定这一做法,且在尝试;对于求助对象,在自己、老师和学长三者中,比例最多的是学长,最少的是老师,说明大学生传统的师生观念依旧牢固存在,有困难找老师的困局还未解除,而在他们心中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还是找学长。(见表3)
  表3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程度指标矩阵评估结果(B2)










  该结果表明:对自我教育基本概念评价结果为——优秀率16.7%、良好率30.9%、中等率33.5%、尚可率13.6%、差等率5.4%,该指标运算测评得分(X2)为78.99。
  4.自我认知
  在二级指标自我认知(R3)模块中,主要设计了以性格认知(m11)、兴趣认知(m12)、能力认知(m13)、观点认知(m14)、价值认知(m15)等5个观测点,该模块数值为六个二级指标中最高的。从施测的指标数值来看,观测点分值最高的是对“个人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其次为性格和兴趣。一方面来看,说明了大学生在主观内因上非常肯定自己及对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也隐藏着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盲目性与过于自信,主要表现为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失败概率风险增加。(见表4)
  表4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认知指标矩阵评估结果(B3)







  

  
 

  该结果表明:对自我教育基本概念评估结果(B3)为——优秀率22%、良好率41.9%、中等率29.9%、尚可率5.8%、差等率0.5%,该指标运算测评得分(X3)为82.93。
  5.生涯规划
  在二级指标生涯规划(R4)模块中,主要设计了以学业规划(m16)、职业规划(m17)、职业技能(m18)、职业素质(m19)、创业教育(m20)等5个观测点。从施测的指标数值来看,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肯定程度最高,充分说明了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是符合当代大学生内心需求与实践需要的;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均有着自己的规划或者想法;对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或选修课程方式比较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思考自身未来发展空间。(见表5)
  表5大学生自我教育生涯规划指标矩阵评估结果(B4)














  该结果表明:对自我教育基本概念评估结果(B4)为——优秀率12.5%、良好率30.4%、中等率41.7%、尚可率13.8%、差等率1.6%,该指标运算测评得分(X4)为78.85。
  6.社区环境
  在二级指标社区环境(R5)模块中,主要设计了以社区文化(m21)、社区服务(m22)、社区管理(m23)、社区安全(m24)、社区卫生(m25)等5个观测点。从施测的指标数值来看,大学生对所处的学生社区环境是不尽人意的,其中社区文化是测评数值中最低的,符合调查高校的客观实际情况;其他四个观测点测评数值相差不大,但总体数值评价偏低,说明大学生对社区环境满意度不高,自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水平。(见表6)
  表6大学生自我教育硬件环境指标矩阵评估结果(B5)














  该结果表明:对自我教育基本概念评估结果(B5)为——优秀率11.3%、良好率29.7%、中等率41.2%、尚可率12.9%、差等率4.9%,该指标运算测评得分(X5)为77.96。
  7.路径探索
  在二级指标生涯规划(R6)模块中,主要设计了以勤工助学(m26)、思想教育(m27)、组织建设(m28)、心理辅导(m29)、学生社团(m30)等5个观测点。从施测的指标数值来看,选取的五个路径载体符合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我教育的需求,也比较肯定这些路径的选择。由于各大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在路径探索的重视程度差别较大,以社区育人为工作宗旨的偏少,以短期出成效、显政绩的工作偏多,导致高校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重心有所偏离。(见表7)
  表7大学生自我教育路径探索指标矩阵评估结果(B6)













  
  该结果表明:对自我教育基本概念评估结果(B6)为——优秀率14.3%、良好率34.2%、中等率33.1%、尚可率13.9%、差等率4.6%,该指标运算测评得分(X6)为78.98。
  二、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社区自我教育平台,占据一只“有形的手”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区里,社区环境对社区成员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学会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管理的终极追求。[4]一般来说,人到青年阶段,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能够发表独立见解,能够从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性上进行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5]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行为特点,顺应大学生集中活动场所由班级到社区的变化,主动占据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是一只“有形的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学生社区这只“有形的手”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可以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使德育工作由课堂灌输转化为实践尝试,落实教育的实践功能。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平台,提供自我教育多元素载体
  高校作为一个微型社会拥有着相对齐全的资源平台,一是软资源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主体、教师群体、学校平台、社会工作者等,二是硬资源平台: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多元素载体,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让大学生能够在学生社区中充分施展各自才能。通过软硬资源多元素载体的整合利用,鼓励当代关注享受、淡漠组织和纪律观念的“90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培养集体精神和奉献给予,逐步引导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因此,要努力在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思想修养和文学修养等自我修养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在实践中自觉进行,适应社会的需要;要自觉运用法纪、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自我管理来约束自己,调控和控制自己的言行,指导自己的行动,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加大学生社区文化圈建设,抓住一只“无形的手”
  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只“无形的手”,从文化心理、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上厘清大学生文化机制导向上的紊乱,克服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失衡。[7]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思想毫无例外都受到一定文化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8]学生社区由重管理到重服务、重权利到重责任的理念转变,其本身就涵盖了育人功能。学生社区文化圈是融合了校园文化的特点,从宿舍文化、生态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到心理意识的人文关怀与归属感,传递正能量,传播正文化。创造社区文化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文化带来的积极效应。因此,高校育人功能不仅仅只靠校风、学风、教风,也需要基层一线的区风、文风、舍风。通过打造学生社区文化圈这只“无形的手”,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推进高校协同育人功能的实现,全方位的培养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蕖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7
  [2][5]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155、154
  [3][8]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113、106
  [4](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42
  [6]周艳华.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83
  [7]吴海融,林庆祥.依托学生社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19
  *  本文系广东省高校后勤协会重点基金项目“广东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5ZDKT05)和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专项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转制视角的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区三自教育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015F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伟,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 硕士。(广州)
  Author: Li Wei, Lecturer of th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 Affair, master (Gu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