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组合作探究

【作者】 刘晓洪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喜捷镇玉龙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各个学科的普及,其中最使用最多的要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理解、记忆和巩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犹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能显示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越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并非在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良好的运用,尤其是大多数教师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把握不正确,意义理解不深刻,在实践中偏离、合作学习的初衷,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合作重形式轻实质
  我们经常看见执教教师为迎合听课教师的需要,打乱原有的座位秩序,将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或6人一小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并未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部分教师即使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给予的时间很短,多数学生刚进入状态,老师便匆匆叫停,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2、小组合作学生分工不明确
  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马上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显然,学生关注的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显而易见,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3、优势学生的舞台,弱势学生的搭车现象。
  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积累有差异,显然小组合作成了优势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在讨论和集体交流中无疑成了中心人物。久而久之,弱势学生成了旁观者,最后小组合作再也不关他们的事了。但是小组合作的成绩评定是由小组为单位的,所以其他小组成员的劳动成果也成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搭着这辆顺风车取得了分数。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或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不能给小组学习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
  4、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我们的教师往往是给好学生的。他们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过于依赖、盲从成绩好的同学,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收益更少。在听课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发现: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些小组总会有个别少数同学仍只顾干自己的事情,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合作的评价不科学
  在我平时听的一些观摩课、公开课和示范课中,发现好多教师却没有认识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性,对于学生们发表的看法往往进行简单处理,只是一味的肯定、表扬,却不管学生们的意见是否合理有说服力。好像不这样,就会打击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结果呢,讨论了大半天,学生对于讨论的问题依旧含含糊糊。更有甚者,当学生在发表意见时,提出一些困惑时,教师自己因为一时拿不准或没心理准备,又担心自己当众"出丑",干脆回避学生们的质疑,草草收场。其最终的后果是无效的总结评价,使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有始无终,失去了它本有的功效,空有"合作学习"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成效。
  二、解决的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改变观念,及时指导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分工合作,搭配合理
  在教学中,我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5人一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一名记录员,负责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还有两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学生汇报,并互相补充。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我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在一定周期后(一个月左右),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是缺一不可的。
  3、合作小组"一帮一"
  具体做法:请组内一优生帮助一学困生进行学习,其他小组成员自己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正确率,使之不断进步;同时弥补了教师对学困生无法一一指导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只要遇到学困生难以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又无法加以个别指导的时候采用这种类型。
  4、教师点拨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拿到班上交流时进行解决;教师要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要深刻、到位,从而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都能真正有所得。
  5、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引导。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新的课程理念提到: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教师应当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溶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以利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好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6、成果评价要客观有效
  在具体实施的环节中,成果评价上暴露出的问题更具代表性,并且这一环节在整个实施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即使前面开展得都合理有效,仅仅如前文所言,对成果评价总结却含糊而过或草草收场,那么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又从"终点"退回到了"起点"。讨论了大半天,老师却没有提供明确有效的反馈,学生对于要解决问题依然是困惑不解。所以,对于成果评价,教师必须要又一个明确的态度,哪怕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以后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如果学生连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弄不清除,从何谈提升自我。在评价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千万不能充当"老好人"的角色!而是要做一位公平、公正、客观的好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