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E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分析

【作者】 袁 梦 任 帅

【机构】 (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E时代”的快速推进给高校各方面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和发展与网民、公共事务、各种网络载体等因素有关,而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中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把握好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关键路径,有利于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已经成为高校应当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 网络舆情 高校对策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 E-times "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 The emergenc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opinion on network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some factors, such as netizens, public affairs as well as various network carriers. Undergraduates has played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network public sentim.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undergraduates ' network public sentim must catch hold of the vital link.It is our concern and question we should think over on how to give effective guidance to undergraduates ' network public sentim.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in network;Network public sentim;Countermeasures
  “E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人类的生命活动。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与新型媒体的出现,“互联网”快速的深入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统计,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而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国民的思想观念,加之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的推广,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进入到新的阶段,更加深入国民的生活。其中尤为显著的当属对大学生的影响。传统论坛类网站的火热,各种手机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都为大学生提供了活跃发声的平台,如何在“E时代”下加强网络管理,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成为高校教育重要问题之一。
  一、“E时代”的喜与忧
  (一)“离开了互联网,‘E时代’将不复存在”[2]
  “E时代”是以电能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电子时代,具有快捷、高效、便利等特征,其发展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离开了互联网,社会发展将寸步难行。“E时代”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危害。互联网上不良信息传播,危害着大学生的三观,除此之外,对“电子产品”过于依赖导致不良习惯的形成与身体亚健康的状态。
  生活在“E时代”大背景下,互联网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多媒体是信息传播必不可少的载体。从移动端到PC端的数据传输,从手机应用到门户网站的信息交汇,信息时代下存在着无限的可能,也充斥着未知的挑战。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1.大学生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源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将传播渠道和表达舆情的方式拓展到了互联网上[3];大学生网络舆情,则是当代大学生针对社会及学校的热点事件等以微博、微信、论坛等为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形成多股有影响力的意见流。
  大学生网络舆情具备多个突出特点,分别为事件的突发性、传播范围广、形式多样化、进程的阶段性、事件的不稳定性等。
  2.事件的突发性
  网络事件的突发性集中表现在其产生的因素及传播的效率。舆情的开始往往是突发的公共灾害、人事调配、公告与事件的通知等,亦可以是一篇文章、言论与投诉,而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因素,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一经出现就会引起关注。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具有价值的信息在极短时间内便可被转载成千上万次,拥有很多的受众人群,造成了“突发”的感觉。
  3.传播范围广,形式多样化
  大学生每天都活跃在各大信息平台,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百度贴吧等,并充分发挥着这些应用的影响,熟练运用着这些平台传递信息,因此对舆情事件的传播有转载、评论、分享等多样化的形式,通过大量的此类操作,事件使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传播范围随着时间开始向外围拓展。
  4.进程的阶段性
  网络舆情的阶段性表现在四个具体的阶段,其分别是突发阶段、上升阶段、高潮阶段、降温阶段。突发阶段指的是事件由于某一“导火索”而发生,引起部分人士的关注,一跃成为头榜头条,产生突然的社会影响力。上升阶段指的是在有关管理部门作出回应之前,通过信息传播工具,使事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意见阵营开始划分,舆情发展的方向开始具备雏形。高潮阶段是指在网络舆情发展中,新的信息不断产生,观点的建立与推翻反复进行,旧的事件不断被挖掘形成新一轮的意见流,有关部门或人员做出回应后群众对此的表态,事件的热度达到最高。降温阶段是指舆情态势得到了控制,问题得到了回应与解决,新的措施已经采取,或是另一方面的新闻掩盖了这一事件的势头,热度随着事件不断下降无限趋近于零。
  5.事件的不稳定性
  网络舆情具有不稳定性,体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则是大学生意志容易被纷繁错杂的信息左右。在自由而公平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的条件下,不同的意见得以产生,影响着没有主见的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看法,同时,煽动性言论可能导致大学生情绪化,严重可激起群体性活动,危害学习与社会。
  (三)新媒体的力量
  新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门槛低、速度快等特点,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都属于其范畴。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于新媒体的运用,其原因与新媒体的特点有着紧密联系。首先由于新媒体的门槛较低,注册无需繁琐手续,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并且在平台中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是操作简便,登录界面简洁,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微博140字篇幅、随时随地分享心情的微信照片、文字类,成为了众多大学生记录生活的主要阵地。再次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量大,消息通过转载等形式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最后便是分享性强,在社交网络的时代,分享成为了网络最友好的方式之一,这使每个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联系,且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时代在联系中进步与发展
  “E时代”的多元性,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播路径,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移动端、客户端在互联网中享受着信息交流带来的便利,并广泛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参与学术讨论、学校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高校在“E时代”下的教育工作也在逐步开展,然而关键还在于转变学校的管理模式。这需要高校、大学生、媒体三者协同发展,同时高校应理顺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沿着良性的发展轨道进行大学生的教育;反观大学生更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技能。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分析
  案例一:2015年5月,“北外乔木”发微博举报知名主持人何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空有职位,却并未为学校工作,称其“吃空饷”,并贴出了举报材料。随后北外回应称“何炅从未停止为学校工作”,表示何炅在年初已调任至学校校友会、基金会。据百度百科网络舆情分析,此次事件先后经历了三个高潮,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4]



  图1
  本次案例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炅是否吃空饷”,此次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路径如图1所示。
  乔木作为意见领袖,无形引导了事件的舆论方向,通过各大媒体的转载增加了事件的受众量,使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学生则以微博等新媒体为平台发表观点,成为了网络舆情主力军。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立足于本校发声,充分表达了自身对事件的看法,之后校方和当事人的回应对舆论发展方向产生了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才平息。
  本次事件有两个主体方,分别是以乔木为代表的舆情制造方和与何炅为代表的当事方,并有一个争论方即以媒体为平台,大学生为主体的方面,且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基于本次事件,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路径:
  (一)双核心路径





  图2
  双核心路径概论(图2所示)
  网络舆情的产生,以意见领袖的发言为导火索,从而引爆了整个网络。意见领袖可以是个人或团体发声,并且一般借助媒体平台,主要以发博、公告等形式,其性质多属于举报类、投诉类、控告类消息,矛头直指个人或者部门。
  网络舆情的发展,对应前文所提到的四个阶段。突发阶段以意见领袖而起,上升阶段则是对于此类事件各大媒体予以报道,论坛类如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开始发帖跟进,传统媒体则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对信息进行传播,短时间内扩大了受众群体,以大学生主要参与的网络已经形成了一股舆论思潮。高潮阶段则表现在网络形成不同的意见方向,有人偏袒举报方,有人偏袒当事人,涉及切身利益的集团开始发声。此时当事人作出回应,对于回应内容媒体再进行新一轮的报道。因而形成了双核心,双向传播的舆情传播路径。
  双核心路径的最大特点便是网络舆情易于产生,易于消除,且信息的收集与反馈阻力较小。
  案例二:2015年10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体育测试跑1000米时,跑到700米左右,猝然倒地,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5]



  图3
  本次案例是新闻报道类,而焦点本身是由事件产生之后并经过多方讨论后才形成的,具体路径可理解为图2
  本次事件发生后,媒体对其进行了新闻性质的报道,大学生则在个人的圈子中对事件本身发表了自身的看法,而后便形成了对其原因讨论的不同意见,网络舆情开始产生。本次事件最终产生的焦点问题是“体侧1000米是否有意义”,根据此类焦点问题,媒体对学生、老师分别进行采访。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大学生自身也积极参与讨论,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性认识。
  本次事件主要有多个作用方,表现为大学生、媒体等,一个焦点问题,基于本次事件,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图。
  (二)多核心路径








  图4
  多核心路径概论(图4所示)
  适合此类路径的网络舆情事件包括学校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就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性方面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开始了这一路径,而事件的产生,使网络舆情进入了上升阶段,在这个阶段,媒体通过传统工具与互联网工具对事件进行报道与转载,完成了媒体发声。而大学生则针对学校发生的事件在社交平台发表个人看法,完成了大学生意见流。而自由圈子则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圈层,如微信朋友圈、微博朋友圈,在这个空间的言论更具有偏激性,探讨也更为尖锐。其余的教师、校方社会人士等也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不同的意见。
  高潮阶段则是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事件产生原因的分析,并在此时产生了核心焦点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媒体与大学生将矛头都对向了同一方面,一些大V用户开始充当意见领袖的作用,左右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走向。而媒体则通过采访、再报道等形式,汇集多方言论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见的分歧仍然存在,但网络舆情中科学的意见却占有主导力量,并形成了结论的雏形,对问题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回答。
  (三)链式路径
  在基于案例之后,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有明显的传播特征,且当每个个人都成为传播环节中的核心时,网络舆情将呈链式传播,即最突出的是每一方之间的联系,并且这个联系是以时间为背景,以整个事件为线索,产生的大范围的舆情。由此我们可以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链式模型(图5)。
  
  
  






  

  图5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链式传播路径是最为具体的路径,其中涵盖了舆情事件、媒体、大学生、高校、管理层等之间的关系。
  从单方面曝光来说,事件的产生的形式必然是单方面的,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人所发的微博、微信、公告,在高校一般多包涵投诉类(遭遇不公平待遇,对学校管理行为提出质疑)等;从媒体角度来说,媒体所曝光的事件也包含在内;从社会角度来说,突发性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牵扯甚广的大事件,在高校与大学生方面则可能表现为知名人士与学校的纠葛。这些都以“单方面”的形式存在的。
  当事件产生后,便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即多方面的回应。回应的形式大致概括为讨论、转载、报道、意见领袖。大学生以微博、微信作为讨论的平台,而各大网站、各大知名媒体则对事件进行报道,以网络拓朴结构为联系,相关文章、文字迅速得到了大范围的转载,由此而必然产生意见领袖引导或影响舆论走向。在app软件知乎平台,意见领袖发挥着巨大作用,大V用户对事件问题的看法及回答,将获得更多的赞数,同时影响更多人的思维,其中便包括大学生。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最主要的网络舆论参与者,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将与其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信息的扩散与广泛的讨论,就会形成焦点问题,这类问题大到体制建设,立法规范,小到体育运动,团体管理,一旦形成问题,便会吸纳众多建议,网络舆情也就此走上了高潮。经过多方爆料的过程,很可能将“旧账”翻出以作支撑舆论存在的“证据”,产生新的争论焦点,而这过程中每一次转折都可能影响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及思想观点。
  舆情的出现足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必须做出回应,当事人、当事方都会就事件本身与原因进行回答,以遏制谣言,降低事件的热度,并公布相应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减缓网络舆情力量的冲击。李克强总理曾说:“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因此管理方回应是网络舆情路径下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高校舆情管理中,高校可能采取的形式则是重审事件、对外申辩、官方解释。做这些的主要目的便是使事件得到更好的处理。
  三、产生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路径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分析问题应该立足于这个路径系统的整体性,把握各个对象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割裂开来分析。既要探讨高校大学生与网络舆情本身的联系,又要基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媒体传播方式的扩散性。在原因分析时更应分清主观、客观的关系,最终明确责任的归属问题。
  (一)舆情始于联系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贯穿于高校大学生与网络舆情本身的联系之中。路径产生前风险因素的持续积累导致了舆情的突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矛盾,而改革重点区域——高校必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存在缺陷等,这些缺陷便是潜在的风险。置于矛盾相互作用下的这些风险爆发几率将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内部结构[6]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高校管理层面与学生层面的沟通不足,官方媒体与学生自由媒体各自发展,因此会产生分歧,促使舆情的爆发。
  大学生与媒体、高校与媒体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媒体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因素敲响警钟,一个问题被迅速传播,得到广泛的关注,这本身便会引起高校对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同时对媒体的敬畏会使高校更加严谨的工作。反之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作为支撑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舆情的出现后高校如果没有及时控制会使大学生舆论力量迅速增强,当这种舆论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时,高校已经错过了以最小的代价控制舆情的时机。同时,当一个事件出现了一方面问题时,媒体对事件的引导很可能是无序的,而大学生有时也会被这种无序影响。
  (二)舆情终于追责
  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必然要分清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这关系到谁为事件承担责任。分析客观原因时,可以从体制与设施方面入手,把握客观原因的不定性因素。分析主管原因时,重于研究高校工作质量方面,是否存在消极及不认真的态度。
  探讨责任的归属,是每一个突发事件所必然要经历的路径,而核心问题的产生,又恰恰与此联系紧密。大学生热衷于追踪溯源,很容易将矛头直指单方面,而事实上是事件的参与者,管理者,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对于过于宽泛的参与者,过于繁琐的检索过程,层级众多的管理部门,一个事件可能牵扯到多个方面,如此的责任追究实为困难。正是由于其复杂性,使路径在时间维度上得以延伸。
  但是大多数事件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路径也会中止在责任的归属问题上,不论什么样的事件,即使涉及范围再广,该承担的责任依然要及时落实,否则会积成更大的隐患,为下一个舆情的爆发埋下种子。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路径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教育部门应建立高校科学管理机制,这主要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7]。
  舆情爆发之前,应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舆情监测环节。当前各大高校已建立相关的舆情监测渠道,例如高校BBS监测,并将网络舆情监测分级[8]、人工检测和运用舆情软件监测、高校图书馆加入舆情监测[9],而以上海高校为代表的易班舆情监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0]。然而监测环节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高校需要更进一步建立良好稳定的信息网络,拓宽信息交流渠道,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常态,站在高校大学生的角度分析信息,从而预防突发性网络事故的发生。
  依据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路径,在事中阶段需要高校管理部门与媒体联动,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这要求管理部门正视与媒体的关系,尊重、理解媒体工作[11],善于利用网络消弭舆情危害。危害产生的根源在于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解决,因此管理部门应积极控制局面,出台有效措施。
  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网络舆情热度下降后,对于此次事件产生的原因、处理的过程以及得到的结果搜集各方面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肯定成果,吸取教训。
  (二)转变管理方式
  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网络舆情力量,如何管理大学生群体则成为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校必须将自身的管理模式完成由“管制”到“服务”转变。
  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管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确保学生的监督权得以落实。其次,高校应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重要信息可以传达给学生。目前大多高校已开通了官方微博平台、微信平台,但仍需要高校确保平台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媒体,加强对信息的监督。否则很可能衍生谣言信息,带来不利影响。
  在教育行政方面,高校更要提高工作效率。大学生网络舆情突发性强,需要管理部门在短时间内作出相应的部署与解决的配套措施,在此基础上确保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并顺应大学生网民的意愿,由此可在舆论导向上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要达到如此效果必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进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使高校成为意见领袖。
  在大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高校应建立权威,即公信力。这种力量的缺失主要是因为高校信息发布过慢,虚报瞒报等行为的出现,而这种表现会激化网络舆情的危害性,因此必须牢牢把握管理工作中的权威力,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
  (三)推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易受不良舆论引导,证明大学生思想有待加强,进而折射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理论基础教育,二是社会实践教育。
  从理论基础方面说,学校应将网络舆情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12],在课堂上深刻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利与弊。相应的,则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研讨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效与专业的工作研究更有利于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还可以开设一些教育类讲座,结合时事向大学生普及网络舆情的相关知识,构建大学生的宏观思维。大学生则应该在教育课程之后加强自我约束力,在网络上文明用语,同时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看待问题的能力,坚持运用辩证法、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待网络事件,并且发出和谐的言论。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文化,传递网络正能量。
  从社会实践方面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与学校之间开展“线上沟通,线下实践”,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同时管理层开展会议倾听大学生意见。对于大学生而言,实践就是“走出去,引进来”,创新社会实践项目,走向互联网公司实习,了解当前互联网发展,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与反省,结合自身,并开展有关网络舆情的社团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设立等,从中加强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传播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2015年07月23日,来源:中国网信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2]E时代——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CrhHlEueGcQDRGqGAubAMFcVYP36Kgyr50dxM9ag4capBB3sDrNjYpjXm16jOp8K9NT09rlw3RoDzHKuWapzq
  [3]刘瑾,校园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西安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科技视野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4] 何炅“吃空饷”事件——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4aPQehNb3P-33KoD_6GlIzPp_bBr7M-ngsWEwrsVn9wM_giuHhjJgjlIAKeVqVG87JrdTl4fYcgE-OzWApSsa7DZupL7K72js8IDdDnpf5BqGbcgZEQqWbGn_QLVmAPIr8tF08h7SyfclMcKYKMMUXcatVWvbwJ2e_4Bsb63Cni_7z5CWywOP93o6sALorvv
  [5]盘点大学生跑步猝死事件:南大男生跑1000米猝死,2015-10-26,腾讯网,http://dy.qq.com/article.htmid=20151026A00V4M00
  [6]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青年教育
  [7]黄燕琼,高校收费管理的事前_事中_事后控制机制的探讨,实务探讨,2013-07,总第120期
  [8]周莉娜,网络舆情智能监测系统的主题监测功能研究_以高校BBS舆情监测为例_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10 年第 20 卷第 29 期
  [9]于慧新,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_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Feb,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
  [10]虞晨洁,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引导长效机制研究_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新西部》(下转第48页)(上接第74页)2015.02 期
  [11]冯成火,高考舆情基本态势_应对策略与典型案例分析_,测量与评价2015年第11期
  [12]阎高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的价值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96期_2015年1月
  本论文是2016年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打造信管委员队伍 推进e时代班级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梦,1989年,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系,研究方向: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就业权益维护。
  任帅,1995年,男,山西晋中人,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系本科生,打造信管委员队伍 推进e时代班级建设课题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