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育教学方法论之八:自律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作者】 申兰芳
【机构】 (银川九中阅海分校,宁夏银川市)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自律就是教师主体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参照,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依靠内在的自觉意识、心理需要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教师自律关乎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大事。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讲的也正是教师的自律问题。自爱、自省、自控是自律的三种形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进行自律方面的理论教育。应该说,自律实际上正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自律 他律 师德 中学教育
开篇我想说,自律应该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唐代诗人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云:“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而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则是第一个将其理论化、系统化的。康德在他的先验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哲学,他把道德的纯洁和德性的尊严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的理论详细阐述了自律和他律的区别,道德的独立性和自律性等学说。他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语中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意志自律是康德伦理学中所特有的。康德的自律其实是一个道德规律,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也就是自由意志。康德还认为责任是先天的理性概念,它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实际上,自律是一个外延很宽范的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陈寿《三国志》)便是对自律的一种极其通俗、准确的诠释。
自律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动中得以体现。从本质上讲,自律就是一个人在被迫行动前,有勇气让自己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如今,进一步强化公民的自律意识,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汉代陆贾说的好,“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维之事”(《新语·慎微》)。具体说到教师这一职业,更加需要有充分的自律意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者。教师自律指的就是教师主体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参照,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依靠内在的自觉意识、心理需要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教师自律关乎着教育的未来,关乎着培养下一代,甚至关乎着社会风气。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说的也正是教师的自律问题。
教师如何自律,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首先是懂得自爱。这里所说的自爱,主要是指珍惜自己的名誉,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自尊。通过自爱,达到一种博爱的高度。这才是教师自爱的最终境界。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良好品质,是师德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在《箴言集》中也说:“懂得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友谊。”因此,“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弗洛姆《自私、自爱和自利》)。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该要懂得自尊、自信和自爱,在不断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强化自身的师德建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树立教师的形象。
其次是能够自省。自省即自我反省,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因而,“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我们常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要想保证教师队伍的良好素质和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必须在教师队伍中真正落实竞争机制。自省不等于自我批评,还包括自我肯定。只有通过相互的比较,才可能达到自省的高度。这里所指的比较,应当包括了“反躬自省”和从其他同事身上获取的经验与反思。我们知道,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一句名言叫做“吾日三省吾身”,这话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毁灭后记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为人师,就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全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对科学负责,工作中一旦发现谬误,就应该及时加以弥补。因此,“自省”所体现的也正是师德的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最后是善于自控。古人所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即是自控的一种表现。“自控”,说的就是自我控制能力,是社会人的一个重要品质,更是教师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格言警句,充分反映出古时候人们对“自控”的理解认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控。”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行为,约束好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住那些无益的激情和激动,这既是教师职业修养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懂得加强情绪的自控能力,尤其是注意加强课堂上的情绪自控能力,其中包括敏锐地体察自身的情绪变化、积极有效地认知调节、学会主动地自我暗示、采取适度的方式加以宣泄、适当地运用幽默技巧等等,因为教师的自控能力对其课堂管理行为具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专制模式,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作为教师更应该真正为创建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付出自身的努力。
通过自爱、自省和自控能力的自我培养、自我生成,必然能够掌握作为师者的真正的自律能力,从而把这种美德传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态的事实,我们把教师这一职业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律”的感知呢?
一、既要注重自律的细节实践,也应注重自律的理论传播。
“律己”之人必定注重小节,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19世纪俄国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在平时能够严守生活小节上的操守,做到讲话文明、办事周到、待人和善、爱护环境,这一切都应当是教师所应该遵守和做到的。而养成持久自律的最好方法就是为自己设定常规,唯有如此,才能在学生面前随时做到符合自律的每一种言行。
必须承认,当今社会还存在有很多道德失范的现象,诸如不讲诚信、人心冷漠、责任缺失、是非不分、约束力弱化、权力腐败、美丑界限混淆、损公肥私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正严重影响着道德建设和良好风尚的树立。国家利益、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些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似乎就快要被人们忘记。这些不良因素,通过不同渠道,同样也影响到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要求自己“自律”,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传播自律,尤其是社会公德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既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整体的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与兴衰。当然,要通过一点一滴向学生润物细雨般地“渗透”自律意识,绝不能一蹴而就。
作为教师,应当懂得甚至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随时随地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们的亲情和理解。注意经常性地缓解和改变学生中存在的升学压力、课业负担、逆反情结等等,努力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和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使之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人生观。要做好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要首先完成“自律”,继而才可能实现对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地培养。
三、既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也应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有力引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经常性地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有力引导。关注和爱护在更多时候的表现形式是引导。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在许多地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了单纯的以“学生为主体”,一些教师不敢或者不愿对学生做出及时、直面且有力的教育和引导,恰恰是当前教育上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已解决问题,这些无可非议,关键是在许多地方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在失去应有的效果。
我们强调的教师要放下“师”尊、让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却往往被社会上误解为“孩子们干什么都对”“孩子出了问题就找学校”等等。更有甚者,考核教师常常也以学生的测评为基准,得分低就说明这个教师工作有问题,而较少分析原因。更多时候,敢于管理的教师不免得罪于人,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必须看到,在这方面的确存在有一种雷区和误区。平心而论,教师需要社会的理解,教育更需要社会的支持。甚至说,社会也应该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够真正得到健康发展。当然,我们不是要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同时,对于能够针对一切弊端进行有力、有理引导的教师予以支持。
四、教师注重自律,并不等于放松对学生的管理。
公民的道德建设,一贯以“贵自律,重他律”为基本。“自律”强调的是德治,而“他律”说的则是法治。“他律”起到的是一种道德风尚等方面的约束。创建良好的校风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广大师生都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风”即成为了无形的巨大的“他律”力量,当然也是一种约束。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他律是个人成长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是来自于外部的教育、批评、监督等。其中,教育是使人积累知识、分清正邪、明辩是非、陶冶情操、开启智慧之门、增强干事创业本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们明白,无论什么时候,自律都是要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之上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清楚,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无法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迪生,更无法使用培养爱迪生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看到有的学者提出了“宽松式管理”(针对大学而言),我认为无论从现实意义上,从历史价值上,还是从未来发展上,都并不适用于我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大国“人多才少”“好顿恶进”的高等教育现状。如今,这种理念已经影响到了中学教育。换言之,一味放松对中学生的“自律”教育,坚信也终将被历史证明其偏谬。
五、敢于向学生学习,也是一种自律的表现。
孔子有句话叫做:“三人行,必有吾师。”其实也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虚心向别人学习甚至向自己的学生求教,同样是教师应该带头做到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百事通、万事通,谁都会有自己的短处。在平素教学工作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善于、敢于向知道的人请教,这是一种美德。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活动有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不仅是学生能从教师的身上学到知识,而且教师也会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获益,师生之间相互促进。这正是“教学相长”这个成语最恰当的解释。完全可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是教师获取更多知识的丰厚土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维护教师形象,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必须做到、做好的,遵章守纪、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以身立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又是全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与希望。面对当今市场经济与多元化思潮的冲击,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乎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乎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敢于坚持师德自律、具有师德自律的良好境界,就必须自觉认识到师德修养对于师德自律形成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一切都应该以德为本,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知行合一”,在社会上真正树立起人民教师应有的形象。的确,作为一个大写的人,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做到自律,因为自律行为跟顽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英国诗人勃朗宁说:“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最后我依然要重申,自律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
作者简介:申兰芳,笔名雪竹,中学高级教师,银川九中“申兰芳名师工作室”名师指导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首届“凤城名师”。
关键词:自律 他律 师德 中学教育
开篇我想说,自律应该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左传·哀公十六年》曰:“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唐代诗人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云:“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而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则是第一个将其理论化、系统化的。康德在他的先验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哲学,他把道德的纯洁和德性的尊严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的理论详细阐述了自律和他律的区别,道德的独立性和自律性等学说。他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语中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意志自律是康德伦理学中所特有的。康德的自律其实是一个道德规律,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也就是自由意志。康德还认为责任是先天的理性概念,它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实际上,自律是一个外延很宽范的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陈寿《三国志》)便是对自律的一种极其通俗、准确的诠释。
自律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动中得以体现。从本质上讲,自律就是一个人在被迫行动前,有勇气让自己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如今,进一步强化公民的自律意识,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汉代陆贾说的好,“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维之事”(《新语·慎微》)。具体说到教师这一职业,更加需要有充分的自律意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者。教师自律指的就是教师主体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参照,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依靠内在的自觉意识、心理需要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教师自律关乎着教育的未来,关乎着培养下一代,甚至关乎着社会风气。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说的也正是教师的自律问题。
教师如何自律,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首先是懂得自爱。这里所说的自爱,主要是指珍惜自己的名誉,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自尊。通过自爱,达到一种博爱的高度。这才是教师自爱的最终境界。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良好品质,是师德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在《箴言集》中也说:“懂得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友谊。”因此,“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弗洛姆《自私、自爱和自利》)。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应该要懂得自尊、自信和自爱,在不断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强化自身的师德建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树立教师的形象。
其次是能够自省。自省即自我反省,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因而,“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我们常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要想保证教师队伍的良好素质和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必须在教师队伍中真正落实竞争机制。自省不等于自我批评,还包括自我肯定。只有通过相互的比较,才可能达到自省的高度。这里所指的比较,应当包括了“反躬自省”和从其他同事身上获取的经验与反思。我们知道,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一句名言叫做“吾日三省吾身”,这话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务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毁灭后记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为人师,就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全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对科学负责,工作中一旦发现谬误,就应该及时加以弥补。因此,“自省”所体现的也正是师德的意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最后是善于自控。古人所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即是自控的一种表现。“自控”,说的就是自我控制能力,是社会人的一个重要品质,更是教师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格言警句,充分反映出古时候人们对“自控”的理解认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自控。”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行为,约束好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住那些无益的激情和激动,这既是教师职业修养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懂得加强情绪的自控能力,尤其是注意加强课堂上的情绪自控能力,其中包括敏锐地体察自身的情绪变化、积极有效地认知调节、学会主动地自我暗示、采取适度的方式加以宣泄、适当地运用幽默技巧等等,因为教师的自控能力对其课堂管理行为具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专制模式,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作为教师更应该真正为创建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付出自身的努力。
通过自爱、自省和自控能力的自我培养、自我生成,必然能够掌握作为师者的真正的自律能力,从而把这种美德传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根据社会的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态的事实,我们把教师这一职业定义为:“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律”的感知呢?
一、既要注重自律的细节实践,也应注重自律的理论传播。
“律己”之人必定注重小节,他们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19世纪俄国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在平时能够严守生活小节上的操守,做到讲话文明、办事周到、待人和善、爱护环境,这一切都应当是教师所应该遵守和做到的。而养成持久自律的最好方法就是为自己设定常规,唯有如此,才能在学生面前随时做到符合自律的每一种言行。
必须承认,当今社会还存在有很多道德失范的现象,诸如不讲诚信、人心冷漠、责任缺失、是非不分、约束力弱化、权力腐败、美丑界限混淆、损公肥私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正严重影响着道德建设和良好风尚的树立。国家利益、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这些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似乎就快要被人们忘记。这些不良因素,通过不同渠道,同样也影响到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要求自己“自律”,还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传播自律,尤其是社会公德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既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整体的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与兴衰。当然,要通过一点一滴向学生润物细雨般地“渗透”自律意识,绝不能一蹴而就。
作为教师,应当懂得甚至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随时随地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们的亲情和理解。注意经常性地缓解和改变学生中存在的升学压力、课业负担、逆反情结等等,努力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和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水平,使之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人生观。要做好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要首先完成“自律”,继而才可能实现对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地培养。
三、既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也应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有力引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经常性地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有力引导。关注和爱护在更多时候的表现形式是引导。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在许多地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了单纯的以“学生为主体”,一些教师不敢或者不愿对学生做出及时、直面且有力的教育和引导,恰恰是当前教育上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已解决问题,这些无可非议,关键是在许多地方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在失去应有的效果。
我们强调的教师要放下“师”尊、让自己作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却往往被社会上误解为“孩子们干什么都对”“孩子出了问题就找学校”等等。更有甚者,考核教师常常也以学生的测评为基准,得分低就说明这个教师工作有问题,而较少分析原因。更多时候,敢于管理的教师不免得罪于人,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必须看到,在这方面的确存在有一种雷区和误区。平心而论,教师需要社会的理解,教育更需要社会的支持。甚至说,社会也应该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够真正得到健康发展。当然,我们不是要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同时,对于能够针对一切弊端进行有力、有理引导的教师予以支持。
四、教师注重自律,并不等于放松对学生的管理。
公民的道德建设,一贯以“贵自律,重他律”为基本。“自律”强调的是德治,而“他律”说的则是法治。“他律”起到的是一种道德风尚等方面的约束。创建良好的校风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广大师生都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风”即成为了无形的巨大的“他律”力量,当然也是一种约束。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他律是个人成长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是来自于外部的教育、批评、监督等。其中,教育是使人积累知识、分清正邪、明辩是非、陶冶情操、开启智慧之门、增强干事创业本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们明白,无论什么时候,自律都是要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之上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清楚,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无法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迪生,更无法使用培养爱迪生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看到有的学者提出了“宽松式管理”(针对大学而言),我认为无论从现实意义上,从历史价值上,还是从未来发展上,都并不适用于我国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大国“人多才少”“好顿恶进”的高等教育现状。如今,这种理念已经影响到了中学教育。换言之,一味放松对中学生的“自律”教育,坚信也终将被历史证明其偏谬。
五、敢于向学生学习,也是一种自律的表现。
孔子有句话叫做:“三人行,必有吾师。”其实也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虚心向别人学习甚至向自己的学生求教,同样是教师应该带头做到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百事通、万事通,谁都会有自己的短处。在平素教学工作中,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善于、敢于向知道的人请教,这是一种美德。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活动有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不仅是学生能从教师的身上学到知识,而且教师也会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获益,师生之间相互促进。这正是“教学相长”这个成语最恰当的解释。完全可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是教师获取更多知识的丰厚土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维护教师形象,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必须做到、做好的,遵章守纪、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以身立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又是全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与希望。面对当今市场经济与多元化思潮的冲击,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乎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乎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敢于坚持师德自律、具有师德自律的良好境界,就必须自觉认识到师德修养对于师德自律形成的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一切都应该以德为本,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知行合一”,在社会上真正树立起人民教师应有的形象。的确,作为一个大写的人,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做到自律,因为自律行为跟顽强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英国诗人勃朗宁说:“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最后我依然要重申,自律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
作者简介:申兰芳,笔名雪竹,中学高级教师,银川九中“申兰芳名师工作室”名师指导师,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首届“凤城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