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返璞归真,探寻有效的作文教学————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杨林霞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说起作文教学课堂,我有些迷茫。单元作文,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挑战,对于我来说是仍是有些茫然。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我清楚,可是课堂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却难以把握。何为有效?是有效率还是有效果?从课堂时间的把控来看,学生写作文磨洋工,很少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从文本生成的有效性来说,好多学生写作水平并没有因为多经过了几次训练而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了一个档次。由此想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
一、教师的自我超越,自我认识。
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也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激励,促使他们在各自的中国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有一次,有位老师翻看特级教师于永正班上学生的作文本,对于老师为那些写得不怎么样的作文打高分,表示不解。于老师回答说:“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成功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我评价作文因人而异,不横向比较。无论是谁,只要发挥了他的最好水平,超过昨天,都给满分。”不要吝啬你手中的高分。“哈,我也是作文的高手!”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自我认识,就有了成功的激励和体验,必然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信心地迈出习作的第二步,第三步……
张万化老师曾说:“儿童写作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别人沟通。学生的作文必须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作文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把写得好的习作挂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说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以一个“杂家”的身份出现。这是因为:1、知识的丰富性,促使你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教师仅仅具有出道时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做依托。2、语言的时代性,促使你必须接纳新鲜的知识。有时候发现自己说话传统、啰嗦,老套,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且不说有没有一点幽默感,光是这种说话方式就可能致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3、题材的广泛性,促使你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题材是不是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这经常是我们忽视的。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仅仅是经历,更多的是提炼自己生活经历的能力。他们在短时间可能无法提炼一个完整的写作素材,这时我们有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形成头脑风暴,探触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归还学生写作的自主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本,是最好的写作教材,我们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从而获得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创造和再创造之间寻找突破口在习作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聊起天来滔滔不绝,但提笔写作却无话可说。经过与他们交流原因,我发现出现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在许多时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所让学生写的内容并非是他们所见所思所感。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习作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习作,自由习作。
1、开放习作题目
以往学生习作常常是教师给定文题,千篇一律的文题,让学生缺少了个性色彩和创作的激情。叶圣陶先生曾说:“只有儿童心底流出的题目,儿童才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习作题目的制定,要体现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题材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习作题目,教师辅之以梳理,从而制定出开放而富有个性的文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
2、开放习作内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随时记录所见所感,从而使习作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例如:观察自然界的花鸟虫草,风霜雨雪,生活中的人与事,民情风俗,观光见闻,参观访问,调查研究,集体活动等,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捕捉,并结合具体内容去传授知识技能,适时组织学生练笔。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平时自己积累的材料库中去提取相关内容,加工整理,笔端的文字就会如涓涓细流,涌动不止,而不会像以往那样闭门造车,愁眉不展。
3、开放习作时间
以往的习作教学大多让学生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例如,一周两节习作课,教师往往在第一课时布置习作内容,进行简单的指导后,让学生当堂写作。学生事先没有丝毫的准备,写起来很容易犯愁。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指导得再细,但学生腹中空空,写起来自然磕磕绊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开放习作的时间,提前布置习作的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采访、研究、实验,待时机成熟时,再让学生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有血有肉。
4、开放习作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习作教学也要开放习作形式,让学生在多种习作形式中自主选择,自由习作。
(1)创造型习作。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诠释有着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型习作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等练习。例如:学完《穷人》一课,我让学生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了。’桑娜拉开了帐子。”作为开头续写文章,原文中人物的命运在学生的文章中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极具特色,学生创作的灵性跃然纸上。
(2)想象型习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富于幻想和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例如让学生写“未来的我”这篇习作,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有的成了发明家,发明了让人们穿越时空的仪器;有的成了飞行家,到宇宙各个星球去探索,考察;有的成了医学家,癌症在他的治疗下药到病除;有的成了建筑师,建造出了造型优美的空中组装式房屋等等,学生的想象无边也预示着他们的创造力无边。
(3)应用型习作。我们要设计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习作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动机。例如:设计广告语、导游词,写建议书、书信、通知书、调查报告等练习,为学生开设了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的条件,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感觉器官,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开放式的习作教学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习作天空,学生们在这片天空里自由创造,自由表达,一定会收获个性的自我,成功的自我。
三、收集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亦是如此,要想写好作文,收集好的素材是先决条件。那如何收集好素材呢?我教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1、是写读书笔记,让学生从好书中收集,记名人名言,记好词佳句,记点睛之笔,写读书感想。2、是日常生活中收集,调动学生眼、口、耳、鼻等感官,把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印象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有趣的动植物,四季的更替,景物的变化,游玩是的所见所闻一一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写时之用。3、是让学生充分想象,捕捉自己的奇思妙想,感情浪花等,并及时记录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发现学生再也很少怕写作文而发出的埋怨的声音了,换来的是一篇篇生动优美的好文章了。学生一旦学会了方法,兴趣也随之增长,到了写作时哪用老师去催促呢?
无数的事实证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习作课上,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构造一个民主、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如我指导写《一次有趣的游戏》之前,我问学生:“大家爱玩游戏吗?”学生一听有游戏玩,乐得欢呼起来:“爱玩!爱玩!”“那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贴鼻子’。”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丑的脸,让学生排好队按顺序把眼睛蒙上,一个接一个到黑板上去贴鼻子。看得出来,学生一个个玩得很投入、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我叫大家拿出笔来把你刚才看到的、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写下来。学生们有了亲身感受,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很快就写好了作文,并且个个写得生动具体。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勇于探索,就能不断开拓和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想象的翅膀更加丰满,兴趣更加浓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
一、教师的自我超越,自我认识。
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也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激励,促使他们在各自的中国上得到相应的发展。有一次,有位老师翻看特级教师于永正班上学生的作文本,对于老师为那些写得不怎么样的作文打高分,表示不解。于老师回答说:“手指有长短,能力有大小,成功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我评价作文因人而异,不横向比较。无论是谁,只要发挥了他的最好水平,超过昨天,都给满分。”不要吝啬你手中的高分。“哈,我也是作文的高手!”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自我认识,就有了成功的激励和体验,必然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从而信心地迈出习作的第二步,第三步……
张万化老师曾说:“儿童写作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别人沟通。学生的作文必须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作文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把写得好的习作挂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说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以一个“杂家”的身份出现。这是因为:1、知识的丰富性,促使你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教师仅仅具有出道时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做依托。2、语言的时代性,促使你必须接纳新鲜的知识。有时候发现自己说话传统、啰嗦,老套,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且不说有没有一点幽默感,光是这种说话方式就可能致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3、题材的广泛性,促使你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题材是不是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这经常是我们忽视的。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仅仅是经历,更多的是提炼自己生活经历的能力。他们在短时间可能无法提炼一个完整的写作素材,这时我们有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形成头脑风暴,探触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归还学生写作的自主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文本,是最好的写作教材,我们的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从而获得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让学生在创造和再创造之间寻找突破口在习作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聊起天来滔滔不绝,但提笔写作却无话可说。经过与他们交流原因,我发现出现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在许多时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所让学生写的内容并非是他们所见所思所感。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习作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习作,自由习作。
1、开放习作题目
以往学生习作常常是教师给定文题,千篇一律的文题,让学生缺少了个性色彩和创作的激情。叶圣陶先生曾说:“只有儿童心底流出的题目,儿童才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习作题目的制定,要体现开放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题材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习作题目,教师辅之以梳理,从而制定出开放而富有个性的文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
2、开放习作内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随时记录所见所感,从而使习作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例如:观察自然界的花鸟虫草,风霜雨雪,生活中的人与事,民情风俗,观光见闻,参观访问,调查研究,集体活动等,都是学生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捕捉,并结合具体内容去传授知识技能,适时组织学生练笔。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平时自己积累的材料库中去提取相关内容,加工整理,笔端的文字就会如涓涓细流,涌动不止,而不会像以往那样闭门造车,愁眉不展。
3、开放习作时间
以往的习作教学大多让学生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例如,一周两节习作课,教师往往在第一课时布置习作内容,进行简单的指导后,让学生当堂写作。学生事先没有丝毫的准备,写起来很容易犯愁。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指导得再细,但学生腹中空空,写起来自然磕磕绊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开放习作的时间,提前布置习作的主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资料,采访、研究、实验,待时机成熟时,再让学生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内容充实,有血有肉。
4、开放习作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习作教学也要开放习作形式,让学生在多种习作形式中自主选择,自由习作。
(1)创造型习作。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诠释有着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型习作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等练习。例如:学完《穷人》一课,我让学生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了。’桑娜拉开了帐子。”作为开头续写文章,原文中人物的命运在学生的文章中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极具特色,学生创作的灵性跃然纸上。
(2)想象型习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富于幻想和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例如让学生写“未来的我”这篇习作,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有的成了发明家,发明了让人们穿越时空的仪器;有的成了飞行家,到宇宙各个星球去探索,考察;有的成了医学家,癌症在他的治疗下药到病除;有的成了建筑师,建造出了造型优美的空中组装式房屋等等,学生的想象无边也预示着他们的创造力无边。
(3)应用型习作。我们要设计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习作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动机。例如:设计广告语、导游词,写建议书、书信、通知书、调查报告等练习,为学生开设了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的条件,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感觉器官,又培养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开放式的习作教学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习作天空,学生们在这片天空里自由创造,自由表达,一定会收获个性的自我,成功的自我。
三、收集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亦是如此,要想写好作文,收集好的素材是先决条件。那如何收集好素材呢?我教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1、是写读书笔记,让学生从好书中收集,记名人名言,记好词佳句,记点睛之笔,写读书感想。2、是日常生活中收集,调动学生眼、口、耳、鼻等感官,把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印象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有趣的动植物,四季的更替,景物的变化,游玩是的所见所闻一一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写时之用。3、是让学生充分想象,捕捉自己的奇思妙想,感情浪花等,并及时记录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发现学生再也很少怕写作文而发出的埋怨的声音了,换来的是一篇篇生动优美的好文章了。学生一旦学会了方法,兴趣也随之增长,到了写作时哪用老师去催促呢?
无数的事实证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好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并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在习作课上,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构造一个民主、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有真情实感。如我指导写《一次有趣的游戏》之前,我问学生:“大家爱玩游戏吗?”学生一听有游戏玩,乐得欢呼起来:“爱玩!爱玩!”“那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贴鼻子’。”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丑的脸,让学生排好队按顺序把眼睛蒙上,一个接一个到黑板上去贴鼻子。看得出来,学生一个个玩得很投入、很开心。游戏结束后,我叫大家拿出笔来把你刚才看到的、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写下来。学生们有了亲身感受,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很快就写好了作文,并且个个写得生动具体。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勇于探索,就能不断开拓和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想象的翅膀更加丰满,兴趣更加浓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