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课程多样化彰显学校特色
【作者】 窦兴文
【机构】 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关键词:高中 新课程改革 课程多样化 发展学生 成就教师
课程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庆阳一中在历时五年的课程改革中,以课程多样化、校本化和选择性为抓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特色学校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多样化涵盖课程承担者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实施途径的多样化,学生修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程选择性既指课程开发对资源的选择,也指学生要求对学校课程提供的选择,更指学生修习方式的个性化选择。而校本化是指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学生、基于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本校及当地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利用、挖掘、整合和拓展。课程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其中,多样化是纲,选择性是目,校本化是落脚点,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起点。
一、更新理念,紧抓机遇,深化学校课程建设的思想认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庆阳一中紧抓机遇,积极探索,整合学校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优势,着力寻求学校发展新的突破口。依据《庆阳一中中长期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入手,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新途径,从课程管理的反思和借鉴学习中探索实施新办法。历经思考--整合--实践--拓展--创新五个步骤,最终确定创建课程多样化特色实验学校的发展思路。
1.课程理念为课程多样化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到了2011年新课改历时一年之后,庆阳一中终于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解放学生,依靠教师,注重内涵,构建特色,让庆阳一中所拥有的资源禀赋释放出应有的能量。紧紧扭住课程这一教育的核心,让多样化、选择性、校本化成为课程建设的最重要支撑。用课程多样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庆阳一中人的共识。
2.良好师资和优质生源为课程多样化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庆阳一中作为陇东地区的的一所名校,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8%以上;面向全市招生,生源素质优良,具有课程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基础,具备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必修Ⅰ、选修Ⅰ)的能力,也更有能力开发开设内容广泛,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体育健康、科技创新、手工制作和审美教育等类别的选修Ⅱ校本课程。
3.丰富的课程资源成为课程多样化的有力支撑。庆阳一中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剪纸、皮影、道情等民间艺术孕育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家,这些民间艺术家是我们以资开设特色课程最直接的优质资源。同时,学校多年来与陇东学院、庆阳石化公司、庆阳气象局、市科技局、庆阳美协、书协、庆阳民间艺术家协会等建立了友好协作共建关系,这些单位和部门拥有丰富的优质资源,能为学生开设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支持。
二、深入学习,积极探索,建立课程多样化推进的立体架构
1.以高端研修促专业发展的模式为课程多样化提供了师资保障。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决定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宽度和厚度。我校先后组织132名教师赴北师大参加高端培训,14名骨干教师赴大连、华东师大、华南师大参加全国中小学“促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2014年,149名教师参加甘肃省远程研修培训,有320人次参加了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类专业培训。先后与天津二南开、天津二十一中开展“新课程实验交流研讨”活动;与台北市立南湖高级中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学关系,2012年邀请王慧茹博士来校举办“国学经典专题讲座”一个月。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触动、反思和提高作用。
2.名师工程提升了课程多样化层次和水平。名师是课程建设的精英和生力军,丰富的课程必然生发于优质的开发团队。学校依照《庆阳一中教师专业发展“3358”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和《庆阳一中 “3358”名师工程实施办法》,培养、评选、命名了一批名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依据《庆阳一中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成立了9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备课组互研及课题研究活动,以此推动我校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水平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
3.课程多样化有效推动了特色学校创建。课程的多样化实现了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万人一书”的现状,学生在选课中学会了规划、选择、决策和分享,生发了学校特色的内驱力。学校在调动全校资源开好开全必修Ⅰ、选修Ⅰ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上,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学校特别邀请了来自庆阳石化公司、陇东学院、庆阳气象局、书协、美协、科协、市委党校等单位的16名校外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如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金香莲开设的《剪纸》;刺绣大师惠锡敏开设的《刺绣》;市气象局副局长、气象工程师吴爱敏开设的《气象与生活》;省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李建祥、中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协副主席孙亚利合力开设的《书法入门》;陇东学院教授姚志龙开设的《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著名版画家任志忠开设的《版画入门》;中书协会员黄凤贤开设的《篆刻入门》;庆阳画院副院长朱轩麟开设的《中国山水画》;庆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进开设的《花鸟画》;庆阳市科协科技专家刘书虎、全国科技创新辅导优秀教师、肖金中学高级教师惠浩川开设的《科技创新与创新思维》;庆化高级工程师罗贯伟、丑连学、李正有共同开设的《石油资源炼化与生活》以及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小荣开设的《法律离我们有多远》等。四年来,共为学生开设开发148门课程,共2150课次,成熟的课程达到96门。至此,我校课程建设的多样化、选择性和校本化迈上了发展快车道。
4.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升级和内容拓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力。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种教育战略的选择,更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性学习没有游离于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之外,相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先进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科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发酵,使校园生活因选择而变的更加适切、更加紧张而有序。学校组织实施的2010、2011、2012、2013及2014级五个年级计14批共1528项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结题鉴定及学分认定的课题达1476项。每批有15个研究性学习重点课题集中开题,陇东学院闫淳冰、高岩、张希彪等专家教授多次应邀进行现场指导。学校教研室分别编印了2010、2011、2012、2013级《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荟萃》四册。对于重点课题且研究突出的课题成果进行奖励和推介。
5.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个性化成才的梦想在校园发芽。人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社团活动作为极具独特魅力的学生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在不断完善和强化社团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中,致力于学生社团活动、军训、远足等课程化管理和引导。全校25个学生社团,涉及文学艺术、体育音乐、语言动漫、学科探索、摄影、棋艺等多个领域。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女子篮球社,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希望杯”篮球赛中勇夺冠军。由学生主笔的校园四季主题写作《春之华》、《夏之梦》、《秋之获》《冬之思》,由学生主办的级报《起步》、《跨越》、《腾飞》及《迅跑》,由学生策划组织拍摄的校园生活专题片《追梦年华》等都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与实力。一年一度的军训和远足活动是历练学生意志、成熟学生心智的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
6. 狠抓课堂教学,打造魅力课堂。新课改实施之初,我校为了彻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以“理念渗透,形式达标;模式多样,形神兼备;校本特色,魅力课堂。”三步走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第一阶段是以“3520”课堂刚性时间分配要求为准绳,强力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杜绝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第二阶段是以“九段达标”促动为手段,全力探索“形神兼备,模式多样”的教学模式;第三阶段以 “校本特色,魅力课堂”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依托,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魅力课堂”专题教学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创新,推出了优质课堂和优秀案例。
三、优化落实,着眼特色,收获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果
1.课程的多样化让学生收获了高考成功的喜悦。课程建设的多样性、选择性和校本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盘活了心智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思维,课堂上的学生更加阳光,思维更加灵敏,时时闪现出人性之美,心灵之美,创新之美。2012年高考,重点上线率37.1%,二本以上上线率66.1%。2013年实施新课改第一届高考,重点上线率45%,二本以上上线率80%,姚渊名列全省第二名。2014年高考,应届生重点上线率52%;二本以上上线率81%,两率均创历史新高,有3人进入全省理科前50名,郭恒荣摘全省理科状元桂冠。2014届学生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8人获省一等奖,25人获省二等奖。2015年高考7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15人进入全市文理科前10名,600分以上31人,一本上线600人,二本上线956人,其中应届学生一本上线482人,上线率60.17%,比上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685人,上线率85.52%,比上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五年来高考重点上线2423人,上线率从28%提至60%,本科上线4371人,上线率从52%提至85.5%,2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整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丰富多彩的课程也让教师分享着学生个性发展的红利。曾经在课改伊始迷茫、纠结、痛苦甚至反对的部分教师现在成了课程建设的铁杆支持者,历经学习、培养和成长,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学骨干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奖励。2014年,路长庆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张可锋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中小学“陇原名师”,王兴儒被评为庆阳市功勋班主任,马永智、曹占奇被分别评为庆阳市教育名师、模范教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3.课程建设的多途径、多举措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学校确立的以课程多样化打造学校特色的发展思路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建设的多样化正在转变着教师的人生轨迹和职业活动方式,愿教、乐教、会教让教师尽享职业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得到较高层次的生命张扬和学业发展,逐渐树立起了爱生活、爱学习、爱家园的正能量价值取向。二者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并凸显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即:发展学生,成就教师。课程建设为庆阳一中的特色发展注入了活力,指明了路径。
作者简介:窦兴文,出生年月:1964年1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甘肃镇原,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物理教育,职称:高级教师,职务: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校长。
课程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庆阳一中在历时五年的课程改革中,以课程多样化、校本化和选择性为抓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特色学校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多样化涵盖课程承担者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实施途径的多样化,学生修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程选择性既指课程开发对资源的选择,也指学生要求对学校课程提供的选择,更指学生修习方式的个性化选择。而校本化是指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学生、基于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本校及当地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利用、挖掘、整合和拓展。课程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其中,多样化是纲,选择性是目,校本化是落脚点,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起点。
一、更新理念,紧抓机遇,深化学校课程建设的思想认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庆阳一中紧抓机遇,积极探索,整合学校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优势,着力寻求学校发展新的突破口。依据《庆阳一中中长期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入手,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新途径,从课程管理的反思和借鉴学习中探索实施新办法。历经思考--整合--实践--拓展--创新五个步骤,最终确定创建课程多样化特色实验学校的发展思路。
1.课程理念为课程多样化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发展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到了2011年新课改历时一年之后,庆阳一中终于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解放学生,依靠教师,注重内涵,构建特色,让庆阳一中所拥有的资源禀赋释放出应有的能量。紧紧扭住课程这一教育的核心,让多样化、选择性、校本化成为课程建设的最重要支撑。用课程多样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庆阳一中人的共识。
2.良好师资和优质生源为课程多样化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庆阳一中作为陇东地区的的一所名校,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8%以上;面向全市招生,生源素质优良,具有课程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基础,具备开全开足国家课程(必修Ⅰ、选修Ⅰ)的能力,也更有能力开发开设内容广泛,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体育健康、科技创新、手工制作和审美教育等类别的选修Ⅱ校本课程。
3.丰富的课程资源成为课程多样化的有力支撑。庆阳一中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剪纸、皮影、道情等民间艺术孕育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家,这些民间艺术家是我们以资开设特色课程最直接的优质资源。同时,学校多年来与陇东学院、庆阳石化公司、庆阳气象局、市科技局、庆阳美协、书协、庆阳民间艺术家协会等建立了友好协作共建关系,这些单位和部门拥有丰富的优质资源,能为学生开设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支持。
二、深入学习,积极探索,建立课程多样化推进的立体架构
1.以高端研修促专业发展的模式为课程多样化提供了师资保障。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决定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宽度和厚度。我校先后组织132名教师赴北师大参加高端培训,14名骨干教师赴大连、华东师大、华南师大参加全国中小学“促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2014年,149名教师参加甘肃省远程研修培训,有320人次参加了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类专业培训。先后与天津二南开、天津二十一中开展“新课程实验交流研讨”活动;与台北市立南湖高级中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学关系,2012年邀请王慧茹博士来校举办“国学经典专题讲座”一个月。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触动、反思和提高作用。
2.名师工程提升了课程多样化层次和水平。名师是课程建设的精英和生力军,丰富的课程必然生发于优质的开发团队。学校依照《庆阳一中教师专业发展“3358”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和《庆阳一中 “3358”名师工程实施办法》,培养、评选、命名了一批名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依据《庆阳一中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成立了9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备课组互研及课题研究活动,以此推动我校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水平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
3.课程多样化有效推动了特色学校创建。课程的多样化实现了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万人一书”的现状,学生在选课中学会了规划、选择、决策和分享,生发了学校特色的内驱力。学校在调动全校资源开好开全必修Ⅰ、选修Ⅰ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上,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学校特别邀请了来自庆阳石化公司、陇东学院、庆阳气象局、书协、美协、科协、市委党校等单位的16名校外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如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金香莲开设的《剪纸》;刺绣大师惠锡敏开设的《刺绣》;市气象局副局长、气象工程师吴爱敏开设的《气象与生活》;省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李建祥、中书协会员、陇东学院书协副主席孙亚利合力开设的《书法入门》;陇东学院教授姚志龙开设的《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著名版画家任志忠开设的《版画入门》;中书协会员黄凤贤开设的《篆刻入门》;庆阳画院副院长朱轩麟开设的《中国山水画》;庆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进开设的《花鸟画》;庆阳市科协科技专家刘书虎、全国科技创新辅导优秀教师、肖金中学高级教师惠浩川开设的《科技创新与创新思维》;庆化高级工程师罗贯伟、丑连学、李正有共同开设的《石油资源炼化与生活》以及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小荣开设的《法律离我们有多远》等。四年来,共为学生开设开发148门课程,共2150课次,成熟的课程达到96门。至此,我校课程建设的多样化、选择性和校本化迈上了发展快车道。
4.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升级和内容拓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力。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种教育战略的选择,更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性学习没有游离于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之外,相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先进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科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高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发酵,使校园生活因选择而变的更加适切、更加紧张而有序。学校组织实施的2010、2011、2012、2013及2014级五个年级计14批共1528项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结题鉴定及学分认定的课题达1476项。每批有15个研究性学习重点课题集中开题,陇东学院闫淳冰、高岩、张希彪等专家教授多次应邀进行现场指导。学校教研室分别编印了2010、2011、2012、2013级《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荟萃》四册。对于重点课题且研究突出的课题成果进行奖励和推介。
5.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个性化成才的梦想在校园发芽。人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社团活动作为极具独特魅力的学生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在不断完善和强化社团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中,致力于学生社团活动、军训、远足等课程化管理和引导。全校25个学生社团,涉及文学艺术、体育音乐、语言动漫、学科探索、摄影、棋艺等多个领域。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女子篮球社,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希望杯”篮球赛中勇夺冠军。由学生主笔的校园四季主题写作《春之华》、《夏之梦》、《秋之获》《冬之思》,由学生主办的级报《起步》、《跨越》、《腾飞》及《迅跑》,由学生策划组织拍摄的校园生活专题片《追梦年华》等都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与实力。一年一度的军训和远足活动是历练学生意志、成熟学生心智的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
6. 狠抓课堂教学,打造魅力课堂。新课改实施之初,我校为了彻底转变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以“理念渗透,形式达标;模式多样,形神兼备;校本特色,魅力课堂。”三步走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第一阶段是以“3520”课堂刚性时间分配要求为准绳,强力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杜绝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第二阶段是以“九段达标”促动为手段,全力探索“形神兼备,模式多样”的教学模式;第三阶段以 “校本特色,魅力课堂”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依托,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魅力课堂”专题教学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创新,推出了优质课堂和优秀案例。
三、优化落实,着眼特色,收获转型发展的初步成果
1.课程的多样化让学生收获了高考成功的喜悦。课程建设的多样性、选择性和校本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盘活了心智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思维,课堂上的学生更加阳光,思维更加灵敏,时时闪现出人性之美,心灵之美,创新之美。2012年高考,重点上线率37.1%,二本以上上线率66.1%。2013年实施新课改第一届高考,重点上线率45%,二本以上上线率80%,姚渊名列全省第二名。2014年高考,应届生重点上线率52%;二本以上上线率81%,两率均创历史新高,有3人进入全省理科前50名,郭恒荣摘全省理科状元桂冠。2014届学生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8人获省一等奖,25人获省二等奖。2015年高考7人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15人进入全市文理科前10名,600分以上31人,一本上线600人,二本上线956人,其中应届学生一本上线482人,上线率60.17%,比上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685人,上线率85.52%,比上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五年来高考重点上线2423人,上线率从28%提至60%,本科上线4371人,上线率从52%提至85.5%,2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整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丰富多彩的课程也让教师分享着学生个性发展的红利。曾经在课改伊始迷茫、纠结、痛苦甚至反对的部分教师现在成了课程建设的铁杆支持者,历经学习、培养和成长,涌现出了一大批教育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学骨干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奖励。2014年,路长庆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张可锋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中小学“陇原名师”,王兴儒被评为庆阳市功勋班主任,马永智、曹占奇被分别评为庆阳市教育名师、模范教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3.课程建设的多途径、多举措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学校确立的以课程多样化打造学校特色的发展思路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建设的多样化正在转变着教师的人生轨迹和职业活动方式,愿教、乐教、会教让教师尽享职业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得到较高层次的生命张扬和学业发展,逐渐树立起了爱生活、爱学习、爱家园的正能量价值取向。二者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并凸显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即:发展学生,成就教师。课程建设为庆阳一中的特色发展注入了活力,指明了路径。
作者简介:窦兴文,出生年月:1964年1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甘肃镇原,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物理教育,职称:高级教师,职务: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