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策略

【作者】 肖晓鸿

【机构】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康复医疗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队伍素质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本文将探索如何把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植根中国,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之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策略
  我国职业教育为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它肩负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它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有效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本素质,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266所(截止2015年10月),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在校生近1300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6%。但当前我国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在我国各种产业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不到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至40%之间。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反映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最新技术的可用性”,我国仅列第107位。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纵观当今社会,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传统的精细化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作中的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只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纯学校教育模式无法独立承担起这一重任,只能采用深入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式,而这恰恰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刻不容缓。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的矛盾,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1. “现代学徒制”内涵和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逐步成为欧洲各国的国家制度。“学徒制”由来已久,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都有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但其形成的基础和意义与传统的学徒制有了很大的不同,学徒制的主体,形式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1.1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有很多新特点,具体如下:①身份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中学徒只有一种身份—学徒,而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是兼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传统学徒制学徒只跟随师傅学习,现在学徒制要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②培养目标的转变: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以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③学习地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还在学校学习,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用约一半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④学习内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实践操作的学习,还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多种课程体系分同时进行;⑤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学生从单纯的经验学习或者理论学习到实行工学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一部分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另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⑥学习时间的转变:传统学徒制学习时间根据各工种有所区别,相对不固定,现代学徒制时间是相对固定的;⑦考核方式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主要由师傅考核,现代学徒制由行业和教育部门评价等等。
  1.2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就是围绕:①1个标准: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②签好2份合同:与学校签订一份学习合同和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三方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督促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培训,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培训内容,学生培训合格后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培训期间享受学徒工资;③用好3块资金:即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资金投入;④解决4个问题:一是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三是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四是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具体优势表现为:①有利于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实现共赢。在不损害各主体利益情况下,减少了所有参与者的净成本,或增加净收益(学徒制成本为职业学校的50%-70%),企业分担了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分担率38%),学习者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从而降低直接教育成本;②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实现5个无缝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③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④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⑤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保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直接招聘熟练工人相比,现代学徒制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⑥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提升。学生可以“真枪实弹”地参与到了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体验到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从而使其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现代学徒制也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可以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学习疑问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智慧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注意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意愿达到最强;⑧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率。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很多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体现,在毕业时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同时对学生奠定职业意识,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受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现代学徒制比纯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从而有效降低青年失业率。
  2. 我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下在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由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困难重重。
  2.1 体制的障碍。我国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委主管,其中,教育部主管的高职学校有1266所,中职约2.3万所,而人社部主管的技工学校为2900多所。在培养思路方面,人社部更关心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部更侧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历需求。因此,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爹爹婆婆”多,谁也管,谁也管不好的局面也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校企衔接的障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普遍遭遇到的“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一是产教脱轨:自从职业教育从行业剥离出来以后,产业基本不问不管不办职教,职教办学也很少过问产业历史现状未来需求等等。产教脱轨严重影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数以亿计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大军,如何引领未来经济发展?二是校企脱节:学校教的理论和企业实行规范标准是两回事,学生入企后,不得不从头学起,企业不得不从头培训。这对企业发展、个人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损失,都是浪费,有百害而无一利。三是“重文轻武”: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操作的弊病。有些职业院校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占重比甚至堪比清华北大。如同样一个专业,清华大学的制图课为80学时,而职业院校超过了100学时。四是“放羊式”实习。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大多采用“放羊式”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里只做不学,大多被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2.3 学校管理的障碍。一是师资问题:“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合格的师资须有四证齐全:本科以上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和继续教育证书等。只要这样资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完成好所希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而这样的师资人才在学校和企业都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在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二是课程安排问题: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时间大大增加,原有的计划性教学变成现在的弹性教学,意味着学校原有课程安排会被打乱。三是考核问题: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再是学校说了算。这种考试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而是分为理论和实践考试两部分,理论部分由学校出题,实践部分由行业或企业出题,最后双方按一定比例综合。这些无性地大大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2.4 资金的障碍。我国“现代学徒制”缺乏公用经费支持,没有钱来“购买企业岗位”。按国外的办法,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会发放学生(准员工)一定的工资报酬,这就需要公用经费支持。没有劳动报酬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2.5 上升空间的障碍。在我国中职教育在很长时间是断头教育,中高职衔接长期处于脱臼状态,也就是说我国高职主要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面向中职招生比例偏低。没有中职提供生源的高职还叫高职吗?另外,高职生向本科流通渠道不畅通,目前高职生只能通过成人高考或自考才能进入本科段学习,但在欧美国家,高职院校甚至还有研究生,因此,我们的家长和学生很难看到职业生的未来。
  3. 推进中国式“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策略
  3.1 顶层设计,完善体制。首先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确定学徒制的合法地位,通过学徒合同等方式保障学徒的合法身份以及相应的受教育权、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权益,在政策上向社会弱势青年倾斜。其次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对可招收学徒的企业的“培训资格”进行管理,为校企双方的教学安排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合作,解决问题。三是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并提供学徒培训岗位,政府为参与学徒培训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税收优惠,使校企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3.2 建立和完善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和完善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3.3 建立和完善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三方主体的参与都基于自愿原则,利益追求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利益的一致性使得三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动力来履行各自在协议中确定的义务,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顺利开展。
  3.4 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四个融合策略,即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室与岗位的合二为一,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企业岗位上通过师傅指导与传授获得,同时,职业院校师资与企业师傅的(下转第21页)(上接第57页)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双师”传授)。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判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职业院校学历的前提,这里的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但一定是行业内各同类企业所认可的,因而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3.5 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机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企业学徒工身份,企业将落实其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学金(创业)基金。国家提供一定的公用经费支持“购买企业岗位”,使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企业会发放学生(准员工)一定的劳动报酬,提高职业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3.6 建立和完善共同育人标准。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
  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要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按企业性质与规模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学徒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9)
  [2]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3]叶东,吴晓.中国式“现代学徒制”[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3-11-21(02).
  [4]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5]刘群,元梅竹.现代学徒制的几种基本模式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4.
  [6]李玉静.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
  作者简介:肖晓鸿(1968—12)籍贯:湖北孝昌县,男,硕士,中国首批“国际高级假肢矫形技师”和国家“假肢师与矫形器师”考评师、康复医学教授,现工作于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康复工程、社区康复、儿童康复和运动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