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体育教育改革之我见
【作者】 杨林保
【机构】 舟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参加体育教学工作十多年来,对农村学校体育课的现 状了解颇深,深感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举步艰难,特别是山区中小学体育教育更是可有可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科目却被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忽视了。教育改革已走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但农村学校的综合教育改革,始终得不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尤其是山区的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造成这样一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多年站在体育教学第一线,参加过一些体育课的调研,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校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改变农村尤其是山区学校体育的现状,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就必须抓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
—、转变工作意识,树立全面的、科学的育人观念
多年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对于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不能按教学计划开课,随意减少体育课节次,甚至停开体育课也是常有的事;另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相应的教学设备欠缺或没有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在加上农村学生从小就受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这样就造成体育教育发展滞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体育是一门多科学的学科体育运动,也是一门提髙身体素质和开发智力的学科,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陶冶情操,还能或活跃思维,提高智力,充实精神,具备充沛心理素质功能,因此重视体育教育就是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能的提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育者必须要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和全面、科学的育人观。
二、稳定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由于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体育是 “豆芽”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尤其山区学校,体育课更是名存实亡。体育教师的业绩也因学校制度的缺陷始终与先进无缘,使许多体育教师思想上消极,不能加强自己的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髙,有的更是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再加上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很大部分是其他科的老师兼职,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也受条件限制,很多学 校没有正规的运动场,甚至没有一个篮球场,体育器材寥寥无几,给体育教师上课带来很大难度,重复性的素质练习:跑步、跳远、压腿、俯卧撑等,让学生越来越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一旦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就会出现体育课集合时很大部分学生不到场,在教室做作业、看书的现象,久而久之,体育教师也就应付交差,图个轻松。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 综合素质。农村学校极少有专业体育教师,平时就要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对有体育爱好和有兴趣而又能基本担任体育 课的教师,就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髙教师体育技能及课堂教学等能力,以达到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行师资培训的同时,学校要想办法压缩一些开支,也要加大体育器材的投人,配备应有的体育教学器材,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要有标准的运动场,并开辟专门的体育教学场地,确保教学效果。条件差的地方也应添置些简单器材,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是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好学校课余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会. 能否搞好课余体育活动,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发展课余体育活动。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抹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同时,对学校运动会也需要进行改革,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才能带动农村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逐步提髙。
四、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教育的真正力量,不是突出,而是渗透、弥漫,天长日久的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陶冶、导向、激励等作用。农村学校体育要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渗透体育内容,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这种气氛感染下使学生从接受体育,参与体育活动,到热爱体育活动。因此,学校要创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软硬件都要抓,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
总之,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学校体育新发展。
—、转变工作意识,树立全面的、科学的育人观念
多年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对于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不能按教学计划开课,随意减少体育课节次,甚至停开体育课也是常有的事;另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相应的教学设备欠缺或没有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在加上农村学生从小就受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这样就造成体育教育发展滞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体育是一门多科学的学科体育运动,也是一门提髙身体素质和开发智力的学科,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陶冶情操,还能或活跃思维,提高智力,充实精神,具备充沛心理素质功能,因此重视体育教育就是重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能的提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育者必须要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和全面、科学的育人观。
二、稳定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由于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体育是 “豆芽”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尤其山区学校,体育课更是名存实亡。体育教师的业绩也因学校制度的缺陷始终与先进无缘,使许多体育教师思想上消极,不能加强自己的体育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髙,有的更是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再加上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很大部分是其他科的老师兼职,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也受条件限制,很多学 校没有正规的运动场,甚至没有一个篮球场,体育器材寥寥无几,给体育教师上课带来很大难度,重复性的素质练习:跑步、跳远、压腿、俯卧撑等,让学生越来越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一旦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就会出现体育课集合时很大部分学生不到场,在教室做作业、看书的现象,久而久之,体育教师也就应付交差,图个轻松。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 综合素质。农村学校极少有专业体育教师,平时就要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对有体育爱好和有兴趣而又能基本担任体育 课的教师,就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髙教师体育技能及课堂教学等能力,以达到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行师资培训的同时,学校要想办法压缩一些开支,也要加大体育器材的投人,配备应有的体育教学器材,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要有标准的运动场,并开辟专门的体育教学场地,确保教学效果。条件差的地方也应添置些简单器材,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是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好学校课余体育活动
课余体育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会. 能否搞好课余体育活动,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整体效益.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发展课余体育活动。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抹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同时,对学校运动会也需要进行改革,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才能带动农村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逐步提髙。
四、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教育的真正力量,不是突出,而是渗透、弥漫,天长日久的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陶冶、导向、激励等作用。农村学校体育要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渗透体育内容,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这种气氛感染下使学生从接受体育,参与体育活动,到热爱体育活动。因此,学校要创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软硬件都要抓,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
总之,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学校体育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