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校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 罗红梅
【机构】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文信息中心,江苏常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在介绍江苏省高等职业学校(高职校)教育信息化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高等职业学校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Internet +",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eaching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our institution’s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and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Internet+;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vocational school wisdom campus
0引言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这反映在在教育领域内,就是“互联网+教育”。通俗地讲就是一个网络、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体系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2]。“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是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教育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3],包括高职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改革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校发展现状
2014年5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4],将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校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江苏省95所高职校都在信息化建设上花了许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将以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为例分析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1.1基础设施已成形
学校先后实施了一卡通、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智慧实训基地、三维模拟导游系统、会计仿真模拟实训系统等项目,每个教室都装有液晶投影仪、音箱,每个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有专业的校园电视台和录播教室,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2资源平台上规模
完成教学资源库平台、OA办公系统等网站软件平台的上线运行,推广使用超星、Moodle。构建了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有专业资源库和精品课程网、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师和学生个人空间,实现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信息化。
1.3教师能力俱提升
学校以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视频大赛、教学空间学习空间建设等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学用并重;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广泛开展应用活动,学校师生信息化技能与信息化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力争每位教师都有网络课程向学生开放。同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应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
1.4智慧空间新启动
智慧空间包括校园生活信息化和实训空间信息化。师生通过门户网站、个人空间、移动应用等手段,及时了解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如快递物流、食堂饭菜品种、就餐座位空余,洗浴数据等情况,水、电、空调、停车位的使用数据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其它信息,学校资源能够被充分合理的利用,方便生活。
智慧实训空间是指综合利用移动设备、社交媒体、数据处理、定位系统、传感器等五大技术力量,师生能够主动感知实训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信息,及时发布、记录、互动与交流这些信息,实现实训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我校四个系均已建成各自的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它们已达到 “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要求。
1.5网络覆盖再升级
针对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缺失、老化的情况,图文信息中心一方面加强内部维护与管理,一方面协调各方面资源,先后引入了移动1000M、电信300M光纤到校,目前学校带宽出口达到1.3G,同时与运营商洽谈,先后改造扩展了学校无线WIFI的覆盖强度与密度。另外,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紧密联系相关部门,争取第一批对学校有线、无线网络重新部署架构。
2“互联网+”时代高职校信息化存在问题
2.1设备老化降速度
自学校07年建校,网络设施设备投入使用已有8年,部分网络点损坏。服务器已超过规定的服役期限,设备老化严重;由于政策原因,不能配备新的服务器和存贮设备,想上新的网上项目无空间,拍摄的视频等大容量文件无处存放,影响日常工作。
2.2专业资源少觅得
海量的教育资源在网上比比皆是,教师和学生要找到合适的资源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人做的资源要用到自己的课堂里,并不一定顺手。同时从整体来看助教资源较多、助学资源较少,公共课资源较多、专业课资源较少,专题网站较多、综合网站较少。
2.3信息教学潜力多
许多教师现在仍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培训机会不是人人都有,从而导致有些教师缺少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有的专业课教师一个人上一门课,教一两年可能就会换课程、换教材,导致吃不透课程,也没有精力做更深入的研究,致使一些课程信息化流于形式。
2.4“智慧校园”不智慧
学校现以“智慧校园”为目标,希望能做到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能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能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但就目前来说,我校还处于“智慧校园”的初始阶段。
2.5辐射范围欠宽广
学校继续教育部承担对社会培训,去年共举办培训班70多个,培训学员近4000人次,内容包括烘焙技术、客房服务、中式烹饪、餐厅报务、仓库保管等等,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同“极客学院”相比,受益的人员不够多,辐射范围也不够广。
3对策建议
3.1硬件配备要合理
学校是国示范建设学校,现阶段国家、省、市都有专项资金注入,但是怎么用还需上级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统筹布局,在安排建设更多高仿真设备的同时统筹考虑同步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及存贮设备的需要。
3.2教师发展做主线
以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带动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积累。改变教师培训策略,调动教师运用新技术的热情。可开展网络培训与面对面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培训范围;相关部门可以组建教育咨询团,对教师所碰到的技术问题进行解答[5]。
挖掘内部潜能,高效建设校园教育资源。除了调动在职教师的创作激情外,广大的退休教师、科技人员甚至包括一些领导、管理者,都是潜在的资源创造者,我们要合理发挥他们的优势。只有采用一线教师个人或集体开发的精品课程,再由学校统一管理,形成资源库共享,才能真正适应学生和社会的特点和要求。
3.3“智慧校园”深发展
场景时代[6]即将到来,国内外一些科技工司正在开发先进的设备和平台,除了智能手机,我们可以更多地引入其它可穿戴设备进入校园,让师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更亲密,让“智慧校园”名符其实。
3.3.1引入“量化自我”技术
例如最简单的小米手环,可以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只,让教师“量化自我[7]”,即量化、跟踪并管理其自身的日常生活,记录运动量、睡眠时间,通过智能手机上的APP可以看到易于阅读的可视化数据表,并利用健康社交网络,形成竞争之势,让所有教师在工作之余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3.3.2引入3D打印技术
学校创意信息系已引入了一台3D打印机,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上手操作。我们可以像许多外国大学一样在校图书馆引入3D打印机。学生可以创造一切实物,在体验中实验,而不是面对一堆遥远又抽象的公式。三维打印也将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学生所绘制的虚拟三维模型能够通过三维打印机实现,从而改变学生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3.3.3引入其它尖端的技术
假设1:教室每一块玻璃都是智能玻璃,可以在需要时变成一个PAD,方便每位学生随时使用。
假设2: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阅读内容、生活习惯都被网络记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自身,包括兴趣、爱好、特长;教师或系统可以推荐她们专业书籍、专业证书考试。
假设3: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网络上见到各行各业的精英,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更加明确地建议,能够帮助学生预测今后从事的某项工作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4“互联网+”真实现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网络化学习已经“侵入”传统的教学领域;根据王竹立教授提出的“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理论[8],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控制者,也不是主讲者,而是分享者、示范者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放开思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大胆引入手机等智能设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五大技能,即: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写作。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在课内分享与交流,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协作与探究,进一步深化学习;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逐渐实现知识碎片的加工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4结束语
“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效果、教学管理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在放眼世界,紧盯尖端技术的同时,努力将可实现的技术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制定“互联网+”计划 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3-5,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116.shtml
[2] 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
[3]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88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5] 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18-23
[6]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79-190
[7] 龚志武,吴迪,陈阳键,苏宏,黄淑敏,吴杰锋,陈木朝.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_NMC地平线项目[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18
[8]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5):5-11
作者简介:罗红梅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应用、教育技术。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CTF 120862)子课题《基于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有效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批准号KT1500234。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高等职业学校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Internet +",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eaching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our institution’s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and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Internet+;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vocational school wisdom campus
0引言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这反映在在教育领域内,就是“互联网+教育”。通俗地讲就是一个网络、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体系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2]。“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是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教育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3],包括高职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改革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校发展现状
2014年5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4],将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校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江苏省95所高职校都在信息化建设上花了许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将以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为例分析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1.1基础设施已成形
学校先后实施了一卡通、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智慧实训基地、三维模拟导游系统、会计仿真模拟实训系统等项目,每个教室都装有液晶投影仪、音箱,每个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有专业的校园电视台和录播教室,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2资源平台上规模
完成教学资源库平台、OA办公系统等网站软件平台的上线运行,推广使用超星、Moodle。构建了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有专业资源库和精品课程网、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师和学生个人空间,实现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信息化。
1.3教师能力俱提升
学校以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视频大赛、教学空间学习空间建设等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学用并重;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广泛开展应用活动,学校师生信息化技能与信息化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力争每位教师都有网络课程向学生开放。同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应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
1.4智慧空间新启动
智慧空间包括校园生活信息化和实训空间信息化。师生通过门户网站、个人空间、移动应用等手段,及时了解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如快递物流、食堂饭菜品种、就餐座位空余,洗浴数据等情况,水、电、空调、停车位的使用数据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其它信息,学校资源能够被充分合理的利用,方便生活。
智慧实训空间是指综合利用移动设备、社交媒体、数据处理、定位系统、传感器等五大技术力量,师生能够主动感知实训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信息,及时发布、记录、互动与交流这些信息,实现实训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我校四个系均已建成各自的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它们已达到 “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要求。
1.5网络覆盖再升级
针对学校网络基础设施缺失、老化的情况,图文信息中心一方面加强内部维护与管理,一方面协调各方面资源,先后引入了移动1000M、电信300M光纤到校,目前学校带宽出口达到1.3G,同时与运营商洽谈,先后改造扩展了学校无线WIFI的覆盖强度与密度。另外,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紧密联系相关部门,争取第一批对学校有线、无线网络重新部署架构。
2“互联网+”时代高职校信息化存在问题
2.1设备老化降速度
自学校07年建校,网络设施设备投入使用已有8年,部分网络点损坏。服务器已超过规定的服役期限,设备老化严重;由于政策原因,不能配备新的服务器和存贮设备,想上新的网上项目无空间,拍摄的视频等大容量文件无处存放,影响日常工作。
2.2专业资源少觅得
海量的教育资源在网上比比皆是,教师和学生要找到合适的资源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人做的资源要用到自己的课堂里,并不一定顺手。同时从整体来看助教资源较多、助学资源较少,公共课资源较多、专业课资源较少,专题网站较多、综合网站较少。
2.3信息教学潜力多
许多教师现在仍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培训机会不是人人都有,从而导致有些教师缺少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有的专业课教师一个人上一门课,教一两年可能就会换课程、换教材,导致吃不透课程,也没有精力做更深入的研究,致使一些课程信息化流于形式。
2.4“智慧校园”不智慧
学校现以“智慧校园”为目标,希望能做到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能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能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但就目前来说,我校还处于“智慧校园”的初始阶段。
2.5辐射范围欠宽广
学校继续教育部承担对社会培训,去年共举办培训班70多个,培训学员近4000人次,内容包括烘焙技术、客房服务、中式烹饪、餐厅报务、仓库保管等等,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同“极客学院”相比,受益的人员不够多,辐射范围也不够广。
3对策建议
3.1硬件配备要合理
学校是国示范建设学校,现阶段国家、省、市都有专项资金注入,但是怎么用还需上级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统筹布局,在安排建设更多高仿真设备的同时统筹考虑同步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及存贮设备的需要。
3.2教师发展做主线
以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带动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积累。改变教师培训策略,调动教师运用新技术的热情。可开展网络培训与面对面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培训范围;相关部门可以组建教育咨询团,对教师所碰到的技术问题进行解答[5]。
挖掘内部潜能,高效建设校园教育资源。除了调动在职教师的创作激情外,广大的退休教师、科技人员甚至包括一些领导、管理者,都是潜在的资源创造者,我们要合理发挥他们的优势。只有采用一线教师个人或集体开发的精品课程,再由学校统一管理,形成资源库共享,才能真正适应学生和社会的特点和要求。
3.3“智慧校园”深发展
场景时代[6]即将到来,国内外一些科技工司正在开发先进的设备和平台,除了智能手机,我们可以更多地引入其它可穿戴设备进入校园,让师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更亲密,让“智慧校园”名符其实。
3.3.1引入“量化自我”技术
例如最简单的小米手环,可以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只,让教师“量化自我[7]”,即量化、跟踪并管理其自身的日常生活,记录运动量、睡眠时间,通过智能手机上的APP可以看到易于阅读的可视化数据表,并利用健康社交网络,形成竞争之势,让所有教师在工作之余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3.3.2引入3D打印技术
学校创意信息系已引入了一台3D打印机,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上手操作。我们可以像许多外国大学一样在校图书馆引入3D打印机。学生可以创造一切实物,在体验中实验,而不是面对一堆遥远又抽象的公式。三维打印也将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学生所绘制的虚拟三维模型能够通过三维打印机实现,从而改变学生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3.3.3引入其它尖端的技术
假设1:教室每一块玻璃都是智能玻璃,可以在需要时变成一个PAD,方便每位学生随时使用。
假设2: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阅读内容、生活习惯都被网络记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自身,包括兴趣、爱好、特长;教师或系统可以推荐她们专业书籍、专业证书考试。
假设3: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网络上见到各行各业的精英,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更加明确地建议,能够帮助学生预测今后从事的某项工作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4“互联网+”真实现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网络化学习已经“侵入”传统的教学领域;根据王竹立教授提出的“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理论[8],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控制者,也不是主讲者,而是分享者、示范者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放开思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大胆引入手机等智能设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五大技能,即: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写作。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在课内分享与交流,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协作与探究,进一步深化学习;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逐渐实现知识碎片的加工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4结束语
“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效果、教学管理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在放眼世界,紧盯尖端技术的同时,努力将可实现的技术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制定“互联网+”计划 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3-5,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116.shtml
[2] 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
[3]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88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5] 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18-23
[6]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79-190
[7] 龚志武,吴迪,陈阳键,苏宏,黄淑敏,吴杰锋,陈木朝.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_NMC地平线项目[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1-18
[8]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5):5-11
作者简介:罗红梅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应用、教育技术。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CTF 120862)子课题《基于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有效教与学的研究》子课题批准号KT15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