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职院校管理意识研究探讨
【作者】 赵维普
【机构】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也存在竞争,优胜劣汰,高职院校的主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是社会技能及技术人才的加工厂,主要的生产力是专业技术精英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思想意识的创新是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意识,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由官本位转变为工本位,由专业精英趋于管理官职而转向趋于科研教学工作。管理者要有服务意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者要有优越感。如此才会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才会有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意识、官本位、工本位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lso competition, evolution, the main task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s the processing of social skill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main productivity is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elite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the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develop must change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streamlining staff,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establish a good management mechanism, by ranking into a trend, by professional elite and tending to management office to ten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work. Managers must have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have the superiority. So jus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talented person's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e school will have a good development.
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
高职院校、企业,等社会团体,是组成社会的独立的综合单元体,虽然在社会中的各自职能不同,管理制度不同,对社会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都是以人为主体,并且在同一个社会体制环境中运行,社会的体制对各相对独立的综合单元体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同行业的单元体之间变得越来越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变得越来越高效,才能在社会生存。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相对独立的综合单元体,同样也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竞争,但其生存主要是看其培养的技术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应该介于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其高效的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涵。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培育人才主要靠的是高职院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的软实力,硬件设施靠投资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教学科研的软实力是靠人才和高校的管理机制来实现,没有好的高效率的管理机制是很难做好高职院校的发展。因为高校即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部门,高校的管理都是受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但也不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在国家政策下指导下搞职院校的运转与发展还是主要靠高校本身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凭着自己的资本,和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市场公平竞争获取最大的利润而生存的。而高职院校是用公共资源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样也存在竞争和优胜劣汰。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就等同于没有生源可培养。没有生源的高校最终是注定被淘汰的。
2.高职院校的管理意识错位---官本位
高职院校管理意识的官本位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学校的开支完全由政府财政支持,教育的规划也完全由政府来制定,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也想当然以行政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对于一个企业团队要实现某一目标,必须要明确方向,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去完成,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这个方向和力量就来源于企业团队的管理意识。从市场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更像一个企业团队,而其管理机制更像一个政府机关。政府的管理机制与企业的管理机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现有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基本没有变化,但效率比以前反而有所下降。更糟糕的是管理的思想意识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原因是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多,效率低,对一线教学科研重视不够。这就是管理意识错位---官本位。
2.1高职院校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情况
一所中等规模高职院校管理机构设置是在书记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根据学校的规模设置一定数量的二或三级级管理机构和人员,目的是更加有效的管理学校的运转。学院不是政府部门,机构设置应精简,没必要大而全。据统计一个中等规模高职院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处级领导人数占在职职工人数达20%,有的还要多,管理形式一般设置为书记院长两条线,院长---若干主管副院长---处长---若干主管副处长---若干科室---基层教职工,虽然是两级管理但管理人员过多导致管理节点过多,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逐级开会传达统一思想,在进行各自实施,存在效率较低的情况,要做好一件事,效率最优的方案是实施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即高职院校工作项目负责制。工作项目负责制就是把具体的某项工作,基建、科研、某一专业技能等作为一个项目,由一个主要负责人或负责人领导的团队来主导实施和管理。负责人直接对领导或学校负责,项目结束负责人自动取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中间环节,管理直接,责权利分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这种形式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维护。
2.2高职院校思想意识的引导
从高职院校人员构成分析,高职院校领导位置的人员大多数是专业技术能力很强的教学精英,对于教学精英担当领导对专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如果大多数精英都趋于去当管理者而非科研教学一线实施者,那就是思想意识的引导出现了偏差,偏差在于责权利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引导,因为同样一专业技术精英如果做科研教学和干领导管理者相比较领导的利益,职称待遇以致退休等要有较大的优越性。这就是官本位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成就辉煌关键靠的是解放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各方面制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市场经济制度及社会企业团体的运转体制方面更加规范。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其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国家行政管理的意识之中。学校的人员构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制度也相对规范,高职院校发展的好与管理者得多寡关系不大,而是与制度或利益的倾向关系比较大,战场上指挥官很重要但没有士兵是打不赢的。如果同样一专业技术精英做教学科研和干领导管理相比较,教学的利益,职称待遇以致退休等要有较大的优越性,或待遇同等,如此大多数专业技术精英都趋于科研与教学,高职院校就会增加发展的动力。
3.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去官职化
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机制就是精简领导管理层人数,划分工作项目内容,谁做谁管理的原则,去官职化,制定规则,实行工作项目负责制,竞争上岗,项目负责人实行责权利挂钩,能者上庸者下,管理者也是实施者,职业院校实行工作项目责任人制能充分发挥项目责任人的聪明才智,院级管理层主要掌握院校的宏观规划和发展,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对学院的各级任务的实施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实际执行的是项目负责人,术业有专攻,管理者、实施者、监督者功能分离,分工、职责明确,可以使领导机构减少,精简管理层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对学校职能的分工细化,细化管理可以避免外行领导内行,促使专业精英人才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做出成绩,使管理者和实施者的能量汇集在同一个方向上,形成合力,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增加动力。
4.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意识---工本位新思想,崇尚人才的意识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是社会技能及技术人才的加工厂,主要的生产力是专业技术精英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高职院校要有企业的人才意识,崇尚教学科研工作即工本位的新思想。在高职院校中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把官看的那么重,但事实是官本位优于工本位。这种现实思想对科研教学工作极为不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在转变,国家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不在是大包大揽,高职院校也要参与市场的竞争,虽然高校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但大部分还是靠学院自身对社会的教学科研服务来生存,高职院校如果想要有好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仅仅靠很多的精英管理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靠更多的专业技术精英实实在在的实干才会有发展。作为高校管理者实际是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只有一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有优越感,不仅仅是精神方面,还要从物质方面来体现。才能真正的激励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竞技场上的王者是千里马而非伯乐,我们需要伯乐,但更加需要的是更多的千里马。
5.结束语
思想意识的创新是改革创新的关键,随着现代人们文化素质与修养的提高,合理规范的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是由高素质人员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更应该靠合理规范的制度。如果一个国家旳科技精英多驱利于科技创新与发展经济而非驱利于领导者,国之幸甚。一个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精英多驱利于领导者而非教学科研,校之衰也。
参考文献:
[1]赵维普. 《关于高职院校工作制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16,(01):44-45.
作者简介:赵维普(1965-)、男(满族)、河北沧县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咨询与公路桥梁专业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意识、官本位、工本位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lso competition, evolution, the main task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s the processing of social skill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main productivity is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elite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the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develop must change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streamlining staff,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establish a good management mechanism, by ranking into a trend, by professional elite and tending to management office to ten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work. Managers must have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have the superiority. So jus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talented person's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e school will have a good development.
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
高职院校、企业,等社会团体,是组成社会的独立的综合单元体,虽然在社会中的各自职能不同,管理制度不同,对社会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都是以人为主体,并且在同一个社会体制环境中运行,社会的体制对各相对独立的综合单元体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同行业的单元体之间变得越来越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变得越来越高效,才能在社会生存。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相对独立的综合单元体,同样也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竞争,但其生存主要是看其培养的技术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应该介于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其高效的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涵。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培育人才主要靠的是高职院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的软实力,硬件设施靠投资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教学科研的软实力是靠人才和高校的管理机制来实现,没有好的高效率的管理机制是很难做好高职院校的发展。因为高校即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部门,高校的管理都是受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但也不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在国家政策下指导下搞职院校的运转与发展还是主要靠高校本身来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凭着自己的资本,和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市场公平竞争获取最大的利润而生存的。而高职院校是用公共资源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样也存在竞争和优胜劣汰。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就等同于没有生源可培养。没有生源的高校最终是注定被淘汰的。
2.高职院校的管理意识错位---官本位
高职院校管理意识的官本位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学校的开支完全由政府财政支持,教育的规划也完全由政府来制定,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也想当然以行政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对于一个企业团队要实现某一目标,必须要明确方向,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去完成,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这个方向和力量就来源于企业团队的管理意识。从市场的角度看高职院校更像一个企业团队,而其管理机制更像一个政府机关。政府的管理机制与企业的管理机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现有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基本没有变化,但效率比以前反而有所下降。更糟糕的是管理的思想意识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原因是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多,效率低,对一线教学科研重视不够。这就是管理意识错位---官本位。
2.1高职院校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情况
一所中等规模高职院校管理机构设置是在书记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根据学校的规模设置一定数量的二或三级级管理机构和人员,目的是更加有效的管理学校的运转。学院不是政府部门,机构设置应精简,没必要大而全。据统计一个中等规模高职院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处级领导人数占在职职工人数达20%,有的还要多,管理形式一般设置为书记院长两条线,院长---若干主管副院长---处长---若干主管副处长---若干科室---基层教职工,虽然是两级管理但管理人员过多导致管理节点过多,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逐级开会传达统一思想,在进行各自实施,存在效率较低的情况,要做好一件事,效率最优的方案是实施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即高职院校工作项目负责制。工作项目负责制就是把具体的某项工作,基建、科研、某一专业技能等作为一个项目,由一个主要负责人或负责人领导的团队来主导实施和管理。负责人直接对领导或学校负责,项目结束负责人自动取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中间环节,管理直接,责权利分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这种形式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维护。
2.2高职院校思想意识的引导
从高职院校人员构成分析,高职院校领导位置的人员大多数是专业技术能力很强的教学精英,对于教学精英担当领导对专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如果大多数精英都趋于去当管理者而非科研教学一线实施者,那就是思想意识的引导出现了偏差,偏差在于责权利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引导,因为同样一专业技术精英如果做科研教学和干领导管理者相比较领导的利益,职称待遇以致退休等要有较大的优越性。这就是官本位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成就辉煌关键靠的是解放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各方面制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市场经济制度及社会企业团体的运转体制方面更加规范。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其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国家行政管理的意识之中。学校的人员构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制度也相对规范,高职院校发展的好与管理者得多寡关系不大,而是与制度或利益的倾向关系比较大,战场上指挥官很重要但没有士兵是打不赢的。如果同样一专业技术精英做教学科研和干领导管理相比较,教学的利益,职称待遇以致退休等要有较大的优越性,或待遇同等,如此大多数专业技术精英都趋于科研与教学,高职院校就会增加发展的动力。
3.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去官职化
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机制就是精简领导管理层人数,划分工作项目内容,谁做谁管理的原则,去官职化,制定规则,实行工作项目负责制,竞争上岗,项目负责人实行责权利挂钩,能者上庸者下,管理者也是实施者,职业院校实行工作项目责任人制能充分发挥项目责任人的聪明才智,院级管理层主要掌握院校的宏观规划和发展,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对学院的各级任务的实施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实际执行的是项目负责人,术业有专攻,管理者、实施者、监督者功能分离,分工、职责明确,可以使领导机构减少,精简管理层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对学校职能的分工细化,细化管理可以避免外行领导内行,促使专业精英人才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做出成绩,使管理者和实施者的能量汇集在同一个方向上,形成合力,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增加动力。
4.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意识---工本位新思想,崇尚人才的意识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是社会技能及技术人才的加工厂,主要的生产力是专业技术精英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高职院校要有企业的人才意识,崇尚教学科研工作即工本位的新思想。在高职院校中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把官看的那么重,但事实是官本位优于工本位。这种现实思想对科研教学工作极为不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在转变,国家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不在是大包大揽,高职院校也要参与市场的竞争,虽然高校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但大部分还是靠学院自身对社会的教学科研服务来生存,高职院校如果想要有好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仅仅靠很多的精英管理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靠更多的专业技术精英实实在在的实干才会有发展。作为高校管理者实际是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只有一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有优越感,不仅仅是精神方面,还要从物质方面来体现。才能真正的激励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竞技场上的王者是千里马而非伯乐,我们需要伯乐,但更加需要的是更多的千里马。
5.结束语
思想意识的创新是改革创新的关键,随着现代人们文化素质与修养的提高,合理规范的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是由高素质人员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更应该靠合理规范的制度。如果一个国家旳科技精英多驱利于科技创新与发展经济而非驱利于领导者,国之幸甚。一个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精英多驱利于领导者而非教学科研,校之衰也。
参考文献:
[1]赵维普. 《关于高职院校工作制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16,(01):44-45.
作者简介:赵维普(1965-)、男(满族)、河北沧县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咨询与公路桥梁专业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