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复制分录导向还是创造分录导向

【作者】 林 斌 蔡世杰

【机构】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本文总结出两种典型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复制分录导向”与“创造分录导向”,提倡以“创造分录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会计课程的教学,以实现将会计人才培养成具有经济分析能力、会计信息解读能力的管理决策型高级专门人才,并从教师研讨、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途径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会计分录,教学模式,创造分录导向
  一、编制会计分录在教学中的地位
  会计分录是填制记账凭证的核心内容,也是填制记账凭证工作在教学中的简化形式。由于填制原始凭证只需要一般的文书能力即可完成,专业性不强。因此,会计信息形成的专业起点,应该是填制记账凭证,也就是《基础会计学》课程中所说的编制会计分录。作为会计信息形成的起点,若会计分录出现差错,将最终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将对基于会计信息的相关管理与决策产生误导。因此,能否快速准确地编制出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往往是衡量一名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考核内容。在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专业基础课的位置,若《基础会计学》未能学好,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诸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就像不懂加减法的同学难以完成乘除法的学习一样。《基础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两大部分,即记账原理与记账技术。记账技术主要是操作性的规范要求,属于识记性内容,所以不会构成学习上的难点。而记账原理部分,正是教与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其核心就是教会学生编制会计分录。
  二、两种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在长期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编制会计分录,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大量例题的讲解和课后练习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识记下不同经济业务的各种会计分录,即“复制分录导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并不需要掌握记账原理、不用区分会计要素类别、不需要清楚账户的结构,只要看到经济业务,依据过去练习所形成的记忆,就能条件反射地复制出相应的会计分录,而不强求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用“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简单思维导图来形象地描述,即毫无逻辑推理过程。
  另一种模式是“创造分录导向”模式,它强调会计分录的形成不是靠模仿已有的答案或例题,而是有其内在的推理与思维过程,是有章可循的,无论经济业务如何千变万化,会计分录的形成原理始终如一。该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先根据经济业务资料确定涉及到哪些会计要素、并细化到具体的会计科目,分析其金额增减变动的方向,结合不同会计要素的账户结构,最终确定会计分录。比如企业(会计主体)从银行借入短期资金,一方面银行将存款划到企业的存款账户,说明企业的银行存款增加,而银行存款属于企业的资产,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增加时记借方”,即应“借:银行存款”;同时,从银行借入资金100万元,说明企业欠下了债务,即负债增加,负债类账户的结构是“贷方记增加”,即“贷:短期借款”。这样,“借:银行存款100万,贷:短期借款100万”的会计分录就形成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用“经济业务——会计要素类别——具体会计科目——增减变动方向——要素账户结构——会计分录”的直线型思维导图来描述,体现出了思路清晰、步步为营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两种导向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复制分录导向”模式下,学习者虽然能够编制出正确的会计分录,但并没有真正掌握会计记账原理,对经济活动的分析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在教学实践中,受这种导向模式的教学影响,大量学生即使能编制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却不知道经济业务到底引起了哪些会计要素发生何种增减变动。因此,这种模式下,随着课程学习内容的深入,经济业务涉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复杂,需要识记的会计分录也越来越杂乱,进而导致学习效率递减,难以应付新内容;学习者的专业逻辑判断和分析能力欠缺,不能准确理解经济业务与会计分录之间的逻辑关系,无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解读、不能对不同会计处理的经济后果进行合理预估,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将无法实现,更多的是将初学者培养出了鹦鹉学舌式的、缺乏活学活用能力的记账员。
  在“创造分录导向”模式下,学习者面对任何类型的经济业务,都有一套稳定的逻辑分析思路来确定会计分录,实现了以不变应万变,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认识和分析经济业务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升了对经济业务及其会计处理后果的判断水平,掌握了经济业务与会计信息之间的来龙去脉,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甚至可以实现自主学习,有助于管理决策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两种导向教学模式的现状
  通过“问卷星”网站平台,笔者发起了一份有关《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人群,从来源上是以江西省省内高校为主,江西省以外的若干高校学生也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在校本科生占总人数的82.57%,共计327名会计学专业的在校生及已毕业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统计结果:
  1)有154名同学(占比44.34%)认为,他们的《基础会计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是以“复制分录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剩余的其他同学则认为,他们的《基础会计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是以“创造分录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
  2)有58名同学(占比17.74%)主观上倾向于接受“复制分录导向”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其余的同学在主观上更倾向于接受“创造分录导向”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3)有293名同学(占比89.60%)认为,身边的大部分同学是在用“复制分录模式”编制会计分录,其余的同学则认为身边的大部分同学在用“创造分录模式”编制会计分录。
  五、《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统计结果看,作为会计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学》的任课教师中以“复制分录导向”开展教学的比例不在少数,这极不利于真正掌握会计专业原理与专业思维人才的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首要原因,显然是会计专业师资力量的欠缺。自上世纪末以来,由于会计学专业招生持续火热,加上办学成本相对低廉,几乎所有高校都先后开办了会计学专业,但办学层次相对落后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无法满足招生及教学规模的发展,在师资引进时存在饥不择食的情况。
  其次,一些高校认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学》是相对简单的课程,更是本专业教师人人都能胜任的课程。因此,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往往由教学经验相对不足、专业能力相对有限的年轻教师承担《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再次,现有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绝大多数教材在章节内容安排上,没有注重对经济业务分析能力培养的教学需求。虽然教材中会根据经济业务来编制会计分录,但在内容上文本上并没有详细描述由经济业务到会计分录形成的分析与推理过程,不但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记账原理,反而助长了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直接背诵会计分录的习惯;
  最后,在练习与考核过程中,没有将会计分录的形成过程分解成多个环节进行讲解与考核,导致学生认为只要会计分录对了就行,哪怕是囫囵吞枣地背出各种会计分录,也能在期末考试中避免不及格甚至能拿到高分。
  另外,从学习者角度看,虽然他们在主观上更倾向于选择“创造分录导向”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学习中更多是是在“复制分录”,主观需求与客观实践的反差明显。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相应的任课教师或许就是在以“复制分录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而学生中也有大量同学只记忆“什么样的业务有什么样的分录”,即使是学习勤奋的某学“学霸”在做学习笔记时,也只记录业务与分录,很少记录有关会计分录形成的推理过程;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学习态度问题。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不少同学在专业学习上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勤奋,平时不认真听课,在专业学习上不愿做过多的思考,更多地把希望都寄托在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上,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也就只有相地“省事”的背诵记忆这一条“捷径”了。
  六、促进“创造分录导向”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的思考
  首先,应通过教学研讨等交流形式,促进本专业任课教师树立起积极、科学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宣传推广“创造分录导向”的教学模式。记账只是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基础要求,只有在记账的基础上展开对经济活动的分析、掌握经济活动的本质及其财务影响,才能实现会计工作在管理活动中的决策支持作用。因此,会计学专业人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经济活动分析能力、会计信息解读能力的核算与管理决策型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将经济活动分析、记账原理应用作为《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与考核重点。一方面,可以通过教材建设与改革优化,增设“对经济业务展开分析、认识不同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的相关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经济活动分析能力,实现对经济活动本质的认知。同时,在编制会计分录的相关例题讲解内容方面,应体现出“经济业务——会计要素类别——具体会计科目——增减变动方向——要素账户结构——会计分录形成”的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习者以专业原理来创造分录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强调和巩固“创造分录导向”教学模式,在练习与考核环节也应体现上述推理过程的考核,而不是简单的以“经济业务——会计分录”来判断对错。
  再次,《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原理的入门课程,对形成专业思维、逻辑推理起着方向性的引导,决定着学习者未来的专业发展空间,更需要专业思想成熟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等名言警句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而后续的专业课程虽然与《基础会计学》课程相比具有难度上的递进关系,但此时学习者已经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对师资的依赖程度反而会相对降低。
  最后,应端正学生对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让学生真正了解会计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具体可以通过专业介绍会、日常的课堂引导,以及聘请社会上的会计从业精英给在校生做专题报告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认清专业学习的努力方向。
  作者简介:林斌,男,1971年11月出生,江西德兴市人,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任教,会计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蔡世杰,女,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