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作者】 赵共军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江盘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
  在上一年级语文课时,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査,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通过一年的训练, 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恩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人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乐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這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乐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這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 ''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结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率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 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 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朵朵的白云,草地上自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 “既……又--,既一一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已的观点, 抒发自已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四、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人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 火烧云上来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下转第40页)(上接第33页)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 使学生人境入情, 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涌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五、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维”。“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大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 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最。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 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 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