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
【作者】 王彦玲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涝坡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就是运用新课改、新课标的新理念进行设计,转变传统语文机械重复作业,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单一的抄写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作业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作业 新课改理念 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作业就是语文实践的直接平台,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因受“应试”影响,很多教师从“备考”出发,作业布置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新颖性、趣味性,影响了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甚至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创新设计,特别是在大力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更要在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实现传统语文作业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作业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抄背作业。
一、强调兴趣培养,变机械重复为快乐作业?
传统作业布置,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除了对“应试”有点作用外,就是在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训练成作业机器的方面“有成效”。在大力实践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能再走这种老路,要丰富作业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做作业主人,能在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作业快乐。俄国最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也必须把激趣放在首位,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作业过程的快乐和作业成功带来的愉悦。为此,我们要尽量减少单一的机械性的抄、背作业,变枯燥化、重复化作业模式为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要得到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锻炼,在更多平台上发展语文素养。新作业设计,就是注重学生爱好、兴趣设计,注重动手动脑并重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作业方式中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中完成作业,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促进能力发展,还能有效达到作业目标,实现作业意义。
二、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
在作业调研中发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希望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尽量少写作文和日记。”可见,学生对教师作业布置不持积极态度,作业变成了学习负担,这样就达不到作业设计的初衷和收到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局面,除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外,还有就是“一刀切”的作业要求,硬性规定各个学力层次学生做统一命题,这就造成少数优生完成作业而大量学生“伤脑筋”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让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自由选择作业内容和方式。
(一)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不能成为作业完成的被动者,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业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把“自主实践”放在首位,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把作业设计成为“套餐型”的,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完成。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在创新作业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在作业形式上“创出”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且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相结合,游戏、参观以及访问等形式相结合,丰富作业方式,让作业趣味丛生,具有吸引力。
(二)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坚持“自主实践”放在首位的作业理念,学生不仅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还可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才能真正体现作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针对性。在完成方法上,过去一贯强调独立思考,要求独立完成。而作为奠基的语文教育,其作业也应发挥奠基作用,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方式,提倡合作完成,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与爸爸妈妈合作,甚至邻居同伴合作。如和爸爸一同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完成方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方式。
三、注重学科整合,变封闭作业为开放实践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外作业,需要运用新理念创新设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意、主动地在更多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让教师始终牵着学语文。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平台。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广大实践中挖掘潜能,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作业 新课改理念 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作业就是语文实践的直接平台,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因受“应试”影响,很多教师从“备考”出发,作业布置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新颖性、趣味性,影响了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甚至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创新设计,特别是在大力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更要在课外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实现传统语文作业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作业主人,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抄背作业。
一、强调兴趣培养,变机械重复为快乐作业?
传统作业布置,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除了对“应试”有点作用外,就是在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训练成作业机器的方面“有成效”。在大力实践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能再走这种老路,要丰富作业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做作业主人,能在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作业快乐。俄国最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作业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也必须把激趣放在首位,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作业过程的快乐和作业成功带来的愉悦。为此,我们要尽量减少单一的机械性的抄、背作业,变枯燥化、重复化作业模式为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要得到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锻炼,在更多平台上发展语文素养。新作业设计,就是注重学生爱好、兴趣设计,注重动手动脑并重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作业方式中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中完成作业,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促进能力发展,还能有效达到作业目标,实现作业意义。
二、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
在作业调研中发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希望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尽量少写作文和日记。”可见,学生对教师作业布置不持积极态度,作业变成了学习负担,这样就达不到作业设计的初衷和收到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局面,除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外,还有就是“一刀切”的作业要求,硬性规定各个学力层次学生做统一命题,这就造成少数优生完成作业而大量学生“伤脑筋”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重视个体差异,变硬性统一为自主选择,让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自由选择作业内容和方式。
(一)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更是作业实践的主体,不能成为作业完成的被动者,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业的主动性。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把“自主实践”放在首位,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把作业设计成为“套餐型”的,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完成。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在创新作业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在作业形式上“创出”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并且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相结合,游戏、参观以及访问等形式相结合,丰富作业方式,让作业趣味丛生,具有吸引力。
(二)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坚持“自主实践”放在首位的作业理念,学生不仅可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还可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才能真正体现作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针对性。在完成方法上,过去一贯强调独立思考,要求独立完成。而作为奠基的语文教育,其作业也应发挥奠基作用,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方式,提倡合作完成,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与爸爸妈妈合作,甚至邻居同伴合作。如和爸爸一同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完成方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方式。
三、注重学科整合,变封闭作业为开放实践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外作业,需要运用新理念创新设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意、主动地在更多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让教师始终牵着学语文。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好平台。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广大实践中挖掘潜能,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