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探析

【作者】 吴映梅

【机构】 (昭通学院 云南 昭通)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对母语外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习得者的年龄、语言学习能力、动机和态度等许多因素所影响。因此,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的研究及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将有助于激发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因素;态度;动机;关键期假设
  一、引言
  第二语言(the Second Language)是指人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人们对母语外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是个新领域,其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被许多因素所影响,其中包括了习得者的年龄、语言学习能力、动机和态度等。多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领域对二语习得进行了研究。 根据目前的研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智力水平、学习语言的能力、性格和学习策略等。外部因素指那些不以学习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如年龄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在整个习得过程中,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了不少的变量,这些因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学习成果的差异。因此,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的研究及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将有助于激发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二、内部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近年来,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学者们的探讨热点之一, 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认知风格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 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扩大, 当然也体现在二语习得中。在二语习得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有很多, 包括认知风格、智商、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等。其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对态度和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已作了无数的实验和分析。然而在给态度和动机这两个概念下定义时人们花费的精力并不少,因为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并不能作直接观察,而必须通过他们的行为来进行观察,从而确定他们的目的和需要,最后找出行为的态度和动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行为总是由某种特定的兴趣和需要引起的。因此,可以看出态度和动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 态度
  态度是指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说话者各自对他人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所持有的态度。而外语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的认识、情绪、行为在外语学习上的倾向。Gardner和Lambert等人做了一系列关于对目标语及目标语者的态度、与目标语相关事物的态度及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般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肯定的态度有助于二语习得,会提高习得效率;否定的态度加强了情感过滤,阻碍二语习得。研究表明,积极的态度通常可以帮助学生长时间地保持兴趣以达到学习目标。如果你发现某种语言和讲此语言的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或你在学术上或事业上纯粹出于语用需求,你都可以卓有成效地掌握一门语言。真正的交际需求对学习者来说比明确的态度更为重要。 
  (二) 动机
  有关动机的研究流派很多,分类也不同。Harter(1981)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他指出内部动机是指由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它取决于二外习得者个体的内在需要。内部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学生内在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者而言更有持久性。而外部动机来源于外界影响, 是指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而进行的学习活动, 目的是为了获取外部奖励,更容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如出租车司机、工程师、科学家等学习外语是为了职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民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学习外语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升学资格、毕业证书而学习外语,这些都是外部动机,而为了欣赏异域文化、文学原著学习外语是个人兴趣,属于内部动机。
  动机是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它制约着其他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者语言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和调节作用。不论动机如何分类,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促使人们有意识地作出行动的决定,并维持相当的努力,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外语学习中,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外语学习效果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把外语学习作为—种心理负担,学习效果不佳。由于个体动机不同,学习语言的动力和态度便不同,学习的持久性和自觉性也自然不同,导致了二语习得的效果产生差异。探索激发学生二语习得动机的途径与方法,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提高二语教学效率,是我们进行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目的。
  (三)个性
  学习者的个性也会影响学习者语言学习。一般认为,外向型性格是一种积极的个性特征。在同等条件下,好交际的性格比较容易获得成功。而腼腆和内向都会阻碍外语口语能力的进步,并且可以使人们不敢冒险或不敢争取机会训练和学习。害怕犯错误、担心被误解使人们难以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和创造的方法来从事语言学习。只有持有开放的心态、接受的态度、敢于运用、乐于在外语语境中学习的人将更有可能从自身的语言体验中学到真本领。缺乏自信是阻碍成年人外语学习最为主要的因素,如能树立自信,消除成年人学好外语的心理障碍,成年人也会有良好的表现? 
  三、外部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在诸多外部因素中,学习者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年龄。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外对外语学习起始年龄与学习成效的关系作了大量的实验,人们从各个角度研究和分析年龄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试图找到最佳起始年龄?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年龄会影响到二语习得的原因众说纷纭,众多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或社会学家都无法对此定论。Lenneberg(1967)提出的“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认为,人们在出生后的10-12年,即青春期之前,很容易极自然的学习语言, 在人类生命中的这一段时期里,语言的习得是自然发生并无需通过努力的,过了这段时期以后, 学习语言的困难性就增大了,语言的学习再也无法达到之前所述的效果。关键期假设还证明了年纪越小的外语学习者越容易达到接近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这一观点。这一假设建立在神经生理研究的基础上。青春期之前的大脑是“有弹性的”,大脑中的语言功能还没有经过侧化移到左半球,整个大脑都能参与语言学习。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期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如因意外事故受到损害,还会从左脑转移到右脑,恢复语言功能。到了青春期,人的大脑语言的侧向已经完成,固定在大脑的左侧,语言功能一旦丧失很难恢复。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普遍认为人类语言的后期发展和完成大约是在2—12岁之间,即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对于儿童和成年人学习外语差异性的讨论,总是集中在是否存在关键期的争论中?
因为这在学习第二外语的时候,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目标语与母语差距太大或学习者在年龄上已超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或者他们缺乏学习目标语的环境,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全面地掌握目标语。 一些语言学家又提出了第二语言获得关键期的理论,认为第二语言获得的最佳期是在6—12岁之间。进一步研究显示,语言关键期的理论提出了两个制约:人们的年纪越大第二语言学习就越困难;要想获得母语那样的语言水平, 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语音方面。研究者们还普遍认为,各种语言能力都有自己的关键期,有的语言能力的关键期较短,超过了11、12岁则难以完全习得,但有的关键期可能很长,甚至持续终生.
  在对“关键期假设”的探讨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对学习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在语言范畴内,儿童天生的。可通过遗传因素获得的只是对语义感受与辨识的能力,即语觉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由于与语法分析相关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所以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不需要通过学习的“自然成熟”过程,也不是随着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生理机能的发育成熟就能自然地获得所有语言能力的过程,相反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和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四、结语
  二语习得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年龄、性格、动机等个体差异只是其中一部分。只有根据二语习得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创造和谐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二语习得最终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Rod Ellis. 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Dornyei, Z.(1994).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Modern Language Journal,78.
  [3]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 王立菲. 现代外语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吴映梅(1967-  ),女,汉族,云南昭通人,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