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ERG理论视阈下提升高校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探析
【作者】 郭 艳 荣 浪 吴永平1
【机构】 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 徐州医学院院长1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联系、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课题。由于辅导员对职业生涯认识度的偏离,部分辅导员出现职业认同感弱化等问题,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本文基于ERG理论,探讨提高工作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转变观念、拓展发展路径等措施,满足辅导员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职业认同感 ERG理论 高校辅导员 对策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1]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其中,第七条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十多年前,中央已把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偏低,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弱化,这促弱化从根本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影响了大学生的“成人”教育。那么,如何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岗位,传承辅导员文化。ERG理论告诉我们需要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为此,我们要积极寻找辅导员的真正需要,分清他们需要的层次,引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能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有效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含义与影响
对于职业认同的理解,由于研究者所占的角度不同,他们之间强调的重点差异性较大。但是,研究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职业认同感是过程和状态的统一,过程是指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角色的过程;状态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3]。可见,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一方面是指辅导员对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功能及意义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反馈作用于辅导员个体,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认同程度。从外部环境来讲,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那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感情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会产生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影响是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
2. ERG理论的内涵与简单扼要的阐述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简称“ERG”理论)。生存方面的需要指的是与生理和物质相关的一切需要,这些需要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金钱消费才能得以满足;相互关系的需要是指在与其他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相互关联的多种与外界相互联系方面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指个人的成长成才、谋求发展、潜力的挖掘与开发,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ERG”理论还提出“受挫-回归”的思想,即当某一较高层次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或者企图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就会向较低层次的需要回归,使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有所增加。ERG理论的这种倒退现象的揭示,对研究工作行为很有启示[4]。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措施应该按照辅导员的需要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3.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3.1辅导员的待遇能满足生存的需要吗?
生存的需要是人们生理和物质需要的总和,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是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因素。对于辅导员来说,要满足生存需要最主要的是待遇问题,辅导员的待遇究竟如何?我们调查发现,目前辅导员的职业待遇并不高。一方面,辅导员的工资薪酬要偏低于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及高校教师;另一方面,工资外收入辅导员会更少,主要是辅导员肩负着繁重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使得他们有很少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在高校的激励政策中,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划分不清晰,导致辅导员的定位不明,激励难以兑现。我们调查发现,目前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待遇难以满足其生存需要。根据ERG理论中的“受挫-回归”模式,辅导员选择跳槽或者转岗就很正常了。这与我们调查的结果是吻合的。
3.2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能满足关系的需要吗?
根据ERG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辅导员要使关系需要得到满足,就应该建立广泛的联系、获得他人的尊重、找到归属感。那么,辅导员自身的自信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能满足关系的需要吗?首先,我们从调查辅导员的问卷中发现,辅导员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地位低,他们的自信心明显不足,他们最需要的是工作上的尊重;其次,我们从调查辅导员密切相关的授课教师和部分学校管理者的问卷中发现,他们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关心,部分人员还认为大学生的教育主要是成才教育,并不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导致学校对辅导员工作认同不足。辅导员关系需要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自信,这样就疏远了辅导员与授课老师、学校的关系,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
3.3辅导员的工作前景能满足成长的需要吗?
成长的需要即提高和发展人自身的需要,包括开发自我表现潜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最高等级的需要,也是一种激发创造潜能的需要[5]。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自己在岗位上创造性的发挥自己潜能,对自己的晋升和发展前途充满希望,他们也可以从前任的辅导员身上发现希望。
但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前景并不乐观,首先,辅导员的教育成果的实现难以立竿见影,没有量化的指标。辅导员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成绩的显现是长远之计,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没有量化指标,再加上辅导员对工作的不满意转行较多,一个学生的成长是由多个辅导员心血的积累,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更难显现。其次,辅导员成长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成人教育,他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而这方面又是大学所忽略的。这样,辅导员对工作前景产生渺茫感,他们一方面开辟新的天地实现自己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失去工作进取心。
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以上分析是一致的(见表1)。表1表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有显著性相关(P<0.01)
表1辅导员职业认同与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的回归分析(N=455)
4.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探析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联系、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学生的“成人”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所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是当前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从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及结合“ERG”理论分析,我们应该采取行动,真正实现辅导员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我们研究的策略主要有以下:
4.1 提高工作待遇,满足生存的需要
提高工作待遇,满足生存的需要,这是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首要保障。从我们的调研材料中发现,工资待遇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正相关。根据ERG理论我们不难推出,工资薪酬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满足辅导员的物质生活。因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工资分配的结构和形式,缩小辅导员与机关管理人员、专职授课教师的差距,可适当以工作时间考评辅导员,增加加班劳务补贴,以学生的表现客观评测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同时,健全培训、激励机制,给予辅导员参加业务学习、短期培训、座谈研讨、学术研究、出国研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机会,形成辅导员队伍科学的“养用结合”长效机制。给予辅导员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的机会,如选拔辅导员攻读在职博士等。
4.2 改善工作环境,满足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就辅导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如中共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以及《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都有明确的内容要求改善辅导员工作环境,积极打造一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真正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这些政策如何落实关键在于高校,高校是推动辅导员工作环境改善的落脚点,是辅导员看到希望的引航灯。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2006年4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上指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关键在于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只要书记和校长们真正重视,辅导员的编制、待遇、发展等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得到解决[6]。书记和校长是大学的管理者,他是确定大学政策方向的领头羊。可见,只要领导干部思想上重视辅导员、行动上认可辅导员、制度上支持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就一定会改善,否则,辅导员只能因为“满足关系”不能实现而另起炉灶。
那么,如何改善工作环境,满足辅导员的关系需要?首先,高校应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避免因职责分工不清或分工错位,导致工作起来扯皮或工作效率低下;其次,结合大学生工作的实际,对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发展方向进行细分,如由以班级为单位配备辅导员的模式,逐步采用几个班级联合配备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生活社区辅导员以及围绕学生的思想品德、党团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与指导、社团活动、生活社区管理等各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通过细化,辅导员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有的放矢;工作压力减轻,辅导员工作轻松愉悦,并且可以抽出自由支配的时间从事能力提升工作,如申报课题的科学研究活动等。为满足辅导员工作中关系的需要,真正改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的外部条件。让辅导员与学校管理者、专职授课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从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成人”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4.3 转变观念,拓展发展路径,满足成长的需要
辅导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职业认同感。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从思想上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识到对大学生“成人”培养他们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认识到这一工作是专职授课教师无法取代的。其次,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工作岗位需求,拓宽辅导员的培养路径,如从培养学工管理干部型、教学科研型、教育专家型等方向进行分类,让辅导员找到认同感。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应该努力把工作实际与自身能力、兴趣爱好有机的结合,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真正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潜能。同时,辅导员选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了职业晋升目标和路径,他们对成长需要充满信心,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5 (http://info.jyb.cn/jyzck/200604/t20060403_14216.html).
[2]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http://www.jyb.cn/high/tbch/2009/16hwj/).
[3] 张炳武.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6):44-47.
[4] 顾琴轩 郭培芳. 组织行为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162.
[5] 张淑梅.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
[6] 蒋兴礼.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达标院校解困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8):32-35.
作者简介:郭艳(1975-),女,河南洛阳人,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SJD443
关键词:职业认同感 ERG理论 高校辅导员 对策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1]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其中,第七条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十多年前,中央已把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偏低,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弱化,这促弱化从根本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影响了大学生的“成人”教育。那么,如何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岗位,传承辅导员文化。ERG理论告诉我们需要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为此,我们要积极寻找辅导员的真正需要,分清他们需要的层次,引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切实能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有效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含义与影响
对于职业认同的理解,由于研究者所占的角度不同,他们之间强调的重点差异性较大。但是,研究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职业认同感是过程和状态的统一,过程是指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角色的过程;状态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3]。可见,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一方面是指辅导员对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功能及意义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反馈作用于辅导员个体,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认同程度。从外部环境来讲,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那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感情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会产生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影响是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
2. ERG理论的内涵与简单扼要的阐述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简称“ERG”理论)。生存方面的需要指的是与生理和物质相关的一切需要,这些需要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金钱消费才能得以满足;相互关系的需要是指在与其他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相互关联的多种与外界相互联系方面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是指个人的成长成才、谋求发展、潜力的挖掘与开发,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ERG”理论还提出“受挫-回归”的思想,即当某一较高层次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或者企图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就会向较低层次的需要回归,使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有所增加。ERG理论的这种倒退现象的揭示,对研究工作行为很有启示[4]。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措施应该按照辅导员的需要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3.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3.1辅导员的待遇能满足生存的需要吗?
生存的需要是人们生理和物质需要的总和,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是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因素。对于辅导员来说,要满足生存需要最主要的是待遇问题,辅导员的待遇究竟如何?我们调查发现,目前辅导员的职业待遇并不高。一方面,辅导员的工资薪酬要偏低于高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及高校教师;另一方面,工资外收入辅导员会更少,主要是辅导员肩负着繁重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使得他们有很少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在高校的激励政策中,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划分不清晰,导致辅导员的定位不明,激励难以兑现。我们调查发现,目前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待遇难以满足其生存需要。根据ERG理论中的“受挫-回归”模式,辅导员选择跳槽或者转岗就很正常了。这与我们调查的结果是吻合的。
3.2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能满足关系的需要吗?
根据ERG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辅导员要使关系需要得到满足,就应该建立广泛的联系、获得他人的尊重、找到归属感。那么,辅导员自身的自信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能满足关系的需要吗?首先,我们从调查辅导员的问卷中发现,辅导员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地位低,他们的自信心明显不足,他们最需要的是工作上的尊重;其次,我们从调查辅导员密切相关的授课教师和部分学校管理者的问卷中发现,他们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关心,部分人员还认为大学生的教育主要是成才教育,并不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导致学校对辅导员工作认同不足。辅导员关系需要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自信,这样就疏远了辅导员与授课老师、学校的关系,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
3.3辅导员的工作前景能满足成长的需要吗?
成长的需要即提高和发展人自身的需要,包括开发自我表现潜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最高等级的需要,也是一种激发创造潜能的需要[5]。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自己在岗位上创造性的发挥自己潜能,对自己的晋升和发展前途充满希望,他们也可以从前任的辅导员身上发现希望。
但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前景并不乐观,首先,辅导员的教育成果的实现难以立竿见影,没有量化的指标。辅导员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成绩的显现是长远之计,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没有量化指标,再加上辅导员对工作的不满意转行较多,一个学生的成长是由多个辅导员心血的积累,辅导员的工作成绩更难显现。其次,辅导员成长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成人教育,他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而这方面又是大学所忽略的。这样,辅导员对工作前景产生渺茫感,他们一方面开辟新的天地实现自己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失去工作进取心。
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以上分析是一致的(见表1)。表1表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有显著性相关(P<0.01)
表1辅导员职业认同与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的回归分析(N=455)
4.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探析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联系、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他们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学生的“成人”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所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是当前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从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及结合“ERG”理论分析,我们应该采取行动,真正实现辅导员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我们研究的策略主要有以下:
4.1 提高工作待遇,满足生存的需要
提高工作待遇,满足生存的需要,这是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首要保障。从我们的调研材料中发现,工资待遇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正相关。根据ERG理论我们不难推出,工资薪酬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满足辅导员的物质生活。因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工资分配的结构和形式,缩小辅导员与机关管理人员、专职授课教师的差距,可适当以工作时间考评辅导员,增加加班劳务补贴,以学生的表现客观评测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同时,健全培训、激励机制,给予辅导员参加业务学习、短期培训、座谈研讨、学术研究、出国研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机会,形成辅导员队伍科学的“养用结合”长效机制。给予辅导员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的机会,如选拔辅导员攻读在职博士等。
4.2 改善工作环境,满足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就辅导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如中共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以及《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都有明确的内容要求改善辅导员工作环境,积极打造一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真正拓宽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这些政策如何落实关键在于高校,高校是推动辅导员工作环境改善的落脚点,是辅导员看到希望的引航灯。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2006年4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上指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关键在于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只要书记和校长们真正重视,辅导员的编制、待遇、发展等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得到解决[6]。书记和校长是大学的管理者,他是确定大学政策方向的领头羊。可见,只要领导干部思想上重视辅导员、行动上认可辅导员、制度上支持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就一定会改善,否则,辅导员只能因为“满足关系”不能实现而另起炉灶。
那么,如何改善工作环境,满足辅导员的关系需要?首先,高校应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避免因职责分工不清或分工错位,导致工作起来扯皮或工作效率低下;其次,结合大学生工作的实际,对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和发展方向进行细分,如由以班级为单位配备辅导员的模式,逐步采用几个班级联合配备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生活社区辅导员以及围绕学生的思想品德、党团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与指导、社团活动、生活社区管理等各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通过细化,辅导员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有的放矢;工作压力减轻,辅导员工作轻松愉悦,并且可以抽出自由支配的时间从事能力提升工作,如申报课题的科学研究活动等。为满足辅导员工作中关系的需要,真正改善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的外部条件。让辅导员与学校管理者、专职授课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从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成人”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4.3 转变观念,拓展发展路径,满足成长的需要
辅导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职业认同感。这就要求辅导员首先从思想上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识到对大学生“成人”培养他们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认识到这一工作是专职授课教师无法取代的。其次,高校应该根据辅导员工作岗位需求,拓宽辅导员的培养路径,如从培养学工管理干部型、教学科研型、教育专家型等方向进行分类,让辅导员找到认同感。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应该努力把工作实际与自身能力、兴趣爱好有机的结合,选择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真正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潜能。同时,辅导员选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了职业晋升目标和路径,他们对成长需要充满信心,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5 (http://info.jyb.cn/jyzck/200604/t20060403_14216.html).
[2]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http://www.jyb.cn/high/tbch/2009/16hwj/).
[3] 张炳武.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6):44-47.
[4] 顾琴轩 郭培芳. 组织行为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162.
[5] 张淑梅.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
[6] 蒋兴礼.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达标院校解困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8):32-35.
作者简介:郭艳(1975-),女,河南洛阳人,徐州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SJD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