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究性教学: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湛江市海水稻专项研究的思考
【作者】 刁衍斌
【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性教学不仅提高了老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当前高校探究性教学表现为:教学环境缺失、教师引领作用缺失、学生群体探究倾向缺失。探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全面落实,离不开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和推广,离不开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更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要求。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高校;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Abstract: Inquiry-based teaching not only improves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level, and also improves the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a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current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performs as follow: the lack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teachers' leading role and the students’ inquiry tendency. Full implementation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do without the atten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group,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idea and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also can not leave the students' self-positioning and self requirements.
Keywords:Inquiry-based teach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talents cultivation
1986年,为了掌握湛江红树林资源,罗文烈教授带领学生陈日胜等开展普查工作。在燕巢村海边,陈日胜察觉到一株长得很像芦苇却长有稻穗的植物。罗文烈教授旁推侧引地说,这也许是一个新的物种,你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保留下来。罗教授的一番话,让陈日胜对这植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他对海水稻种子进行培植和研究信念。为此,他奋斗整整29年,终于完成了水稻能够在盐碱地生长的作业。陈日胜自述,罗教授交给他的“作业”,他做了29年,终于成功研制成“海稻86”,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可以说,陈日胜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教授的指导和指引,这就是教育学中统称为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与当前所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问题或项目,同时,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从而较好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1]。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支持下,学生自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产生问题意识,同时还需要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次“再发现”,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一种“研究”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圣地,探究性教学的意义恰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陈日胜正是在罗教授的鼓励和引导下,开启海水稻种植的自主探究历程。
一、探究性教学: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
生命的厚礼,从来只给予敢于尝试的人们。如果不是在湛江燕巢村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的野生稻,如果没有罗教授的鼓励和引导,或许就没有如今的“海稻之父”陈日胜。陈日胜探究性研究水稻,选择性培育水稻,颠覆了世人对水稻的认识,改写了世界水稻的育种史。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平衡的教育方法,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方,探究性教学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等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探究性教学模式是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提倡的是学习与掌握我们目前所认知领域内的知识,并不要求学生去探索我们未曾认知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传授和灌输知识的载体,这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生是认知事物的主体,并是承载知识的容器,更不只是传承知识的传送带。毋庸置疑,学生“好学”与“学好”相比,“好学”更值得推崇;学生“会学”与“学会”对比,“会学”更值得赞扬。探究性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全方位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使他们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迎接各种刺激与挑战,独立自主地参加各项学习内容,从而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展示。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对于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我们应该秉着“择其可信者而从之, 不可信者而考之”的科学态度进行取舍学习。然而,传统教学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习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学生只知道问题的标准答案,只知道怎样做题,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不问“为什么”和“怎样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必然会胎死腹中。对比探究性教学,在学习的对象或内容确定后,教师会提出一些与当前学习对象或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便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使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去处理相关的疑惑。实践出真知,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求证之后,才会变得更有价值,才真正的属于学生自己。探究性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会唯书本是从,而是坚持批判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对待知识。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传道者,学生是接收者。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知识,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掌控权和绝对“领导权”;而学生之于教师,则存在依赖性维系。一个没有思想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该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不能再走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存储知识的数据库的传统教育路线,而应走教他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获取知识的教育路线。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从不会一成不变地只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当前知识点进行强化、转移与升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较透切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高校探究性教学的现状
传授式教学是我国当前高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在任何一所高校都能找到它的踪迹。高校过度重视传授式教学,必然会影响其他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发展。在高校探究性教学中,高校教学环境缺失、教师引领作用缺失、学生群体探究倾向缺失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环境的缺失。探究性教学离不开好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先进的教学体系,更离不开一系列的软件硬件设施。高校若是缺少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探究性教学无疑是那水中月镜中花。然而,在当今高校的教学中,学校很少甚至没有对教师队伍进行探究性教学方面的培训,以督促他们改进教学方式。也没有适时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或者改进当前的教学体系,使之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更是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实验仪器、教学设备以及有关的教材和相应的经费等。探究性教学推广的前提必是对教师队伍的展开培训。老师只有对探究性教学的根本有了透切的理解,并将探究性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过程中来,才能更好地将它贯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要搞好探究性教学,学校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探究性教学的内涵及优势,并与时俱进,适时地改进教学体系。总而言之,落实推广探究性教学,高校务必具备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
教师引领作用的缺失。教师的作用不是用教案展现知识,而是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是导航,学生是方向盘,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踏上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旅途。然而,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传统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领。传统教育和探究性教学的主要不同之处有: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偏重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而忽视其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目标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考入了那所名校,只注重升学率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发现问题与探究能力被繁重的作业所取代。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不是引领学生怎样去思考,而是迫从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主要依据课本理论知识去教,从而导致学生“以书至上,唯书是从”。最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将知识结论一点点地填鸭式地填充给学生,从来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区思考问题、理解知识、探究知识的新天地。
学生群体探究倾向的缺失。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发源地,是启迪社会精英的圣堂。现代社会迫切需要探究性的学习型人才,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锻炼探究的能力,将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才。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灌输知识的方法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更甚至缺失探究的倾向。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懂得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更不会怀疑书本知识,不论知识真与假,都只会拼命地往脑子塞,生怕塞少了会吃亏。学生思维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探究精神明显不足,探究能力理所当然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群体探究倾向的缺失,就如行走中的路人失去了方向感。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会造成高校探究性学习型人才的低效培养。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途径与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价值方法之一,它会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利于实现科教兴国伟大目标。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学校、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对学生的成才及未来的发展影响重大,高校管理层、教师以及学生自身不应忽视。
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及推广。高校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把高校变成一个探究性的教学中心,离不开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广。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实施探究性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高校管理层除了要革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体系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本着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宗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合作,从而改变学生过度依靠课本,不懂变通的不良现象。第二,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融洽关系就是彼此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第三,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在探究性教学中,软硬件设施具有同等地位。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 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教学过程,都离不开物质媒介,如果缺乏这些物质媒介,就等于空谈理论。这让探究性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最终失去实质的意义。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观念决定你做事的方式。从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的观念上出发,讲授式教学模式确实是方便、快捷、高效。因此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得到老师们的普片认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确实能高效地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但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真正理解知识机会,从而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就这样让学生徘徊于高分低能的水平线上。教学并不是填鸭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竭尽所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只有教师革新以往的教学观念,变更原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革新以往的教学观念。师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然而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如何去获取知识,那就更难能可贵!其次,教师应秉着批判的思维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用矛盾的眼观去看待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意义上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是应摒弃的,我们就应大胆有力扔掉。我们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将不再是被动去学习,而是自觉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最后,灵活变通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方式,也是我国教学方法一重大原则,教师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凡物莫不相异,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思维习惯都会有所差别。若老师都按照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教育,必然得到教学很好的效果。老师应全面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再决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方能扬长避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要求。探究性教学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与真理的提出。从提出问题,到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数据以及得出结论,综合反映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学生应从以下几点来要求自己。第一,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知道自己所要学习的是什么,目标确立了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学习。对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要求有所认识,并能灵活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再者,能够根据大纲要求针对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并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第二,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结合自我的实践经验,从而找到书本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并应加以考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坚持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并能够综合、创造性地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持着研究的态度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掌握和了解知识点后,应秉持研究的态度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合作学习的目的。第四,吾日三省吾身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引下,要经常反思已学到的知识,从反思中总结升华知识点;更要结合实际,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不断调整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习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合理安排自己今后的学习。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是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以及抽象的归纳与理解能力。探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全面落实,离不开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掌握知识程度,争取统筹社会各界的资源搭建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教师应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性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探究性活动的经验,从而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到提高。学生在老师应不遗余力地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有效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论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落实探究性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教师攻坚克难地推广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郝志军.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5,11:66-70.
[2]蒋雨华.对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37-39.
[3] 田建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作者简介:刁衍斌(1988-),男,广东河源,助教,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高校;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Abstract: Inquiry-based teaching not only improves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level, and also improves the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a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current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performs as follow: the lack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teachers' leading role and the students’ inquiry tendency. Full implementation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not do without the atten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group,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idea and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also can not leave the students' self-positioning and self requirements.
Keywords:Inquiry-based teach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talents cultivation
1986年,为了掌握湛江红树林资源,罗文烈教授带领学生陈日胜等开展普查工作。在燕巢村海边,陈日胜察觉到一株长得很像芦苇却长有稻穗的植物。罗文烈教授旁推侧引地说,这也许是一个新的物种,你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保留下来。罗教授的一番话,让陈日胜对这植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他对海水稻种子进行培植和研究信念。为此,他奋斗整整29年,终于完成了水稻能够在盐碱地生长的作业。陈日胜自述,罗教授交给他的“作业”,他做了29年,终于成功研制成“海稻86”,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可以说,陈日胜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教授的指导和指引,这就是教育学中统称为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与当前所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问题或项目,同时,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从而较好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1]。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支持下,学生自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产生问题意识,同时还需要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次“再发现”,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一种“研究”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圣地,探究性教学的意义恰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陈日胜正是在罗教授的鼓励和引导下,开启海水稻种植的自主探究历程。
一、探究性教学: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
生命的厚礼,从来只给予敢于尝试的人们。如果不是在湛江燕巢村发现一株比人还高、看似芦苇的野生稻,如果没有罗教授的鼓励和引导,或许就没有如今的“海稻之父”陈日胜。陈日胜探究性研究水稻,选择性培育水稻,颠覆了世人对水稻的认识,改写了世界水稻的育种史。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平衡的教育方法,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方,探究性教学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等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探究性教学模式是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提倡的是学习与掌握我们目前所认知领域内的知识,并不要求学生去探索我们未曾认知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传授和灌输知识的载体,这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学生是认知事物的主体,并是承载知识的容器,更不只是传承知识的传送带。毋庸置疑,学生“好学”与“学好”相比,“好学”更值得推崇;学生“会学”与“学会”对比,“会学”更值得赞扬。探究性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全方位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使他们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迎接各种刺激与挑战,独立自主地参加各项学习内容,从而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展示。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对于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我们应该秉着“择其可信者而从之, 不可信者而考之”的科学态度进行取舍学习。然而,传统教学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习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学生只知道问题的标准答案,只知道怎样做题,却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学生只知道“是什么”,却不问“为什么”和“怎样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必然会胎死腹中。对比探究性教学,在学习的对象或内容确定后,教师会提出一些与当前学习对象或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便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使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去处理相关的疑惑。实践出真知,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求证之后,才会变得更有价值,才真正的属于学生自己。探究性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会唯书本是从,而是坚持批判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对待知识。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传道者,学生是接收者。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知识,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掌控权和绝对“领导权”;而学生之于教师,则存在依赖性维系。一个没有思想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该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不能再走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存储知识的数据库的传统教育路线,而应走教他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获取知识的教育路线。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从不会一成不变地只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当前知识点进行强化、转移与升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较透切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高校探究性教学的现状
传授式教学是我国当前高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在任何一所高校都能找到它的踪迹。高校过度重视传授式教学,必然会影响其他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发展。在高校探究性教学中,高校教学环境缺失、教师引领作用缺失、学生群体探究倾向缺失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环境的缺失。探究性教学离不开好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先进的教学体系,更离不开一系列的软件硬件设施。高校若是缺少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探究性教学无疑是那水中月镜中花。然而,在当今高校的教学中,学校很少甚至没有对教师队伍进行探究性教学方面的培训,以督促他们改进教学方式。也没有适时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或者改进当前的教学体系,使之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更是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实验仪器、教学设备以及有关的教材和相应的经费等。探究性教学推广的前提必是对教师队伍的展开培训。老师只有对探究性教学的根本有了透切的理解,并将探究性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过程中来,才能更好地将它贯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要搞好探究性教学,学校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探究性教学的内涵及优势,并与时俱进,适时地改进教学体系。总而言之,落实推广探究性教学,高校务必具备相应的软件硬件设施。
教师引领作用的缺失。教师的作用不是用教案展现知识,而是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是导航,学生是方向盘,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踏上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旅途。然而,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传统教学的影响根深蒂固,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领。传统教育和探究性教学的主要不同之处有: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教师偏重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而忽视其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目标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考入了那所名校,只注重升学率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发现问题与探究能力被繁重的作业所取代。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不是引领学生怎样去思考,而是迫从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主要依据课本理论知识去教,从而导致学生“以书至上,唯书是从”。最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将知识结论一点点地填鸭式地填充给学生,从来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区思考问题、理解知识、探究知识的新天地。
学生群体探究倾向的缺失。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发源地,是启迪社会精英的圣堂。现代社会迫切需要探究性的学习型人才,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锻炼探究的能力,将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才。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灌输知识的方法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更甚至缺失探究的倾向。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不懂得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更不会怀疑书本知识,不论知识真与假,都只会拼命地往脑子塞,生怕塞少了会吃亏。学生思维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探究精神明显不足,探究能力理所当然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群体探究倾向的缺失,就如行走中的路人失去了方向感。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会造成高校探究性学习型人才的低效培养。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途径与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价值方法之一,它会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利于实现科教兴国伟大目标。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学校、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对学生的成才及未来的发展影响重大,高校管理层、教师以及学生自身不应忽视。
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及推广。高校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把高校变成一个探究性的教学中心,离不开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广。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实施探究性教学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高校管理层除了要革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体系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本着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宗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合作,从而改变学生过度依靠课本,不懂变通的不良现象。第二,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融洽关系就是彼此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第三,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在探究性教学中,软硬件设施具有同等地位。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 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教学过程,都离不开物质媒介,如果缺乏这些物质媒介,就等于空谈理论。这让探究性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最终失去实质的意义。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观念决定你做事的方式。从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的观念上出发,讲授式教学模式确实是方便、快捷、高效。因此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得到老师们的普片认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确实能高效地接受知识和记忆知识,但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真正理解知识机会,从而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就这样让学生徘徊于高分低能的水平线上。教学并不是填鸭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竭尽所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真理的探索者和追求者。只有教师革新以往的教学观念,变更原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革新以往的教学观念。师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然而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如何去获取知识,那就更难能可贵!其次,教师应秉着批判的思维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用矛盾的眼观去看待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意义上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是应摒弃的,我们就应大胆有力扔掉。我们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将不再是被动去学习,而是自觉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最后,灵活变通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方式,也是我国教学方法一重大原则,教师应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凡物莫不相异,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思维习惯都会有所差别。若老师都按照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教育,必然得到教学很好的效果。老师应全面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再决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方能扬长避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要求。探究性教学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与真理的提出。从提出问题,到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数据以及得出结论,综合反映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学生应从以下几点来要求自己。第一,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知道自己所要学习的是什么,目标确立了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学习。对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要求有所认识,并能灵活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再者,能够根据大纲要求针对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并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第二,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结合自我的实践经验,从而找到书本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并应加以考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坚持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并能够综合、创造性地应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持着研究的态度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掌握和了解知识点后,应秉持研究的态度提出问题,研究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合作学习的目的。第四,吾日三省吾身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引下,要经常反思已学到的知识,从反思中总结升华知识点;更要结合实际,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不断调整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习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合理安排自己今后的学习。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是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以及抽象的归纳与理解能力。探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全面落实,离不开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掌握知识程度,争取统筹社会各界的资源搭建探究性学习的平台。教师应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性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探究性活动的经验,从而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到提高。学生在老师应不遗余力地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有效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论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落实探究性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教师攻坚克难地推广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郝志军.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5,11:66-70.
[2]蒋雨华.对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37-39.
[3] 田建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作者简介:刁衍斌(1988-),男,广东河源,助教,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