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对潜能开发与“全脑型”舞蹈教育的新模式
【作者】 杨素萍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艺术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论述了加强左侧肢体的舞蹈训练,均衡开发双侧肢体和人的舞蹈潜能的必要性,提出了“全脑型”舞蹈教育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全脑型”;舞蹈教育;左侧肢体;教育模式;潜能
舞蹈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当然也就包括了舞蹈素质、智力素质和创造力素质的全面开发。舞蹈素质是物质性的,但是人体的所有活动又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因而它也带有一定的非物质性。人体的这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潜能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联系呢?也就是我们平常一再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即提高舞蹈素质的舞蹈教育活动和舞蹈训练活动,对智力和创造力的提高究竟有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何处?力度有多大?相关程度有都高?在舞蹈界虽然人们对这一问题也有理论上的肯定回答,但是拿出更多的具体实验结果来加以佐证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在人们探索左脑优势、开发右脑、右脑教育说和全脑革命等问题时,也必然会触及到舞蹈教育在其中的表现特征。文献资料表明:对于右脑开发,舞蹈学者们多年来提出了不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是专家们公认其中最为普遍被认同和接受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舞蹈者加强左侧肢体的舞蹈动作技能训练,其直接意义正是所谓大脑的“不对称性理论”。本文正是想从这方面对潜能开发与“全脑型”舞蹈教育模式进行以下几点综合的研究和探索。
(一)非物质性的智力和创造力素质与物质性的舞蹈素质之间的关联性
(1)智力和创造力是人脑功能的集中反映
相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智力和创造力是属于人的一种非物质性素质。智力和创造力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共同的认识是智力和创造力是一束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主要是心、智方面的能力。学者们把人的智力分成几种基本能力:即计算机能力、空间能力、词语理解能力、词汇流畅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觉速度能力。而这些能力中的许多能力,尤其是综合思维能力、空间能力、理解能力、知觉速度能力,与右脑功能有关。说明智力的发展不仅与左脑潜能有关,而且也与右脑潜能有关。人的潜能开发与人在智力结构构成因素中脑潜能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长期未能很好开发的右脑潜能的开发,将对人的智力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2)人脑智力潜能与人的舞蹈动觉潜能的关联性
人脑的潜能尤其是人脑的智力潜能与人的舞蹈素质的动觉潜能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大脑皮质运动区的主要机能可能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受到一定控制的活动。小脑参与快速的暴发性运动,基底神经节参与快速运动,而大脑皮质区则参与快速和慢速的两种运动。基底神经节不仅可控制一次肌肉的紧张性,又能为一切无意运动提供必要的配合性运动。总之,无论对脑功能的定位理论有多大的分歧,但人脑在其机体生物控制过程的前向控制通路中,控制着人的动觉器官(肌肉、骨骼和关节),并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活动的观点应该说是共识的。同理,人脑潜能的开发必将有利于人们更有效的控制自身的舞蹈技术、技能和开发人的舞蹈潜能,从而提高人的舞蹈能力和舞蹈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就是他们以直观形态呈现出来的地方。据此,他主张应通过各种“手脑并用”的活动(当然应该包括舞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劳动教育,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舞蹈是各种教育活动中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教育活动之一。原因是,舞蹈教育活动是各种教育活动中以“手脑并用”完成其自身教育活动的最突出的教育活动之一;舞蹈教育活动的主要过程都是以直观形态呈现给学生,在舞蹈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直觉形象思维过程明显超过抽象思维过程;舞蹈的各种身体技能是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单位时间里要求学生发现各种动作之间关系和联系数量最多的教育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准确性最高的教育活动之一。
当前,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舞蹈不但是一个明显的动态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创造力挖掘过程。以舞蹈中的即兴训练为例:舞蹈者在进行各种即兴舞蹈训练时,不可能预先设计好规范的绝对程序化的舞蹈动作,这就要求舞蹈者根据一个舞蹈主体或没有听过的音乐,即兴地运用自己的身体或临时道具迅速地、准确地创造出与主体和音乐内容相符合的舞蹈形象。因此,创造型的发现在舞蹈教学训练活动中,对于学生和舞蹈者来说是一个比其它教育更为重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常参加舞蹈训练活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舞蹈者及其他参加者创造型发现能力的锻炼。
在个体智力的转换纬度上,舞蹈仍然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在舞蹈训练或剧目展演过程当中舞蹈者身体语言多变性特点和各种其它突发因素,要求舞蹈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智力转换能力。例如:在舞蹈剧目的演出中突发性的事故(摔倒、忘记动作、演出道具出问题、演出服装开线等等),舞蹈者就应根据当时的情况迅速地、及时地、合理地进行个体智力的转换并能巧妙地、不留痕迹地处理好演出中突发性的事故。由此看出,舞蹈训练和演出不仅对提高个体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对提高其智力的转化能力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3)人脑“不对称性学说”和“交叉控制”机制与人体舞蹈技能的关联性
根据近代脑神经科学的“大脑不对称性理论”,大脑在控制人体运动时,又是遵循着“交叉控制”的机制,也即左半球大脑皮质与小脑右侧和右侧肢体的骨骼肌相联系,同时也与身体右侧外周感受器官联系。与此相反,大脑右半球皮质是与小脑左侧和左侧肢体及外周感受器官相联系。大脑就是通过左、右脑半球皮质控制着人体的整体运动,在完成前向控制过程的同时,也通过生物反馈控制过程更准确地控制着人体的运动过程。大脑通过外周感受器,感知完成运动的信息后,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进而发生新的指令,调整自己的运动。在这个前向和反馈双向调控过程中,使双侧大脑都参与了工作。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双侧大脑因此都得到了锻炼,潜能得到更多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身体能力作为智力和创造力的构成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人的智商构成中,也把“身体智商”作为人的总体智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舞蹈教学和训练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这一基本手段来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时,首先要通过观察、感知动作形象,了解身体各部位的技术特征、动作顺序、空间感觉以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反映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几乎都是用直觉来判别的。舞蹈者的各种特殊感觉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如舞蹈者在“旁腿转”时的“平衡感”,在“倒踢紫金冠”时的“空间感”,在“串翻身”时的“旋转感”等等。由此看来,学生和舞蹈者的舞蹈技能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意会”或“内感受”的过程。学者们认为,这正是右脑发挥作用的结果。
虽然我们很难对脑功能的不对称性和交叉控制机制做出更准确解释和结论。但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传统的舞蹈教学是被动地去适应平时生活、工作和学习活动中强制性的右侧肢体活动的习惯,使每个学生在舞蹈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也以右侧肢体为主的活动肢体(并不是全部的)。例如:舞蹈中的道具使用,大部分都是以右侧肢体为主,有的在教学中甚至将舞蹈中的“转”都规定为清一色的向右等等。从而造成了右侧肢体的活动优势(即右利现象)。至于右侧肢体是由大脑的那个半球控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双侧肢体必然是在双侧大脑半球的整体控制下完成各种舞蹈技能,应该通过双侧肢体舞蹈技能的均衡发展,使人体活动的协调性提高,同时也使人的大脑两半球功能得到提高(无论它是通过交叉反馈功能,还是同侧反馈功能实现的,都无关紧要)。从这个角度上讲,强化目前处于“弱侧”或“非利侧”的左侧肢体的训练,必将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全脑型人”的舞蹈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心理潜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2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傅世侠等译.右脑与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奈德·赫曼.宋伟航译.全脑革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宋亚平.智能沙拉〔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7
关键词:“全脑型”;舞蹈教育;左侧肢体;教育模式;潜能
舞蹈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当然也就包括了舞蹈素质、智力素质和创造力素质的全面开发。舞蹈素质是物质性的,但是人体的所有活动又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因而它也带有一定的非物质性。人体的这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潜能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联系呢?也就是我们平常一再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即提高舞蹈素质的舞蹈教育活动和舞蹈训练活动,对智力和创造力的提高究竟有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何处?力度有多大?相关程度有都高?在舞蹈界虽然人们对这一问题也有理论上的肯定回答,但是拿出更多的具体实验结果来加以佐证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在人们探索左脑优势、开发右脑、右脑教育说和全脑革命等问题时,也必然会触及到舞蹈教育在其中的表现特征。文献资料表明:对于右脑开发,舞蹈学者们多年来提出了不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是专家们公认其中最为普遍被认同和接受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舞蹈者加强左侧肢体的舞蹈动作技能训练,其直接意义正是所谓大脑的“不对称性理论”。本文正是想从这方面对潜能开发与“全脑型”舞蹈教育模式进行以下几点综合的研究和探索。
(一)非物质性的智力和创造力素质与物质性的舞蹈素质之间的关联性
(1)智力和创造力是人脑功能的集中反映
相对于人类自身来说,智力和创造力是属于人的一种非物质性素质。智力和创造力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共同的认识是智力和创造力是一束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主要是心、智方面的能力。学者们把人的智力分成几种基本能力:即计算机能力、空间能力、词语理解能力、词汇流畅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觉速度能力。而这些能力中的许多能力,尤其是综合思维能力、空间能力、理解能力、知觉速度能力,与右脑功能有关。说明智力的发展不仅与左脑潜能有关,而且也与右脑潜能有关。人的潜能开发与人在智力结构构成因素中脑潜能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长期未能很好开发的右脑潜能的开发,将对人的智力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2)人脑智力潜能与人的舞蹈动觉潜能的关联性
人脑的潜能尤其是人脑的智力潜能与人的舞蹈素质的动觉潜能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大脑皮质运动区的主要机能可能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受到一定控制的活动。小脑参与快速的暴发性运动,基底神经节参与快速运动,而大脑皮质区则参与快速和慢速的两种运动。基底神经节不仅可控制一次肌肉的紧张性,又能为一切无意运动提供必要的配合性运动。总之,无论对脑功能的定位理论有多大的分歧,但人脑在其机体生物控制过程的前向控制通路中,控制着人的动觉器官(肌肉、骨骼和关节),并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活动的观点应该说是共识的。同理,人脑潜能的开发必将有利于人们更有效的控制自身的舞蹈技术、技能和开发人的舞蹈潜能,从而提高人的舞蹈能力和舞蹈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就是他们以直观形态呈现出来的地方。据此,他主张应通过各种“手脑并用”的活动(当然应该包括舞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劳动教育,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舞蹈是各种教育活动中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教育活动之一。原因是,舞蹈教育活动是各种教育活动中以“手脑并用”完成其自身教育活动的最突出的教育活动之一;舞蹈教育活动的主要过程都是以直观形态呈现给学生,在舞蹈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直觉形象思维过程明显超过抽象思维过程;舞蹈的各种身体技能是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单位时间里要求学生发现各种动作之间关系和联系数量最多的教育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准确性最高的教育活动之一。
当前,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舞蹈不但是一个明显的动态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创造力挖掘过程。以舞蹈中的即兴训练为例:舞蹈者在进行各种即兴舞蹈训练时,不可能预先设计好规范的绝对程序化的舞蹈动作,这就要求舞蹈者根据一个舞蹈主体或没有听过的音乐,即兴地运用自己的身体或临时道具迅速地、准确地创造出与主体和音乐内容相符合的舞蹈形象。因此,创造型的发现在舞蹈教学训练活动中,对于学生和舞蹈者来说是一个比其它教育更为重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常参加舞蹈训练活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舞蹈者及其他参加者创造型发现能力的锻炼。
在个体智力的转换纬度上,舞蹈仍然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在舞蹈训练或剧目展演过程当中舞蹈者身体语言多变性特点和各种其它突发因素,要求舞蹈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智力转换能力。例如:在舞蹈剧目的演出中突发性的事故(摔倒、忘记动作、演出道具出问题、演出服装开线等等),舞蹈者就应根据当时的情况迅速地、及时地、合理地进行个体智力的转换并能巧妙地、不留痕迹地处理好演出中突发性的事故。由此看出,舞蹈训练和演出不仅对提高个体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对提高其智力的转化能力同样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3)人脑“不对称性学说”和“交叉控制”机制与人体舞蹈技能的关联性
根据近代脑神经科学的“大脑不对称性理论”,大脑在控制人体运动时,又是遵循着“交叉控制”的机制,也即左半球大脑皮质与小脑右侧和右侧肢体的骨骼肌相联系,同时也与身体右侧外周感受器官联系。与此相反,大脑右半球皮质是与小脑左侧和左侧肢体及外周感受器官相联系。大脑就是通过左、右脑半球皮质控制着人体的整体运动,在完成前向控制过程的同时,也通过生物反馈控制过程更准确地控制着人体的运动过程。大脑通过外周感受器,感知完成运动的信息后,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进而发生新的指令,调整自己的运动。在这个前向和反馈双向调控过程中,使双侧大脑都参与了工作。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双侧大脑因此都得到了锻炼,潜能得到更多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身体能力作为智力和创造力的构成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人的智商构成中,也把“身体智商”作为人的总体智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舞蹈教学和训练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这一基本手段来实现的。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时,首先要通过观察、感知动作形象,了解身体各部位的技术特征、动作顺序、空间感觉以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反映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舞蹈教学训练中,几乎都是用直觉来判别的。舞蹈者的各种特殊感觉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如舞蹈者在“旁腿转”时的“平衡感”,在“倒踢紫金冠”时的“空间感”,在“串翻身”时的“旋转感”等等。由此看来,学生和舞蹈者的舞蹈技能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意会”或“内感受”的过程。学者们认为,这正是右脑发挥作用的结果。
虽然我们很难对脑功能的不对称性和交叉控制机制做出更准确解释和结论。但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传统的舞蹈教学是被动地去适应平时生活、工作和学习活动中强制性的右侧肢体活动的习惯,使每个学生在舞蹈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也以右侧肢体为主的活动肢体(并不是全部的)。例如:舞蹈中的道具使用,大部分都是以右侧肢体为主,有的在教学中甚至将舞蹈中的“转”都规定为清一色的向右等等。从而造成了右侧肢体的活动优势(即右利现象)。至于右侧肢体是由大脑的那个半球控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双侧肢体必然是在双侧大脑半球的整体控制下完成各种舞蹈技能,应该通过双侧肢体舞蹈技能的均衡发展,使人体活动的协调性提高,同时也使人的大脑两半球功能得到提高(无论它是通过交叉反馈功能,还是同侧反馈功能实现的,都无关紧要)。从这个角度上讲,强化目前处于“弱侧”或“非利侧”的左侧肢体的训练,必将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全脑型人”的舞蹈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心理潜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2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傅世侠等译.右脑与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奈德·赫曼.宋伟航译.全脑革命〔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4宋亚平.智能沙拉〔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