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 尤玲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在以前“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要求,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种基本数学素养,也就成为最为关注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在“活动”中提炼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理解和掌握。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 “动起来使学生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我本人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
  我在《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玩摸球的游戏,通过数学活动,让孩子动起来,亲身感知了解球的数量和它的可能性的关系。我向孩子提出了明确的活动要求:1、袋子里放有白、黄两种颜色的球;2、摸球时不能偷看,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摇动再摸,小组共摸12次;3、小组分好工:组长记录、一人摇箱子、小组成员轮流摸;4、完成记录表。进行了指导以及明确要求,活动不仅有序开展而且得到的结果的确显示了可能性大小和球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虽然是看似简单的一个实践操作,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亲身感知,明白了可能性的相关知识。
  又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先让学生观察:先用电脑显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沿着长边一个一个地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数看,每排能摆几个?再沿着宽边照前样摆小正方形,数数看,能摆几排?让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通过活动探究:学生根据电脑演示过程,进行学具操作,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上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试试看,可以摆几个?
  生1:在这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沿长边摆1个小正方形,正方形对应边长是1厘米,摆2个小正方形,对应边长是2厘米……,
  生2:沿宽边摆小正方形,每摆一排,正方形对应宽边是1厘米,摆2排、3排,对应宽边是2厘米、3厘米。
  通过活动,学生很快明白:沿着这个长方形的长边每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即长边所含厘米数是5;摆3排,即宽边所含厘米数是3,可以用算式5×3=15求出一共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由此推导:在这个长方形里长边所含厘米数×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从而进一步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学生实际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进一步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边长的关系;同时,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
  二、在“生活”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积累活动经验。
  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我这样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请平时比较调皮的3名男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游戏中请1名学生分别背一背另外2名体重差距比较大的同学,然后先请同学猜猜他会有什么感受,再让他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到人的体重有轻重之别。再请大家分别掂一掂自己的文具或学具,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并进行交流。
  然后进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认识千克这一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以下5种不同的活动来实现:通过称一称:师生共同称出两瓶纯净水的质量,知道这样的两瓶水重1千克。掂一掂:同学之间交换着掂一掂,充分感知,体验1千克。找一找:请同学仔细观察,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并称称、掂掂,再次体验感知1千克。猜一猜: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谁更重些?先让学生猜一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通过称和掂再次感知体验1千克。说一说:引导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身边物体的质量。
  又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写法》一课时,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他们分别来说一说是在哪找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学习百分数。而后又让孩子结合生活情景:小明新买了一件羽绒服,具体面料成分如下:
  涤纶 69/100       涤纶 69/100
  面 4/25         面 4/25
  聚酯纤维 3/20      聚酯纤维 3/20
  分数和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来理解(下转第25页)(上接第48页)分数和百分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表示羽绒服面料成分的百分数大家理解了,那生活中其他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现在拿出你在生活中收集的百分数,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几个问题:
  a.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b.什么是百分数?
  c.分数和百分数又哪些区别与联系?
  让孩子联系生活说一说你收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最后还是联系生活,在语文中有一些成语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百分数来表示,那下面的成语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吗?
  在本节课中,学生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充分感知、体验,获得大量的活动经验,建立起1千克和百分数的概念,从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成功地升华为数学经验。
  三、 在“学习”中拓展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渐近的过程。学生在前期学习中逐步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都将成为后续学习的基础,并将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帮助。
  如,学生会将加减法中摆小棒的经验,自觉地迁移到乘法的学习之中;计算587÷6,就会想到6×( )<58,6×( )<47;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自然而然联想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在数学教学中,这种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学习的迁移,不仅包括知识的迁移,更包括基本经验、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的迁移。在教学新课时,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发掘新知识的生长点,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迁移情境,在迁移中学习新知,拓展学习和活动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来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完成数学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