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课改需要更新观念
【作者】 刘述兰
【机构】 通江县石庙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离开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顺应语文课改的教育理念很多,我觉得以下五个方面似乎显得尤其紧迫而且重要。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二、教学观的转变,为自己“适者生存”奠基。
国家制定新课程标准和推出语文新教材教学观学生观,对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阵痛。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换,习常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换,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
过去,老师就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学生可从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甚至有时所懂的还要比教师多得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观学生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的世界了。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导他。”因此,如何接受孩子的影响,向每一个孩子学习,把学生看做自己的老师,将成为新课程教育观念变革的焦点课题。我们的教师要时刻问自己:即使自己已有30年丰富教学经验,其实也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只不过是重复了30次而已,而且每重复一次便衰减一次。在语文课改教学中要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我想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三、学生观的转变,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分数=知识?分数=能力?分数=素质?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学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大笨蛋;郭沫若先生上学时,成绩单中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怪乎,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新课程标准植根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极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体化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丢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一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突出个性化、人性化建设教学观学生观,使课程富涵生机活力。课程个性化、人性化的表现,就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步入适合他自己的发展之路。
四、开放创新——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以前课程观念的封闭、落后,导致统的过死,教育少有创新。受“大一统”“板块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统一机器,教学成了统一流程,学生成了“标准件”、“千校一课,万人一书”的结果,是泯灭了创新,忽视了差异,抑制了个性。
时下,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热点和教学新趋势,这种教学模式着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中小学生的独立自主需要特别强烈,要适应这种心理特征,封闭型教学显然办不到。因此,语文课改方案特别强调了要实现创新教学。
五、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总之,新世纪的语文课改是一个令亿万国人瞻目的伟大事业,它标志着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又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象征着教育教学事业又掀开了暂新的一页,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眼中,我们把课程改革视为鲜花一样美丽,黄金一般珍贵,以为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包含着广大教师崇高的追求,凝聚着千万园丁们的辛勤智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教育人热血和激情浇铸的丰碑,是我们用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无穷创造力所谱写的最美妙的交响乐章。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二、教学观的转变,为自己“适者生存”奠基。
国家制定新课程标准和推出语文新教材教学观学生观,对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阵痛。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换,习常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换,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
过去,老师就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学生可从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甚至有时所懂的还要比教师多得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观学生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的世界了。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导他。”因此,如何接受孩子的影响,向每一个孩子学习,把学生看做自己的老师,将成为新课程教育观念变革的焦点课题。我们的教师要时刻问自己:即使自己已有30年丰富教学经验,其实也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只不过是重复了30次而已,而且每重复一次便衰减一次。在语文课改教学中要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我想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三、学生观的转变,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分数=知识?分数=能力?分数=素质?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学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大笨蛋;郭沫若先生上学时,成绩单中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怪乎,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新课程标准植根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极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体化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丢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一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突出个性化、人性化建设教学观学生观,使课程富涵生机活力。课程个性化、人性化的表现,就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步入适合他自己的发展之路。
四、开放创新——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以前课程观念的封闭、落后,导致统的过死,教育少有创新。受“大一统”“板块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统一机器,教学成了统一流程,学生成了“标准件”、“千校一课,万人一书”的结果,是泯灭了创新,忽视了差异,抑制了个性。
时下,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热点和教学新趋势,这种教学模式着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中小学生的独立自主需要特别强烈,要适应这种心理特征,封闭型教学显然办不到。因此,语文课改方案特别强调了要实现创新教学。
五、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总之,新世纪的语文课改是一个令亿万国人瞻目的伟大事业,它标志着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又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象征着教育教学事业又掀开了暂新的一页,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眼中,我们把课程改革视为鲜花一样美丽,黄金一般珍贵,以为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包含着广大教师崇高的追求,凝聚着千万园丁们的辛勤智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教育人热血和激情浇铸的丰碑,是我们用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无穷创造力所谱写的最美妙的交响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