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重回校园,相约清华

【作者】 吴双法

【机构】 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执着教育近30年,无怨无悔,只因为当初的选择。然而日常琐碎的工作,使得教育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让身心无法停下来;又如飞奔中的拉车人,只顾前行,忘记了前面的路,忘记了教育的目标和初衷,忘记了当初的执着与追求。
  这次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广州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能够重回校园,相约清华,其目的在于让忙于琐事的一线教师能够大家静下心来,跳出教育看教育,学会换位思考,重燃教育的激情。清华大学为期十天的继续教育,满满的课程,丰富的活动,名师的引领,实地的考察,专家的讲座犹如一场场教育的盛宴,让学员们大快朵颐。细细思量,在清华的那些日子,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感动,让人铭记于心。
  一、走进清华校园,跳出教育看教育
  2015年12月2日,在美丽的清华园,“名师”们如期相约这里,在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大家齐诵着“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的口号,齐声高唱《清华大学校歌》,当人们佩戴起清华大学校徽,每一位成员又多了一个角色——学习者,迅速融入到清华学子的行列,实现由老师到学员角色的转换。“缘聚清华结新朋,学在清华自修身”成为这次学习活动的真实写照。开学典礼不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员们体会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带给人们全新的思考与感悟……
  为了实现从老师到学员角色的转换,大家住学生宿舍,和清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吃食堂。大家不再是教育者,真正成为清华大学的学员。签到、课前准备、开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课、课外活动、作业考核……一个不落。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不再是墙上标语,而是真实的学习生活体验。
  角色的转换,换位思考的进行,大家终于发现了,新时代,新知识,需要新方法,新策略做支撑。大伙儿在《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课程中学会了减压,学会了运动,学会了教与学的节奏。在《小学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课程中尝试跳出教育,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当前小学改革的若干问题》中学会了用更广阔的视野观察当前的教育改革。
  融入清华,观察教育成为这次学习活动的起点……
  二、体验组团学习,寻找教育逻辑的起点
  这次学习,听报告,上大课,参观学习,专业研讨不一而足。但是三个半天的组团式行动学习,让学员们对这种新潮的学习方式印象深刻。
  第一次行动学习的主题是“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学习团队的分工,研讨的流程控制,科学而严谨,有序而高效。作为学习团队的报告人,既要了解团队每位成员的问题、观点、思路,还必须将这些观点梳理汇报给其他团队成员,听取其他团队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更加集中,思路更加明晰,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
  为了加强团队的建设,“约定”必不可少,为此大家约定:“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针对主题,目标集中;独立思考,不私下交谈;不批评,不质疑,不自谦;鼓励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想法;记录所有想法”。正是有了这些约定,学员们既能独立思考,又实现了集思广益;既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
  进入到研讨交流分工环节,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见一斑:
  主持人——牢记约定,掌控研讨进程,鼓励大家发言。
  记录人——记录大家的观点。
  报告人——将本小组的观点向全班同学汇报。
  计时者——掌控本小组成员讨论时间,掌控本组报告人报告时间。
  总结者——对研讨交流进行总结性发言。
  正是有了前期的准备,接下来的流程就顺畅多了:从个人独立思考,团队讨论提出观点;到直觉分类,有效沟通,尊重原创的基础上进行观点分类;到类别概念化,进行群组命名;到博采众长,补充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决策。这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逻辑起点就是学生在制度保障下,实现自我学习,团队合作,交流分享,分析归纳,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建构过程。
  第二次的行动学习仍然是三个小时,为了进一步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班主任刘艳萍老师将最新的“世界咖啡”学习法引入课堂。“世界咖啡”研讨方法由华妮塔.布朗博士(Juanita Brown, Ph.D.)&大卫.伊萨克(David Isaacs)创立,这种创造集体智慧的汇谈方法。优点在于通过集体汇谈,让我们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不断激发新的智慧,最终达成彼此共识。 
  第三次的行动学习,刘艳萍老师给学员们提供了“六顶思考帽”研讨方法:它是由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 
  正是这些最前沿的学习研究方法,让学员们对行动学习,对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教育的逻辑在行动学习中不断明晰;教育的理念在行动学习中得以潜移默化得以落实。组团合作学习,尊重他人观点,在平行思维中寻找契合点,在“思维导图”中将发散性思维进行有效呈现。由于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教育的逻辑在知识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发展,素质提升逐次展开,也为今后的教育科研提供了科学的路线图。
  三、走近名师讲坛,体验名师教学风格
  什么是教师的教学风格?这次授课教师们用行动作了最好的诠释。风格是教师的知识积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言谈举止,是教师生活态度,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貌。
  具体这次给学员们上课的几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不言而喻:个性鲜明,各具特色。“遇见清华”让班主任刘艳萍老师和我们相遇,培训师的风格一览无余,讲流程,重操作,做中思,思中悟。学员时而手忙脚乱,时而豁然开朗,讲求实效。学习团队在她的引领下一步步建立、完善,直至最后形成研究成果。团队成员风格展示,团队特色的形成,团队研究成果个性化汇报有条不紊,惊艳不断,掌声不断。
  吴新华研究员的大课“领导力与执行力”让人们了解到领导力是正向的、柔性的、增效的影响力;领导艺术在于激发众人共赴、共享愿景。他教学风格一言以蔽之:忍俊不禁。既娓娓道来,又和蔼可亲。语言快与慢的节奏掌握得如此精准,“坏笑”与严肃的转换如此自然,总能让人产生遐想,此时的一句“你想多了哟!”时而让人会心一笑,时而让人捧腹。
  清华大学唐少杰教授的博闻强记让人叹为观止。他的研究“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作为清华大学的校本课程,新生培训课程让每一位学子不约而同地对清华产生剪不断的情愫。唐教授的课堂信息量极大,犹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清华的由来与变迁,清华的人物与精神,清华的定位与展望可谓如数家珍。他用语言描绘的清华是:”丰富,丰厚,丰实”。
  这次培训笔者最大的荣幸是为清华大学谢维和校长开课——在课前组织课堂,向全体学员隆重介绍谢维和校长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成果。谢校长以一个平凡老者的身份寻找教育的真谛,传播教育的情怀。他就小学教育的地位与价值是什么?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如何理解?小学教育教学有哪些主要原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一个当今教育的“大咖”,一位名牌大学的校长,用他的研究回答了学员们的种种教育疑问。这堂教育的饕餮大餐,让人意犹未尽。 
  清华大学年轻的贺林老师从一位学员的质疑入手,运用逻辑推理将《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分析得丝丝入扣。从中学员们了解到:文化没有优劣只有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创新能力源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他用丰富的实证批驳了中国的教育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错误论断。课堂上印发的讲义似乎打了酱油,这就做学问的境界,这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的境界。
  国家行政学院的李清泉教授中气十足,激情澎湃,他的正能量、浩然正气感染了每一位学员。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他从“学记与中国传统教育智慧”寻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他告诫学员们“当我们飞得更高时应该更有胸怀;当我们跑得更快时应该更有志向。”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分会的会长——吴正宪老师的“小学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从生活的点滴告诉大家名师之路的多重路径。她提倡的创设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让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中享受职业生命的幸福与快乐,让听者受益良多。
  北师大的钱志亮教授解释的“教育的逻辑起点”思路清晰,内容服丰实。在侃侃而谈中饱含对教育的深情。他从“育”字的演变过程中发掘出“教育就是塑造人,教人成人成才,给人以道德,给人以知识,使人得解放。”
  张宏渝鸿老师的“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来的及时。少了教授们的汪洋恣肆,少了研究员的旁征博引,有的只是愉快,愉悦,娱乐。做做操,跳跳舞,扭扭腰,摆摆头。让学员给出十种减压的方法,这种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教育充满了愉悦和高效。
  激情飞扬,妙趣横生的清华老工科男、老暖男张学政教授可谓老当益壮。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在欢声笑语中将教育方法,教育艺术解读得深入浅出?。这就是有着40年教龄的清华老教授的风格。四十年来笔记等身、教案等身,一笔一画,且无一处涂改,这是怎样的严谨与认真!
  从算盘,计算尺到互联网,物联网,从云存储到大数据,最新的科技,最新的业态,让人眼花缭乱。覃征教授用他讲故事的方法将高深的技术科普化,让最新的科技走进人们的心间。“大数据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信息化技术好的地方经济好,政府稳定,教育好,人才多,发展空间大。广州的电子商务、物联网的发展为广州产业升级提供了动力,作为广州的一分子,大家都自豪了一把!
  跟随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走进音乐的世界”,让大家悟感受到艺术对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体会到艺术人生的真谛。他提出的“音乐何须懂”可谓拨云见雾,他阐释的“联觉”概念,让音乐外行人对音乐有了恍然大悟之感。他提出的“感性的素质”,“感性文明”让听者“三月不知肉味”。
  什么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清华、北师大、国家行政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各位教授、专家做了最好示范。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人格魅力绽放光彩,学问研究堪为师范,这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
  四、体验经典魅力,感受家国情怀
  十天的学习,十天的体验,见识了清华大学荷花摇曳,藤萝缠绕;见识了最新的学习研究方法;见识了独具个性的专家教授;见识了清华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见识了清华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中华经典的执着。
  漫步清华校园,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时时刻刻感染着来者,中国传统文化对清华的哺育润物无声。透过见证清华历史沧桑的近春园,我们领略了“水木清华”的意蕴。“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让我们了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追求。透过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自豪。
  从校园到课堂,人们被清华浓厚的经典文化的氛围包围着。李清泉教授“学记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智慧”引发了我们一系列思考: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让我们对教育有了孔子般担忧;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让我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道法自然,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师为学君;因材施教,导而弗达;学思并重,触类旁通”让我们对教育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优秀传统因传承而绽放光彩,中华经典因教育而再造辉煌。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因“庚子赔款”而建立的大学,一个因留美预备而成立的“赔款学校”,从他的成立的那一天开始背负了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都折射出清华人的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她得以飞速发展, “明耻与自强;独立于汇通,科学与实干”从动力、理路、方法三个方面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从清华走出来的学子用“科学救国”,“实干为民”,“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诠释着家国情怀。
  有幸观摩了清华留学生联欢活动,强烈感受到国际友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有缘在清华观看了话剧《抗战中的宋庆龄》,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气连枝;有好运得以体验清华大学“纪念12.9抗战歌曲合唱比赛”,见证了清华学子的爱国情感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
  重回校园,相约清华,不再做埋头走路的车夫,要做昂首阔步的教育引领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古人的智慧。“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清华大学给我们的启示。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十天的体验犹如经历了清华本科四年的学习。教师到学员角色在转变,思维在转变;学员到教师,角色在回归,教育的追求在回归,所谓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所能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是理念、是精神的食粮。
  清华的十天,广州“名师”团成为结伴同行的清华人。在这里,大家找到了师生之情,同学之谊,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大家收获满满,正可谓:学在清华不虚行,了解彼此增感情;团队建设齐努力,展现风采留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