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作者】 路向敏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浅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结合本人多年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介绍了常见的几种问题设计的策略:结合教学中的概念、结合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和结合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策略对于丰富和发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功效。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入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高质量的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教师怎样设计恰当的问题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的感悟总结如下: 
  1.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概念进行问题设计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基础,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围绕生物学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设计。 
  1.1 围绕概念中的核心词进行问题设计
  一个概念的内涵中,必然有核心词、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根据核心词进行设问。例如,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个概念中是核心词,我们可以围绕它设问“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什么?”、“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有什么区别?”等等。 
  1.2 围绕概念的外延进行问题设计
  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例如,自养生物的概念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这样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设问“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等等。 
  1.3 围绕概念的例证进行问题设计  
  某一概念必然有对应的例子,而与概念相关的例子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概念的正例指的是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概念的特例指的是特殊的例子,属于概念的外延这一集合;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具体事物,它不在某一概念的外延中。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从某一概念的不同类别的例子考虑设计有关问题,例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从正例的角度可以设问“微生物通常包括哪些类别的生物?”,从特例的角度可以设问“蘑菇、银耳、黑木耳等生物是否属于微生物”等等。 
  2. 结合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进行问题设计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有好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的,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设问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为什么F2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什么F2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随后,孟德尔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孟德尔假设的关键点是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产生两种相等的配子。据此教师可以设问“如何证明孟德尔的假设?”“具体的证明方法都有什么?”于是学生提出可以用测交法或者是F1高茎豌豆自交进行验证。此时我们可以设问“根据假设,测交及自交的实验结果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证明假设成立?”等等。
  3.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进行问题设计 
  新课程下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则等等。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例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围绕实验原理设问“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什么化学试剂提取?为什么?”,围绕实验材料我们可以设问“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材料如何选取,为什么?”,围绕实验过程可以设问“画滤液细线时用毛细吸管,你还能找出什么更好的替代实验用具?”围绕实验结果设问“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什么色素?你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此一致吗?为什么?”,从实验拓展的角度设问“如果把色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光谱中明显变暗的区域是哪个区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设问“为了使光合作用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大棚蔬菜生产中,应选用哪种透明的玻璃罩?”。围绕实验各环节问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回顾和反思。
  4. 结合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问题设计 
  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和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把前后关联的知识给学生挖掘出来。在讲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候,由生态水平的稳态我们可以联系个体水平的稳态,于是可以设问“人体稳态都包括哪些内容?”。 
  新课程下素质教育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倡导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索,“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串呈现出来”,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从多角度进行问题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只要我们有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意识,在教学中勤于动脑,相信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创新和发展,给学生设计出恰当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谈新课程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6期
  2.曾丽霞;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何碧玉;高中生物教师课堂决策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陈欣;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