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浅谈青年教师如何缩短成长期
【作者】 周银芳
【机构】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首先阐释了大标题的内涵;接着分析了“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的诸多益处;然后梳理了“成熟花朵”的具体内涵;之后论证了“花朵早日开放”需通过哪些途径;最后剖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以激励更多同仁鼓足勇气,坚定信念,远离消极,拒绝平庸,早日成为业内拔尖人才,以便在人生的有限工作时段内,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遵循规律;集人大成;锻炼自我;早成精英
不久前,笔者到河南省亲,遇到一位退休不久的特级教师,问及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何时职业技能最强?他的回答非常简单:现在,也就是刚要退休的时候。又追问其原由,他说:一边工作,一边摸索,一边积累,所以到了退休时,技能就达到了顶点。接着他又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让他拥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龄,再配上现在的能力,在教育这条路上,他一定会走得更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错,这话的确发人深省。他告诉我们:一位教育工作者,若想对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在应当早日成为业内行家里手。用一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这便是: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
为什么说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呢?这是因为,事业成熟的花朵早日开放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益处。
首先,可使自己的工作少走弯路。
每位教育工作者,总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一路风顺,一路鲜花和掌声不断,尤其是青年教师,踌躇满志,总想马到成功,以此证明自己。然而,教育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复杂工程。如果缺乏经验,缺少工作艺术,就会在工作中碰壁受挫。河南特级教师王树理对前来请教的青年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工作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这本是生活的一般规律;不过,如果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可绕过这些工作上可能出现的弯路。”由此可见,在工作中,成熟越早,摆在面前的弯路就越少。有位哲人说:“丰富的经验,就是丰富的知识。”如果我们早日拥有必备的经验和知识,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方法是科学的,工作是高效的,自然效果也是显著的。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叹事倍功半。也许有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这些弯路有何妨?请不要忘记行业内的竞争,一刻也没停止,为了事业的成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必要的。想将坎坷化为坦途,将弯道变捷径,这就需要我们早日成为业内行家里手。
其次,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更多学生成人成才,当然多多益善,以此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弟子三千,72贤,成为一代宗师。一个教师如果早日脱颖而出,成为业内高手,这更利于创造非凡业绩。鲁迅有句这样的名言:“从喷泉里出的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还有句俗话叫“强将手下无弱兵”。从里我们可以得到启迪:一位教师的水平越高,能力越强,他的学生成才的机率就越高,他个人的业绩就越显著。教师犹如一架梯子,梯子越长,学生站得越高。反之,如果老师只是一块扁石或一片瓦砾,那景况将让人不敢恭维了。现实生活一再证明:一个学生如果遇上一位或几位良师,将大大有助于他的成才;相反,学生遇上一个或几个庸师,就会影响他的成长。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时间是短暂的,而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时间则更短。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更有责任早日把自己锻铸成业内明白人。这样,你便可以及早地,年复一年的大面积丰收,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你的人生价值自然而然地得到体现。
其三,可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一位教师在讲台上站的时光是极有限的。不妨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你二十几岁大学毕业,六十岁退休,工作时间充其量也只有短短三十几年。毛泽东主席诗云:“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还仅仅是那个“弹指一挥”,更何况我们的工作时间尚无“三十八年”,这更应该让我们百倍珍惜。怎样珍惜?我们难以增其长度,却可以扩其宽度。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努力缩短“成长期”,拉长工作的“成熟期”,这样就能对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也许有人会谈,“成长期”?我们不也在天天工作吗?不错的。不过,这里还有个质量问题,效率问题。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的时间越长,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四,可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工作幸福感。
工作就像担子,担子在肩,不少人会有又苦又累的感觉。只所以让人感到又苦又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力量不支。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一个“新兵”,常常会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手忙脚乱;如果是一个平时不善总结积累经验的教师,也常有工作太苦太累的埋怨。与此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年轻轻的就成了业内强人,既有旺盛的精力,强壮的筋骨,又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工作艺术,就是英雄配良驹,干起工作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屡创佳绩。这样的教师,总会感到眼前的阳光是明媚的,风儿是柔和的,空气是清新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这也是对事业成熟花朵早放者幸福感与自豪感的最好写照。
是的,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它利人利已也有利社会。那么,这枚“花朵”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它包括:一个教师所应有的师德、师风、本学科基本常识、驾驭教育学科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沟通能力;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同行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等。一言以蔽之:即作为一位合格教师所应有的综合能力。换言之,也就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18般武艺”。对这“18般武艺”仅仅有所了解有所学习还不够,还应精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然而怎样才能早日催绽这朵鲜花呢?笔者认为,通过以下途径便于达到预期目的。
其一,借助报刊杂志新闻网络,不断充实自己。
据统计,人的知识有75%以上是通过学习这一途径获得的,只有25%左右是通过个人的人生实践得来的。这是生活的一般规律。因此,借助报刊杂志新闻网络来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书中也有比黄金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常读“德育报”,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养成良好的师风。常翻《中小学班主任》,可借助这一窗口,学习他人班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常阅《教师博览》,可以察同行的成长经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还可以时常关注“教育频道”,这里的内容丰富,鲜活而新潮,各个特色的栏目,总能让你找到你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品。所有这些,构成一个有品位的优质的大课堂。这是因为,报刊媒体推介的人和事,都是先进的、典型的,有推广价值的。对于一线教师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我,在不倦的学习中有效实现个人成长的“量变”,成年累月,失志不移,必将产生“质的习跃”。
其二,向身边的同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向同行学习,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因为同行就在自己身边,和自己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你的注视之下,形象而生动。而且,与自己相处的工作环境相同,教育对象的情况也基本接近,具有可比性,更具效仿性。并且,还可以与他们随时沟通交流,这样,既看到了他们怎样做,又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学习起来便捷而见效又快
既然如此,如何向同行学习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全面而深刻地向我们指出了向别人学习的有效途径。首先,“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善”,就是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并切实学习它,做到见贤思齐,博采众长,集他人长处于自己一身。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是“善”的,教学也是“善”的,不管我们已经取得怎样的成绩,向别人学习的脚步也不要停止,这样,你才能取到“真经”,成为强者。其次,“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不善”即不足或缺点。孔子告诉我们,不但要师其“是”,而且要师其“非”。所谓师其“非”,就是从别人的过失中得到启迪,获取知识,增长见识,达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渔夫,前者是一个顺风顺水的成功者,他传给儿子的是不少捕捞的经验;后者是一个屡屡受挫的失败者,他传给儿子的是诸多的失败教训。渔夫们归天之后,儿子们子承父业,各自拼打。然而,奇怪的是:得到父亲丰富经验的儿子都多有不顺,而得到父亲诸多教训的儿则事业红火。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失败的教训则更为宝贵。这是因为,直面失败,析其原因,汲取教训,警钟长鸣,力避和别人掉在同一个泥潭里,成功的大门自然会为你打开。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又学会“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我们便将学习同行引入更高的境界。
其三,用心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成就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谈到某位同志工作绩效不错时,总会说:“人家有一套”。说白了,这里所说的“一套”,就是适合他自己的得心应手的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难看出,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确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一环。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和青年教师谈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每位教师的阅历不同,个性也有差异;因此,教育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宜,这就需要大家根据个人特点,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段话讲得很好,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拥有属于个人的一套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把钥匙常常不能打开千把锁。怎么办?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就来一个多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带上个性化的工作方法上路。实践一再证明,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我们在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不妨常做工作“反思”笔记,成功的,再接再厉;失误的,查找不足,汲取教训,调整自我,让失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日积月累,具有个人特色的工作方法在量和质上都达到一定高度。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干事创业就更接地气。
其四,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引来“汩汩活水”不断超越自我。
要成为业内强人,就要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反之,就会落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这样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刻也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这是我们完成肩负的历史命所必须做到的,中青年教师更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先辈的话告诫我们,作为一个不甘人后力争上游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做到自我超越。事实正是如此,比如作文教学,在议论文写作中,过去仅满足于让学生写简单的常规型议论文,对文章诸方面也无过高要求。而今天则不同,比如:如何优化结构,如何让语言更具理性魅力,以及在僵尸化作文泛滥的今天,如何弘扬良好文风等。再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也在发生悄悄变化。过去城市学校面对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二孩政策落实后,我们的育人思维也应随之转变。当然,在更大范围内,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随社会前进而更新。这样事业之树才能常青,事业早日成熟的花朵才能开得更鲜。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说,通过广泛的学习,集他人长处于一身,再加之自己的探讨研究,果真可以让事业成熟的花朵早日开放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首先你将他人长处“拿来”,做到了“人有我有”。其次,你经过实践探索,获取了自己的经验,做到了“人无我有”。再次,你将他人经验与自己的体会有机结合,做到了“人有我优”。最后,如果你真能走好以上三步,在经过了这段历练之后,你的骨子里便牢牢铸就了对事业的“深爱”。而“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爱”在,一切皆有可能:爱出热情,爱出干劲,爱出勇气,爱出力量,爱出智慧,爱出创新;当然,爱更出成果。这样一想,事业成熟的花朵怎能不会早日开放?江苏特级教师刘晓光曾这样说过:“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确需要过程;但是,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这个成长期是可以大大缩短的,除了你所处的环境之外,你个人的努力尤为重要”。其实,只要留心生活,我们身边的确有一些同仁,他们在经过一番拼打之后,早早成了骨干,早早挑起了大梁,用丰厚的成果回报社会。这,对许多后来者来说,实在是很好的启示。
法国纳德·兰塞姆曾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然而,时光是无法倒流的,但是,事业成熟的花朵是完全可以早日开放的。甘罗十二岁为宰相,周瑜十二岁统帅三军,莫扎特幼年成名。我们不可能个个都能成就那样的传奇;但是,立志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有识之士,经过努力,早日成为业内精英,让事业成熟的花朵早早怒放,我们就会朝着“时光倒流”的梦想迈上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李斌.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 程研究述评[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3] 刘捷.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启示[J]. 中小学教材教学
[4] 唐玉光,著.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 潘海燕,编著.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遵循规律;集人大成;锻炼自我;早成精英
不久前,笔者到河南省亲,遇到一位退休不久的特级教师,问及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何时职业技能最强?他的回答非常简单:现在,也就是刚要退休的时候。又追问其原由,他说:一边工作,一边摸索,一边积累,所以到了退休时,技能就达到了顶点。接着他又不无感慨地说,如果让他拥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龄,再配上现在的能力,在教育这条路上,他一定会走得更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错,这话的确发人深省。他告诉我们:一位教育工作者,若想对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在应当早日成为业内行家里手。用一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这便是: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
为什么说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呢?这是因为,事业成熟的花朵早日开放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诸多益处。
首先,可使自己的工作少走弯路。
每位教育工作者,总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一路风顺,一路鲜花和掌声不断,尤其是青年教师,踌躇满志,总想马到成功,以此证明自己。然而,教育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复杂工程。如果缺乏经验,缺少工作艺术,就会在工作中碰壁受挫。河南特级教师王树理对前来请教的青年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工作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这本是生活的一般规律;不过,如果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可绕过这些工作上可能出现的弯路。”由此可见,在工作中,成熟越早,摆在面前的弯路就越少。有位哲人说:“丰富的经验,就是丰富的知识。”如果我们早日拥有必备的经验和知识,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明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方法是科学的,工作是高效的,自然效果也是显著的。这样,我们就不会感叹事倍功半。也许有人说:“吃一堑,长一智”。这些弯路有何妨?请不要忘记行业内的竞争,一刻也没停止,为了事业的成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必要的。想将坎坷化为坦途,将弯道变捷径,这就需要我们早日成为业内行家里手。
其次,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更多学生成人成才,当然多多益善,以此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弟子三千,72贤,成为一代宗师。一个教师如果早日脱颖而出,成为业内高手,这更利于创造非凡业绩。鲁迅有句这样的名言:“从喷泉里出的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还有句俗话叫“强将手下无弱兵”。从里我们可以得到启迪:一位教师的水平越高,能力越强,他的学生成才的机率就越高,他个人的业绩就越显著。教师犹如一架梯子,梯子越长,学生站得越高。反之,如果老师只是一块扁石或一片瓦砾,那景况将让人不敢恭维了。现实生活一再证明:一个学生如果遇上一位或几位良师,将大大有助于他的成才;相反,学生遇上一个或几个庸师,就会影响他的成长。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时间是短暂的,而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时间则更短。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更有责任早日把自己锻铸成业内明白人。这样,你便可以及早地,年复一年的大面积丰收,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你的人生价值自然而然地得到体现。
其三,可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一位教师在讲台上站的时光是极有限的。不妨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你二十几岁大学毕业,六十岁退休,工作时间充其量也只有短短三十几年。毛泽东主席诗云:“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还仅仅是那个“弹指一挥”,更何况我们的工作时间尚无“三十八年”,这更应该让我们百倍珍惜。怎样珍惜?我们难以增其长度,却可以扩其宽度。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努力缩短“成长期”,拉长工作的“成熟期”,这样就能对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也许有人会谈,“成长期”?我们不也在天天工作吗?不错的。不过,这里还有个质量问题,效率问题。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的时间越长,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四,可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工作幸福感。
工作就像担子,担子在肩,不少人会有又苦又累的感觉。只所以让人感到又苦又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力量不支。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一个“新兵”,常常会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手忙脚乱;如果是一个平时不善总结积累经验的教师,也常有工作太苦太累的埋怨。与此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年轻轻的就成了业内强人,既有旺盛的精力,强壮的筋骨,又有丰富的经验,高超的工作艺术,就是英雄配良驹,干起工作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屡创佳绩。这样的教师,总会感到眼前的阳光是明媚的,风儿是柔和的,空气是清新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这也是对事业成熟花朵早放者幸福感与自豪感的最好写照。
是的,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它利人利已也有利社会。那么,这枚“花朵”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它包括:一个教师所应有的师德、师风、本学科基本常识、驾驭教育学科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沟通能力;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同行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等。一言以蔽之:即作为一位合格教师所应有的综合能力。换言之,也就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18般武艺”。对这“18般武艺”仅仅有所了解有所学习还不够,还应精深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事业成熟的花朵宜早开放。然而怎样才能早日催绽这朵鲜花呢?笔者认为,通过以下途径便于达到预期目的。
其一,借助报刊杂志新闻网络,不断充实自己。
据统计,人的知识有75%以上是通过学习这一途径获得的,只有25%左右是通过个人的人生实践得来的。这是生活的一般规律。因此,借助报刊杂志新闻网络来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书中也有比黄金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常读“德育报”,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养成良好的师风。常翻《中小学班主任》,可借助这一窗口,学习他人班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常阅《教师博览》,可以察同行的成长经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还可以时常关注“教育频道”,这里的内容丰富,鲜活而新潮,各个特色的栏目,总能让你找到你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品。所有这些,构成一个有品位的优质的大课堂。这是因为,报刊媒体推介的人和事,都是先进的、典型的,有推广价值的。对于一线教师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我,在不倦的学习中有效实现个人成长的“量变”,成年累月,失志不移,必将产生“质的习跃”。
其二,向身边的同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向同行学习,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因为同行就在自己身边,和自己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你的注视之下,形象而生动。而且,与自己相处的工作环境相同,教育对象的情况也基本接近,具有可比性,更具效仿性。并且,还可以与他们随时沟通交流,这样,既看到了他们怎样做,又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学习起来便捷而见效又快
既然如此,如何向同行学习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全面而深刻地向我们指出了向别人学习的有效途径。首先,“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善”,就是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并切实学习它,做到见贤思齐,博采众长,集他人长处于自己一身。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是“善”的,教学也是“善”的,不管我们已经取得怎样的成绩,向别人学习的脚步也不要停止,这样,你才能取到“真经”,成为强者。其次,“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不善”即不足或缺点。孔子告诉我们,不但要师其“是”,而且要师其“非”。所谓师其“非”,就是从别人的过失中得到启迪,获取知识,增长见识,达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渔夫,前者是一个顺风顺水的成功者,他传给儿子的是不少捕捞的经验;后者是一个屡屡受挫的失败者,他传给儿子的是诸多的失败教训。渔夫们归天之后,儿子们子承父业,各自拼打。然而,奇怪的是:得到父亲丰富经验的儿子都多有不顺,而得到父亲诸多教训的儿则事业红火。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失败的教训则更为宝贵。这是因为,直面失败,析其原因,汲取教训,警钟长鸣,力避和别人掉在同一个泥潭里,成功的大门自然会为你打开。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又学会“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我们便将学习同行引入更高的境界。
其三,用心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成就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谈到某位同志工作绩效不错时,总会说:“人家有一套”。说白了,这里所说的“一套”,就是适合他自己的得心应手的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难看出,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确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一环。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和青年教师谈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每位教师的阅历不同,个性也有差异;因此,教育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宜,这就需要大家根据个人特点,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段话讲得很好,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拥有属于个人的一套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把钥匙常常不能打开千把锁。怎么办?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就来一个多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带上个性化的工作方法上路。实践一再证明,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我们在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不妨常做工作“反思”笔记,成功的,再接再厉;失误的,查找不足,汲取教训,调整自我,让失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日积月累,具有个人特色的工作方法在量和质上都达到一定高度。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干事创业就更接地气。
其四,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引来“汩汩活水”不断超越自我。
要成为业内强人,就要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反之,就会落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这样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刻也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这是我们完成肩负的历史命所必须做到的,中青年教师更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先辈的话告诫我们,作为一个不甘人后力争上游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做到自我超越。事实正是如此,比如作文教学,在议论文写作中,过去仅满足于让学生写简单的常规型议论文,对文章诸方面也无过高要求。而今天则不同,比如:如何优化结构,如何让语言更具理性魅力,以及在僵尸化作文泛滥的今天,如何弘扬良好文风等。再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也在发生悄悄变化。过去城市学校面对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二孩政策落实后,我们的育人思维也应随之转变。当然,在更大范围内,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随社会前进而更新。这样事业之树才能常青,事业早日成熟的花朵才能开得更鲜。
行文至此,也许有人说,通过广泛的学习,集他人长处于一身,再加之自己的探讨研究,果真可以让事业成熟的花朵早日开放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首先你将他人长处“拿来”,做到了“人有我有”。其次,你经过实践探索,获取了自己的经验,做到了“人无我有”。再次,你将他人经验与自己的体会有机结合,做到了“人有我优”。最后,如果你真能走好以上三步,在经过了这段历练之后,你的骨子里便牢牢铸就了对事业的“深爱”。而“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爱”在,一切皆有可能:爱出热情,爱出干劲,爱出勇气,爱出力量,爱出智慧,爱出创新;当然,爱更出成果。这样一想,事业成熟的花朵怎能不会早日开放?江苏特级教师刘晓光曾这样说过:“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确需要过程;但是,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这个成长期是可以大大缩短的,除了你所处的环境之外,你个人的努力尤为重要”。其实,只要留心生活,我们身边的确有一些同仁,他们在经过一番拼打之后,早早成了骨干,早早挑起了大梁,用丰厚的成果回报社会。这,对许多后来者来说,实在是很好的启示。
法国纳德·兰塞姆曾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然而,时光是无法倒流的,但是,事业成熟的花朵是完全可以早日开放的。甘罗十二岁为宰相,周瑜十二岁统帅三军,莫扎特幼年成名。我们不可能个个都能成就那样的传奇;但是,立志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有识之士,经过努力,早日成为业内精英,让事业成熟的花朵早早怒放,我们就会朝着“时光倒流”的梦想迈上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李斌.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 程研究述评[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3] 刘捷.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启示[J]. 中小学教材教学
[4] 唐玉光,著.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 潘海燕,编著.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