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校的教育扶贫

【作者】 王 淼 李 婕

【机构】 (普洱学院图书馆 云南普洱)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根据高校扶贫的情况,明确了高校教育扶贫的定位,找出了教育扶贫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从扶贫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一些体会,为各高校教育扶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  扶贫攻坚  现状  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embarks from the practical work, according to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lear the positio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lso from the actual work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personnel get some experience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tatus quo
  扶贫攻坚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高校作为社会上一个庞大而又相对单一的群体该如何顺应时代,发挥特长,有序开展扶贫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高校扶贫的定位
  新时期的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方面的职能,高校参与扶贫工作就是社会服务的体现。但高校又不具备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资金项目上的优势,所以高校的扶贫工作应该定位于教育扶贫。通过教育来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变思想观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传承地方文化,最终实现脱贫致富。高校的教育扶贫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教育资源为贫困地区摆脱疾苦,还能有效利用贫困地区难以开发的自然资源为学校的科研提供实践基地,同时对培养后备年轻干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平台。
  二、高校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期规划
  扶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截止2014年,我国仍有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这一事实说明:没有长期的科学规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很多高校的教育扶贫恰好存在着这一问题,“打一枪,换一炮”是高校扶贫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年定点扶贫地区都会出现变更,这使得扶贫工作缺乏连贯性,难于持续稳定的进行教育扶贫,致使教育扶贫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面子”大于作用
  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各级政府的政治任务。在各方面的压力下,部分高校出现了注重“面子”,不讲效果的现象,脱离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是下派的扶贫工作队员专业不对口,对农村情况不熟悉,导致难于开展扶贫工作。二是高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很多下派的扶贫工作队员无法做到完全与学校工作脱钩,参与扶贫工作的力度有限,制约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3.扶贫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教育扶贫大多采取继续教育和 “三支一扶”的工作方式,通过学校内设的继续教育学院来关注学历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多注重获得学历,轻视了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许多接受培训者只注重眼前效果,关心何时获得学历,忽视采用何种方法、掌握多少知识,因而,这样的方式对于教育扶贫来说,作用是有限的。至于“三支一扶”,则是大学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的无奈之选,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对“三支一扶”人员的定向招考条件,因此,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三、高校教育扶贫的对策
  1.定位明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高校的扶贫方向要明确定位于教育扶贫。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资源,这些互不相同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扶贫的途径不同、渠道不同、模式不同。高校教育扶贫切忌事事涉及,毫无重点,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将高校特色融入扶贫工作中:农林院校可以致力于农林产业技术及产品加工培训,师范院校可以注重于贫困地区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医学院校可以关注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
  2.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制度
  扶贫工作是社会赋予高校的责任,需要由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因而扶贫工作人员必须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将蓝图变为现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严格考核纪律,以此作为落实责任的保障。省高校工委应和各级政府积极沟通,统一部署,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对高校的扶贫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完善奖惩机制,提高年终扶贫考核优秀高校的奖励标准,加大考核不合格者的处罚力度。
  3.转变思想,留住人更要留住心
  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较差,而大多数高校都在城里,习惯城市生活的高校教职工去到乡村,从身体到心理都会产生不适应,再加上扶贫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所以往往就出现扶贫工作队员“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导致扶贫工作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要彻底根除这样的现象首先得转变工作思想和工作作风。一是扶贫工作队员的思想、作风要转变。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既要发挥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传统,又要踏实认真的想办法,切实转变贫困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二是扶贫单位领导的思想、作风要转变。对工作队员的关心多一些,提高扶贫队员的待遇,使之认为扶贫工作是了解、熟悉基层生活的工作锻炼,是增长生活阅历、拓展知识学习的工作方式。
  4.加强服务意识,完善就业机制
  全国高校每年都会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能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自愿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去,那么教育扶贫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所以,高等院校可以利用就业辅导之机,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从道德层面影响他们做事的原则。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恩,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最后要完善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机制,从政策上为他们的工作条件提供便利,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5.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学生实践基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限于高层次的理论水平,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教育扶贫的机会,建设实践基地,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学生深入基层,带着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能在贫困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引领科学技术的应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决胜时期,高校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充当扶贫攻坚的“智囊团”、“排头兵”,通过教育扶贫,扶起贫困地区的志气,唤起他们对小康社会的渴望。
  参考文献:
  [1]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途径.当代教育科学,2014,(23).
  [2]林闻凯.论师范院校的教育扶贫.高教探索,2014,(05).
  [3]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复旦教育论坛,2012,(10-03).
  [4]周学桃.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与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研究,2002,(03-12).
  [5]孙华.关于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攻坚的梯度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3).
  作者简介:1 王淼(1990--  ) 男,汉族,云南普洱人,普洱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2 李婕(1968--  )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普洱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