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探讨

【作者】 谢 婷

【机构】 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合作学习,是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并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学习的一种形式。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并让合作学习这朵新型学习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堂合作学习 合作方法 合作形式 合作价值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迅速推广开来。“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已被广大师生欣然接受,但在现实教学中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有时候它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用性就成为一具我们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数学合作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形式。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是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众所周知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环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发现的,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早年在美国兴起的合作学习,因其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形式,出色的效果而成为当今新课标所倡导教育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那么合作学习的主要作用有那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既要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要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此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让学生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探究学习之中。
  2.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小学期间得到系统的训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正好表明,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方式问题。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学生交往技能较好的形式。
  3.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以往我们的传统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有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而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当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后,则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和评价,这样就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我们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而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细化到小组中的每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同事也能让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组织
  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为合作学习小组,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
  1.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的不同,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1)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包括准备工作在内的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2)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3)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合作学习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室就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送,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既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也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和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所以在分组是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二是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样会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数学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首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分析和研究新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轻松舒心的自然环境,鼓励学生创造学习探究的活动情景,调动学生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反思,通过生生间的分析、辩论、检验,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让学生从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情景当中去。
  在数学合作学习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搜索学习的素材,自己动手来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可按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分组活动,教师直接诱导和启示各个学习小组的组织者,而小组组织者又直接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领导和左右本组同学进行具体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培养学习活动领头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这样我们的同学也就逐渐的学会了老师引导和解答的基本能力,成了各个学习小组的“小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左右活动问题的导向,引导大家向着正确的方面进行活动,而且在课余还能协助老师及时为大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和辅助教学的得力助手。
  总之,合作学习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条必由之路,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多动脑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改进和提高,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质量高起来。我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它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①《合作学习—英语学习的主要特点》,天津市蓟县教研室 吴守利。
  ②《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富实效》,孟芳。
  ③《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合作学习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坦。
  ④《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张东兴。
  ⑤《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