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融媒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

【作者】 张 萍 余 林

【机构】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媒介融合”与业界的全媒体转型已经成为国际新闻传播界的趋势,针对传媒行业的变化,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必须要改变。为了培养传媒市场急需“融媒型”人才,广播电视学必须以“媒介融合”为核心,进行一系列变革,包括“人才培养定位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学模式变革”、“实践教学变革”、“师资队伍建设变革”以及“教学管理变革”等。
  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播电视学 变革
  信息全球化时代,“媒介融合”与业界的全媒体转型已经成为国际新闻传播界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的生产方式、栏目的制作流程、视频的播放渠道均在不停的变化着。面对巨变,全世界媒体都在摸索着前进。针对传媒行业的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在不停地探索、尝试,并成为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主流。
  2014年,习近平“8·18讲话”有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全媒型”和专家型传播人才。传统的单一型传播人才已不适应现实媒介文化产业需求,“融合型”传媒人才市场缺口巨大,为此,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渠道,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必须要“变”。但如何“变”一直是困扰各大高校的主要问题:完全改变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改变”,操作难度大,不切实际;“微调”又无法达成相关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一方面,要立足于传统课程体系,但又不能局限于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变,但不能是浅尝辄止、无效的变。由此,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围绕“融媒型”人才培养定位而进行一系列相关配套改革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一、人才培养定位变革:突破专业“单一”限制,树立“融媒型”人才培养新观念。
  培养“融媒型”人才,首先需要突破人才培养的“专业限制”,强化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交叉建设,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即打破专业壁垒、集成培养融合型“全媒体”人才。
  新的人才培养具体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能够在全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新型传播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信息内容生产、高新技术应用、发展战略策划等多种素质,能以宏观的思维统筹多媒体产品生产、发布和营销,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所用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交叉互动。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旨在培养能够同时运用多类媒体进行融合传播,熟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编发技能和工作流程,胜任网络视频、移动端视音频、复合出版等工作平台的融合传播工作。
  由此,广播电视专业从过去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的培养定位转型为“融合型”传媒人才的全新定位。
  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优化传统专业“单轨式”培养方式,构建“跨专业”教学体系。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一般立足于各自专业方向,打造单一型专业人才,其培养体系鲜少涉及其他专业,即为“单轨式”教学,这与融媒体环境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不相符的。为了拓宽学科领域、完善学生融媒体知识结构与技能,培养出合格的全媒体人才,可以从两个方面构建“跨专业”教学体系。
  一方面,可打造基于“交叉”的“1+N”课程模块。即在不完全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的情况下,实现新闻传播专业间的交叉选修、互补互融。“1+N”中的“1”指以传统广播电视学为主体,以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统御协调相关专业教学,形成融合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大平台。即统一新闻传播学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而“1+N”中的“N”指在专业课中每个专业都设有其他两个专业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帮助其掌握两类以上的不同专业知识,搭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1+N”知识体系,培养融合型新闻人才。
  另一方面,可构建基于知识改造的“复合课程组”。即构建集传统知识点和新的融合知识点于一体的课程,具体可将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知识体系深度植入所有主干课程中,再造主要传统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大纲,注重新增媒介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构建出全新体系的“复合课程组”。通过一系列理论课、实验课、实训实习课程体现融媒体特征的改造,共同提升学生“复合”能力。
  三、教学模式变革:突破“分散式”教学模式,构建“团队式”教学模式。
  “团队式”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两个层面:首先,在“教”的层面,要打破单独备课授课旧习,形成团队备课授课小组。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新闻传播教育者的角色也在向“复合知识”指导者转变。由于每位教师研究方向、专长各有不同,对于内容较为复杂,融合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尝试将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组成团队,以集体备课、授课的形式,更好发挥教师特长,为学生提供高品质课程教学。
  其次,在“学”的层面,要突破个体独立学习模式,形成团队学习小组。由于培养复合型全媒体人才,除了多种技能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各种媒体技能融会贯通,熟练运用于实践。因此,需要专门设置 “大型融媒体新闻报道实践”活动,报道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新媒体不同专业同学会被打散再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融媒体报道团队,以融合传播流程策划、报道所有新闻活动,在团队采访中学生们差异化并进,以达到真正对融媒体技能的整合。
  四、实践教学变革:改进“课程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传统实践教学一般以课程为核心,在相关课程中设置部分课时以做实践训练,然而这种依附于课程的实践教学。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来看,缺乏逻辑性与连贯性。而融合新闻传播学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技能型、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改革,其培养路径特别强调媒介实践和实验教学、重视应用训练和创新体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断裂式”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期搭建一个符合实践逻辑、全覆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针对传统的广播电视采、写、编、摄影、摄像等基础技能课程,要按操作的逻辑顺序进行学期调整,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其次,针对视听新媒体,要增设视听新媒体制作相关实验课;此外,为了让实践贯穿大学整个学习过程,还需要建立校内实训平台,一方面增设集中性“广播电视学专业视频采编实训”课程,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校内实训平台,让学生在课余以社团活动的形式,从大一就开始学习视频节目的制作,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如此,实验、实训再结合实习,最终形成覆盖全学期的持续性实践训练教学体系。
  五、师资队伍建设变革:升级单一“理论型”教师队伍,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实践性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教师的角色也正在由“理论教学型”教师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双师型”教师转变。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媒介市场变化迅速、频繁,教师与媒介市场的对接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更好接轨媒介,调整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我们需要拓宽教师来源的渠道。不过具体操作中,虽然从媒体引进业内人士成为专职教师是让学生们了解媒体前言动态、指导他们做出接轨媒体市场作品的最佳方法,但因为众多客观原因,一般业内人士的引进成本较高,成功率较低。因此,在努力引进优秀业内人士的同时,以“兼职”的方式引进资深媒体人,构建“专职+兼职”的师资队伍恐怕更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及时解决实践型教师欠缺的需求,又为学生们的实践指导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虽然引进媒体业内人士是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提升本专业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是主要途径。为了全面打造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师,要鼓励专职教师深入媒体实践进行挂职训练,并形成一种常态,作为一种制度将此方法延续下去。最终将传统的主要来自高校、理论型的教师队伍,打造成来源渠道多元、同时具备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六、教学管理变革:构建具备“扩幅集成”特质的教学管理体系。
  广播电视学专业实施融合传播转型的改革必然会对教学管理的理念、机制、手段方式、保障体系等提出全新的要求,全覆盖、全时段、多专业交叉、实验与实训贯通等诸多教改需求“颠覆性”地冲击着以往固化的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配套起到促进作用的管理措施、打造系统的保障条件,是专业改革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基础。
  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垂直式”的教学管理方式。以往“单轨式”的专业教学模式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及其它专业的运行管理垂直于学院层级,“教学需求调研和分析、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过程督导”的教学管理回路也是单一线路。但“多专业交叉”的融合教学模式要求构建全新的科学管理机制,用于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多专业、多学科的合作协调、教学资源的配比统筹;专业交叉型教学计划的目标管理和监控实施;多专业集中和分散组织融合实践的“统/分”管理;以及全覆盖、不断线的弹性教学与教学规范性的统一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以“整体寻优”的理念为指导,扩大教学管理幅度、延伸管理范围,采用集成式管理模式来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打破各专业运行的封闭,在教学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资源利用、教改研究关注、质量监控等环节建立开发接口,通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的“学科联动专业”常态机制以及融媒体传播中心的运行推动,建立各个专业教学过程互通信息和组织交互的渠道。在集成管理模式下,实现各种优势资源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协调发展,整合后发生裂变效应,从而集合出层级扁平、责权清晰、强度更大的优势教学综合体。
  总之,面对媒介融合的转变,要培养“融媒型”传媒人才,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的。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的生产方式、栏目的制作流程、视频的播放渠道均在不停的变化着。针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也需要不停调整,才能真正培养媒体市场急需人才。
  注:此文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萍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 讲师,余林 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与法学学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