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组织考试上的误区

【作者】 赵国卿

【机构】 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以新课程实验为背景,以参加实验的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在充分肯定新课程实验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从试题命制到阅卷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组织考试的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改进,使实验日臻完美。
  关键词:新课程  考试  误区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纵深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了教育理念,由原来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转变,课堂教学中,也一改往日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参与新课程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组织考试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命题,采用标准化试题。
  高中教育阶段的考试,不能因为高考采用标准化试题,就错误地认为所有考试都必须使用标准化试题。一般来说,进入高三,诊断试题的命制就应该按照标准化试题的模块进行命制,一方面让学生模拟,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题型;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复习通过标准化试题进行诊断,找出复习中的缺漏,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
  从高中基础教育的角度讲,高一、高二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宜采用标准化试题。但是,现在的情形是,凡考试,必用标准化试题。一来,高考压倒一切,各学校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老师们从学生上高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命题开始,就采用标准化试题。二来,标准化试题的模块明显,网上现成的试题也多,只要下载、复制、粘贴就可搞定,比自己依据文本命制一套试题要容易得多。正是标准化试题的考试,使得学习文本和考试脱离,等到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学生就明白了,学习文本与考试基本没有关系,导致学生上课不重视文本的阅读,只在课外复习资料上下功夫,使得我们的教学本末倒置。尤其是语文教学,学生即使一篇文本中的课文不读,照样能参加考试,抑或还能获得一个高分。岂不知不大量阅读文本,阅读能力就无法提高,人文素养就无法积淀。长此以往,学生便放弃了文本的阅读,成了做题的机器,导致学生不读书。
  二、阅卷,采用网上阅卷。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部分学校已经将网上阅卷系统引进学校,大大提高了阅卷的效率。但笔者发现,在提高阅卷速度的同时,降低了阅卷质量。与纸质阅卷情况做一个比较,纸质卷面在教师评卷结束后,有明显的痕迹,学生拿到试卷后,哪些地方错了,哪道题得了几分,一目了然,有利于教师讲评试卷和给学生反馈,也有利于学生纠错。我们知道,学校高一、高二期中、期末考试的目的除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有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目的。网上评卷,学生的答题卡上没有任何阅卷的痕迹,学生不会明白答题的实际效果,老师也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查找教学中的缺漏,也就无法改进教学。尤其是高三的诊断考试,目的就是要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把诊号脉,采用网上阅卷,根本达不到诊断的目的,找不到病因,便不能对诊下药,无法指导下一阶段的复习。
  总之,新课程实验像一缕春风,给教育教学领域吹进了无限的活力,在学生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激发方面会收到前所未有的成果。当然,存在一些误区也在所难免,只要我们敢于正视,积极改进,是绝不会影响新课程实验进程的。
  作者简介:赵国卿,省级骨干教师,曾参加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导副主任。长期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所任课班级高考语文成绩多次超过省市县平均线,论文60多篇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20多篇,分获国家、省、市级论文奖。参与三个省级课题研究,承担二个省级课题研究,其中一个已经结题,并通过鉴定,获武威市第三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先后获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名师,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省课堂教学二等奖及省“优秀教师”园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