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作者】 叶盛水
【机构】 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 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培养兴趣 深化感情 全面渗透 言传身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担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司司长时提出:“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 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然而,对音乐的功能作用,历来仁智互见,观点不一。有的人认为音乐只能作为一种娱乐,对人的思想品德没有什么影响;相反,有的人认为“百册论理书,比不上一首《马赛曲》”。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那么究竟音乐对人的思想品德有否感染、教化作用?其实这个问题早被先哲所认识。春秋儒家,视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盛衰”、“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 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结论。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音乐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 它的效果深刻而久远,它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因为,音乐艺术对人的心灵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天长地久, 铭心刻骨。凡是经过长期接受音乐熏陶的人, 容易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定向。这种心理定向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它会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发生影响。
音乐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因为道德论理与美是一致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出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关系,是我们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的理论根据。
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培养兴趣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开启求知的兴趣大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通过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要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新颖、美观的教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而且它是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最直接的手段。
1.2语言、语调的应用。简洁、清晰、幽默的语言是对一名好教师的基本要求。要用“心”和孩子们对话,用最亲切的语言,用最动听的语调,抑扬顿挫,强弱连断,恰到好处地运用。用最美的语言“抓”住学生。
1.3教学方法的选择。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对于音乐课来说,这句话有着更深、更广泛的涵义。在音乐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五花八门的新式教学方法,感受到良好的教学气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可让同学们先欣赏用西洋乐器演奏的视频,然后再欣赏用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视频,通过这样对比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适合音乐课,特别是音乐欣赏课,同学们可以直接看到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的表演。画面上的音像,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深切地感受音乐,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让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得到升华。
2.深化感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一个“情”字,把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来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课堂上不能仅停留于一般的“照本宣科”、“识谱唱歌”上,而须做到“感人以情,叩击心灵”,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欣赏《国际歌》时,为了诱发情感,除介绍作者、作品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外, 还须进一步讲述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是怎样翻译《国际歌》的,当他临刑就义时又是怎样放声高唱《国际歌》的。然后叫学生们回忆,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片中, 英雄人物他们是在怎样的音乐气氛中昂首阔步,迈向刑场英勇牺牲的;而在革命斗争、生死攸关的时刻,为什么又高奏这庄严、雄伟的《国际歌》?通过提问思考,使学生感悟到《国际歌》就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象征,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甘酒热血的英雄旋律,因而在庄严、雄伟的音乐气氛中能使人肃然起敬,坚定信念。又如在教授《国歌》这一课时,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学唱中表现的不够严肃、懒散、怠慢,演唱的声音也不够洪亮和坚定,教学中可着重从先让学生了解国歌诞生的背景以及它对中国崛起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国歌的立意入手,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聂耳》的片段,使其深入了解国歌创作前后的感人故事,然后欣赏《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建国六十五周年阅兵式的视频,让同学们感触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带领学生返回到《国歌》的学习环节中,由于有前面的铺垫性学习,全体学生都能精神抖擞、严肃认真地投入到《国歌》的学习中,引发出了学生为祖国而自豪的真挚情感,大家的声音变得洪亮有力了,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3.全面渗透
音乐教学,通常只将讲解歌词作为思想教育的正门大道,对其它环节的贯穿渗透则常被忽视。实际上,音乐作品(尤其是歌曲)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不论是教唱歌曲,讲授乐理知识或欣赏音乐作品,都要把情感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连一个附点、一个休止符或一个常用记号,都赋予思想艺术的丰富内涵,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例如《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句乐谱中加上了那么多的附点,以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和结尾中的“前进!前进!前进进!”中用了那么多的重音记号,这都加深了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更赋有号召力,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要是漏掉了一个附点,一个重音记号,这首歌的号召力就要受到削弱。
在欣赏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时,教师可讲述海外赤子为了祖国建设事业,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积极参加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故事,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除简介《黄河大合唱》他歌颂了我们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游击战争,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赞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教师还应重点向学生介绍冼星海的品质和革命精神:1935年,我国正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正处在危亡的紧急关头。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的冼星海这时毕业了,朋友们都劝他留在法国,因为他很有可能在法国成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将会获得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显赫的地位,但富有爱国热情的冼星海毅然从法国回到了久别的祖国,并且马上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认识到救亡歌曲是一种锐利的武器,可以保卫国土,可以唤起民众。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通过这样的介绍后,再让同学们来欣赏《黄河大合唱》,欣赏时就能更好的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欣赏后说:我欣赏了这部作品,我的热血都沸腾了,仿佛看到了当年抗日战争中,多少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生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和日本侵略者作顽强的斗争,它激起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音乐是感情溪流中的波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音乐作品的喜和悲、爱和恨,通过精心设计,全面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耳濡目染,沐浴在情感的海洋之中,这样就必能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美好心灵的铸造、健康心志、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行为道德起着直接、形象而深刻的影响。要强化德育, 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敬业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师德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得到提高,把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寓德于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抗战时期,不少音乐教师敢于在白色恐怖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教唱进步歌曲,那绘声绘色、满腔激情的范唱,有力地震憾着学生的心灵。“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在教师感化下,许多学生越窗而出,投奔革命。在我们的传统中,老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理想和信念的引领者,是人格的光辉典范。当代也有许多的优秀音乐教师在言传身教方面堪称楷模,如原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就是典型的代表,她一身的用舍行藏、道德文章,印证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她对祖国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用她自己的言传身教、全部的教育技能之情,培养了几代音乐奇才,特别是培养了廖昌永,使之成为世界级歌唱家,中国第一男中音歌唱家,创造了世界上中国音乐教育的一个奇迹。由此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是何等重要啊!
十八世纪的贝多芬,在遗嘱中有句名言:“快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道德,而不是金钱。”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为造就一代新人,当一名辛勤园丁,播雨耕耘,春风种“德”吧!
关键词:培养兴趣 深化感情 全面渗透 言传身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担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司司长时提出:“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 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然而,对音乐的功能作用,历来仁智互见,观点不一。有的人认为音乐只能作为一种娱乐,对人的思想品德没有什么影响;相反,有的人认为“百册论理书,比不上一首《马赛曲》”。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那么究竟音乐对人的思想品德有否感染、教化作用?其实这个问题早被先哲所认识。春秋儒家,视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盛衰”、“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 并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结论。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音乐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 它的效果深刻而久远,它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因为,音乐艺术对人的心灵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天长地久, 铭心刻骨。凡是经过长期接受音乐熏陶的人, 容易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定向。这种心理定向一经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它会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发生影响。
音乐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因为道德论理与美是一致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出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关系,是我们教学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的理论根据。
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培养兴趣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开启求知的兴趣大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通过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要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新颖、美观的教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而且它是使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最直接的手段。
1.2语言、语调的应用。简洁、清晰、幽默的语言是对一名好教师的基本要求。要用“心”和孩子们对话,用最亲切的语言,用最动听的语调,抑扬顿挫,强弱连断,恰到好处地运用。用最美的语言“抓”住学生。
1.3教学方法的选择。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对于音乐课来说,这句话有着更深、更广泛的涵义。在音乐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五花八门的新式教学方法,感受到良好的教学气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时,可让同学们先欣赏用西洋乐器演奏的视频,然后再欣赏用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视频,通过这样对比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多媒体教学手段特别适合音乐课,特别是音乐欣赏课,同学们可以直接看到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的表演。画面上的音像,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深切地感受音乐,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让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得到升华。
2.深化感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一个“情”字,把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来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课堂上不能仅停留于一般的“照本宣科”、“识谱唱歌”上,而须做到“感人以情,叩击心灵”,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欣赏《国际歌》时,为了诱发情感,除介绍作者、作品和产生的时代背景外, 还须进一步讲述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是怎样翻译《国际歌》的,当他临刑就义时又是怎样放声高唱《国际歌》的。然后叫学生们回忆,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片中, 英雄人物他们是在怎样的音乐气氛中昂首阔步,迈向刑场英勇牺牲的;而在革命斗争、生死攸关的时刻,为什么又高奏这庄严、雄伟的《国际歌》?通过提问思考,使学生感悟到《国际歌》就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象征,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甘酒热血的英雄旋律,因而在庄严、雄伟的音乐气氛中能使人肃然起敬,坚定信念。又如在教授《国歌》这一课时,为了避免有的学生学唱中表现的不够严肃、懒散、怠慢,演唱的声音也不够洪亮和坚定,教学中可着重从先让学生了解国歌诞生的背景以及它对中国崛起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国歌的立意入手,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聂耳》的片段,使其深入了解国歌创作前后的感人故事,然后欣赏《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建国六十五周年阅兵式的视频,让同学们感触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带领学生返回到《国歌》的学习环节中,由于有前面的铺垫性学习,全体学生都能精神抖擞、严肃认真地投入到《国歌》的学习中,引发出了学生为祖国而自豪的真挚情感,大家的声音变得洪亮有力了,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3.全面渗透
音乐教学,通常只将讲解歌词作为思想教育的正门大道,对其它环节的贯穿渗透则常被忽视。实际上,音乐作品(尤其是歌曲)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融合、不分彼此的。不论是教唱歌曲,讲授乐理知识或欣赏音乐作品,都要把情感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连一个附点、一个休止符或一个常用记号,都赋予思想艺术的丰富内涵,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例如《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句乐谱中加上了那么多的附点,以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和结尾中的“前进!前进!前进进!”中用了那么多的重音记号,这都加深了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更赋有号召力,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要是漏掉了一个附点,一个重音记号,这首歌的号召力就要受到削弱。
在欣赏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时,教师可讲述海外赤子为了祖国建设事业,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积极参加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故事,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除简介《黄河大合唱》他歌颂了我们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游击战争,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赞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教师还应重点向学生介绍冼星海的品质和革命精神:1935年,我国正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正处在危亡的紧急关头。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的冼星海这时毕业了,朋友们都劝他留在法国,因为他很有可能在法国成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将会获得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显赫的地位,但富有爱国热情的冼星海毅然从法国回到了久别的祖国,并且马上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认识到救亡歌曲是一种锐利的武器,可以保卫国土,可以唤起民众。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通过这样的介绍后,再让同学们来欣赏《黄河大合唱》,欣赏时就能更好的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欣赏后说:我欣赏了这部作品,我的热血都沸腾了,仿佛看到了当年抗日战争中,多少中华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生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和日本侵略者作顽强的斗争,它激起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音乐是感情溪流中的波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音乐作品的喜和悲、爱和恨,通过精心设计,全面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里,让学生耳濡目染,沐浴在情感的海洋之中,这样就必能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美好心灵的铸造、健康心志、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行为道德起着直接、形象而深刻的影响。要强化德育, 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敬业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师德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得到提高,把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寓德于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抗战时期,不少音乐教师敢于在白色恐怖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教唱进步歌曲,那绘声绘色、满腔激情的范唱,有力地震憾着学生的心灵。“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在教师感化下,许多学生越窗而出,投奔革命。在我们的传统中,老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理想和信念的引领者,是人格的光辉典范。当代也有许多的优秀音乐教师在言传身教方面堪称楷模,如原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就是典型的代表,她一身的用舍行藏、道德文章,印证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她对祖国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用她自己的言传身教、全部的教育技能之情,培养了几代音乐奇才,特别是培养了廖昌永,使之成为世界级歌唱家,中国第一男中音歌唱家,创造了世界上中国音乐教育的一个奇迹。由此可见,教师的表率作用是何等重要啊!
十八世纪的贝多芬,在遗嘱中有句名言:“快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道德,而不是金钱。”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为造就一代新人,当一名辛勤园丁,播雨耕耘,春风种“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