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贵在教学激趣得法
【作者】 黄桂珍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因而,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巧设情境、巧设疑问、巧用合作、巧用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数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巧设情境 巧设疑问 巧用合作 巧用评价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说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內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只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再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点拨引导就有了保障。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可见,兴趣是学生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呢?因此,我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巧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巧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每节课的导入,教师要尽量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善于巧设各种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乐学的境界。
如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老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说:"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小朋友到郊外去游玩,瞧,他们玩得多开心!一转眼到了中午,小朋友都饿了,老师要给小朋友分食物了。同学们,如果要你帮忙老师给小朋友分食物,你觉得在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就会说:"要每人分得同样多。"老师接着说:"对,为了公平,应该平均分。如果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块。如果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块。就剩1块月饼了,也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一半。想试着分一分吗?同学们手里有不同形状的纸片,拿出一个你喜欢的,你能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并指出它的一半吗?"学生接着就动手操作。就这样,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并不是那么难。
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调节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并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提问是沟通联系,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疑问,能在课堂上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人人动脑,积极思考。数学教学提问艺术表现在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最佳提问方式。因此,教师要潜心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的问题,给新颖的刺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达到"合乎情理,力求自然,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能被"5" 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而是先让学生说出几个自然数,位数不限,并告诉学生老师不用动笔,马上就能判断出来能否被"5"整除。当他们说出数来,我马上就判断出来,学生从不信到信,同时产生了深深的疑问,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此时,我正式揭示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简单的问题,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数感。
因此,疑问是教学的心脏,是兴趣的铺垫,也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三、巧用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因而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甚至会产生截然对立的观点。并且一个人的发现是有限的,如果用小组合作,就会发现更多的知识,而且合作讨论是教育民主思想的体现,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乏思考、发言、争辩能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讨论提供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在交流中得以增加。并使学生的兴趣也提高,学习知识也轻松。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操作: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所拼成的图形面积你会计算吗?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这样,小组成员相互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的成员,再把小组的发现综合起来,请小组长告诉老师。即可发现自己或别人的错误,从而改正。再通过发现、交流和分享,发现就是可以自我发现问题,交流和分享就是即可以发表自己意见,又可以知道别人的意见,增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的品质。
四、巧用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评估,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这种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首先,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用一些亲切用语,如:你真聪明,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别的想法吗?就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其次,还要经常鼓励学生,使他们体现成功的喜悦。如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人意之处,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经常性地使用"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比如,有位学生成绩不好,但喜欢帮助别人,就抓住他的这个优点,对他进行表扬,告诉他:"其实你非常能干,你有很多优点,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发挥自己更多的优点。"并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使这位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评价除了教师评价,也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应善于指导、不断激励。这样,就"评"出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巧设情境 巧设疑问 巧用合作 巧用评价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说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內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只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再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点拨引导就有了保障。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可见,兴趣是学生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吸引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呢?因此,我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巧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巧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每节课的导入,教师要尽量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善于巧设各种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乐学的境界。
如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老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说:"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小朋友到郊外去游玩,瞧,他们玩得多开心!一转眼到了中午,小朋友都饿了,老师要给小朋友分食物了。同学们,如果要你帮忙老师给小朋友分食物,你觉得在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就会说:"要每人分得同样多。"老师接着说:"对,为了公平,应该平均分。如果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块。如果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块。就剩1块月饼了,也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一半。想试着分一分吗?同学们手里有不同形状的纸片,拿出一个你喜欢的,你能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并指出它的一半吗?"学生接着就动手操作。就这样,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他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并不是那么难。
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调节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并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提问是沟通联系,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疑问,能在课堂上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人人动脑,积极思考。数学教学提问艺术表现在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最佳提问方式。因此,教师要潜心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的问题,给新颖的刺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达到"合乎情理,力求自然,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能被"5" 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而是先让学生说出几个自然数,位数不限,并告诉学生老师不用动笔,马上就能判断出来能否被"5"整除。当他们说出数来,我马上就判断出来,学生从不信到信,同时产生了深深的疑问,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此时,我正式揭示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简单的问题,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数感。
因此,疑问是教学的心脏,是兴趣的铺垫,也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三、巧用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因而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执一词,甚至会产生截然对立的观点。并且一个人的发现是有限的,如果用小组合作,就会发现更多的知识,而且合作讨论是教育民主思想的体现,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乏思考、发言、争辩能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讨论提供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在交流中得以增加。并使学生的兴趣也提高,学习知识也轻松。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操作: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所拼成的图形面积你会计算吗?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这样,小组成员相互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的成员,再把小组的发现综合起来,请小组长告诉老师。即可发现自己或别人的错误,从而改正。再通过发现、交流和分享,发现就是可以自我发现问题,交流和分享就是即可以发表自己意见,又可以知道别人的意见,增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的品质。
四、巧用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评估,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这种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首先,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用一些亲切用语,如:你真聪明,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别的想法吗?就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其次,还要经常鼓励学生,使他们体现成功的喜悦。如对待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表现出的暂时不尽人意之处,激励评价就更显得重要,经常性地使用"不错""很好""你能行""试试看"等激励性课堂用语,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比如,有位学生成绩不好,但喜欢帮助别人,就抓住他的这个优点,对他进行表扬,告诉他:"其实你非常能干,你有很多优点,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发挥自己更多的优点。"并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使这位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评价除了教师评价,也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应善于指导、不断激励。这样,就"评"出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