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王洪利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曾经有位学者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创造的动力就越小。因而,在我国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青岛版教材“问题口袋”栏目的创设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或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一、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中低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而到高年级,学生似乎变的少年老成,沉默寡言。这虽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甚至发现不了问题。联想起在“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我国的学生得奖牌数是最多的,可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诺贝尔无缘。通过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我们的学生不会发现问题……这些说明我们的学生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培养和激发。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处在潜在而缺乏动态表现的状态。大多数学生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关键。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美国的教育观也是主张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
1、抓前提,变“想问”为“敢问”
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要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在这里,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没想好的可以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见解,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一个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变想问为敢问。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鼓励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议一议,大胆去猜、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呢?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都相等呢?…… 学生会大胆质疑,于是我又马上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很快就肯定了刚才的说法。学生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2、找核心,由“被动”变“主动”
如: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时,我请同学以4人为一组平均分苹果。先开始每组16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然后是12个苹果,再8个苹果。接着我就问学生:你知道下面我想让你们平均分几个苹果吗?甲说:每小组4个。乙说:您该不给苹果了吧?!丙说:要是不给苹果,那就是0,把0平均分成4份,该怎么分呢?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0÷4= ?在师生讨论这个问题有了确切的答案之后,又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可不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0份?这些问题正是我想问学生们的,但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中又提出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乐于解决、乐于探究。
当学生还未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3、促升华,从“会问”到“善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如:猜数游戏。同学们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除了答案不说,其它都可以说。看谁在短时间内就能猜出老师是哪年出生的?
生1:老师今年多少岁?……
生2:老师的出生在1978年之前吗?……在1970年之后吗?……
生3:老师出生那年到今年经过多少年?……
……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生的提问能力、水平都是不一样的,问题都会问但要做到“善问”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4、拓思维,带问题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思维旅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从来没有终点。青岛版教材“问题口袋”的设立恰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要打破把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掉的传统观念,允许课堂的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个生活的大课堂,去做开放式的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坚持和追求的。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善问是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只有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能质疑,见解标新立异,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中低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而到高年级,学生似乎变的少年老成,沉默寡言。这虽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甚至发现不了问题。联想起在“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我国的学生得奖牌数是最多的,可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诺贝尔无缘。通过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我们的学生不会发现问题……这些说明我们的学生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培养和激发。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处在潜在而缺乏动态表现的状态。大多数学生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关键。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美国的教育观也是主张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
1、抓前提,变“想问”为“敢问”
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要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在这里,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没想好的可以再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见解,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一个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变想问为敢问。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鼓励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议一议,大胆去猜、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四个角是否都是直角呢?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都相等呢?…… 学生会大胆质疑,于是我又马上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很快就肯定了刚才的说法。学生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2、找核心,由“被动”变“主动”
如: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时,我请同学以4人为一组平均分苹果。先开始每组16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然后是12个苹果,再8个苹果。接着我就问学生:你知道下面我想让你们平均分几个苹果吗?甲说:每小组4个。乙说:您该不给苹果了吧?!丙说:要是不给苹果,那就是0,把0平均分成4份,该怎么分呢?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0÷4= ?在师生讨论这个问题有了确切的答案之后,又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可不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0份?这些问题正是我想问学生们的,但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提出了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中又提出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乐于解决、乐于探究。
当学生还未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3、促升华,从“会问”到“善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如:猜数游戏。同学们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除了答案不说,其它都可以说。看谁在短时间内就能猜出老师是哪年出生的?
生1:老师今年多少岁?……
生2:老师的出生在1978年之前吗?……在1970年之后吗?……
生3:老师出生那年到今年经过多少年?……
……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生的提问能力、水平都是不一样的,问题都会问但要做到“善问”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4、拓思维,带问题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思维旅程,它只有思维的轨迹,只有阶段性的驿站,从来没有终点。青岛版教材“问题口袋”的设立恰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要打破把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掉的传统观念,允许课堂的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个生活的大课堂,去做开放式的探究。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要坚持和追求的。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善问是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只有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能质疑,见解标新立异,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