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野百合也渴望春天——谈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作者】 邱安慧
【机构】 山东省莱州市土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问题学生”,这个让老师们谈之色变的群体,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竟然发生了很多奇迹般地转变——上课积极参与了,与同学的关系改善了,见到老师有礼了,课堂纪律也好转了……,这些意外的收获着实让我兴奋,原来这种模式对于转化“问题学生”竟然有着如此之好的效果。高兴之余,我也在深思:心病还需心药医——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正好满足了“问题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让他们从中真正的寻找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于是,我暗下决心:全力做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他们搭建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让“问题学生”不再成问题。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帮助问题学生重塑学习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父母的关爱,他们的这种期望更加强烈。通过和他们谈话得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与优等生一样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青睐。他们想把学习搞好,但缺乏扎实的基础;想把工作做好,但缺乏威信与号召能力。在这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情形下,他们慢慢的变得麻木不仁,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样子。恶作剧或其他有悖常理的做法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样他们怎可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但是,自从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成员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审核员”等分工,并且轮流进行角色交换。无论哪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由于学习成果是小组共同合作、互相帮助完成的,“问题学生”不再是孤军奋战的,这样就弥补了他们学习基础差的弱点;同时为了在各小组之间的同质竞争中获胜,同组的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同学也会积极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而且积极为之创设展示的机会,无形中也就增强了“问题学生”表现的欲望,机会加努力,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不知不觉中,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也有了要求,甚至对课堂上某个同学违反纪律也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因为耽误了他表现的机会。这种种表现都说明他们重塑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让问题学生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我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分成了十三个小组,每个组四名学生,并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在分组时,有意识地将“问题学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并分别给他们结好帮扶对子,分别由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纪律等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扶教育,随时随刻的提醒他们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其如何纠正问题。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3、4号学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3、4号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对3、4号学生的帮助要有耐心,我又给3、4号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
同时,努力创设各种机会让组内1、2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来启发感染组内3、4号学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赶上优等生。
还有定期召开小组总结会,会上会对3、4号学生的优异表现重点表扬,这样也让其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把教学重心适时下移给问题学生。
我在课堂教学时除了面向全体以外,还特别关注问题学生,教学的重心在必要的时候下移。首先,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我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3、4号学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3、4号学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小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这样的问题。这既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又检查了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长此以往,既巩固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又不让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
转化“问题学生”,永远是我们探讨的一门艺术。和风细雨能使禾苗茁壮成长;疾风暴雨能唤醒沉睡的枯枝。在工作之中,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学生会记得你,想着你,感谢你。
“阴影下的心灵更渴望爱”,这些问题学生有着特殊的问题,需要老师们特别的关爱和巧妙的教育机智。那就创建“小组”吧,让他们的心灵有家的归属,滋润“关爱”,唤回他们对生活、对亲友、对学习的热爱。那么,就可能走出了感化、转变他们的第一步,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甚至会创造奇迹!我们也坚信,多给孩子们一个春天,他们会留下一片草原!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帮助问题学生重塑学习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问题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父母的关爱,他们的这种期望更加强烈。通过和他们谈话得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与优等生一样能得到老师同学们的青睐。他们想把学习搞好,但缺乏扎实的基础;想把工作做好,但缺乏威信与号召能力。在这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情形下,他们慢慢的变得麻木不仁,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样子。恶作剧或其他有悖常理的做法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样他们怎可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但是,自从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成员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审核员”等分工,并且轮流进行角色交换。无论哪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由于学习成果是小组共同合作、互相帮助完成的,“问题学生”不再是孤军奋战的,这样就弥补了他们学习基础差的弱点;同时为了在各小组之间的同质竞争中获胜,同组的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同学也会积极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学习困难,而且积极为之创设展示的机会,无形中也就增强了“问题学生”表现的欲望,机会加努力,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不知不觉中,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也有了要求,甚至对课堂上某个同学违反纪律也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因为耽误了他表现的机会。这种种表现都说明他们重塑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让问题学生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我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分成了十三个小组,每个组四名学生,并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在分组时,有意识地将“问题学生”融合于各个学习小组,并分别给他们结好帮扶对子,分别由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纪律等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扶教育,随时随刻的提醒他们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其如何纠正问题。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3、4号学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3、4号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对3、4号学生的帮助要有耐心,我又给3、4号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
同时,努力创设各种机会让组内1、2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来启发感染组内3、4号学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赶上优等生。
还有定期召开小组总结会,会上会对3、4号学生的优异表现重点表扬,这样也让其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把教学重心适时下移给问题学生。
我在课堂教学时除了面向全体以外,还特别关注问题学生,教学的重心在必要的时候下移。首先,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我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3、4号学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3、4号学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小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这样的问题。这既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又检查了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长此以往,既巩固了他们的学习基础,又不让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
转化“问题学生”,永远是我们探讨的一门艺术。和风细雨能使禾苗茁壮成长;疾风暴雨能唤醒沉睡的枯枝。在工作之中,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学生会记得你,想着你,感谢你。
“阴影下的心灵更渴望爱”,这些问题学生有着特殊的问题,需要老师们特别的关爱和巧妙的教育机智。那就创建“小组”吧,让他们的心灵有家的归属,滋润“关爱”,唤回他们对生活、对亲友、对学习的热爱。那么,就可能走出了感化、转变他们的第一步,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甚至会创造奇迹!我们也坚信,多给孩子们一个春天,他们会留下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