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 银福桃
【机构】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第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长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我们怎样做孩子称职的教师呢?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又是一名孩子的家长,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父母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笑话,父亲教育儿子说:“要做诚实的人,撒谎可不好”。儿子:“爸爸我一定听你的”。过了一会,门铃响了,爸爸对儿子说:“去看看是谁,如果找我的,就说我不在家”。
试问这则笑话中儿子以后是否按父亲的要求做一个诚实的人?他能很好的界定诚实与撒谎吗?身教重于言教,与育人必先正己身。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在影响孩子,如果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父母孝敬长辈、勤俭持家、家居环境布置得整洁干净,在这样环境中孩子通过耳渲目染,习得懂得尊敬人、爱帮助人的良好品质,而且性格外向,情绪稳定,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反之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冷淡,父母毫无顾忌的在孩子面前争吵,家务事相互推诿,甚至室内环境凌乱不堪,言谈表露出对权、钱不正当想法,或表现出对老人嫌弃等。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思维创造力就会受到阻碍,卫生礼貌习惯也较差,上行下效,父母在孩子面前谈论权钱,无形中让孩子形成特权思想,金钱至上的意识。电视台中一直播放一则广告。一位妈妈给年迈的奶奶倒水洗脚,欲睡的儿子看见了,给妈妈端来了洗脚水,虽然一盆水在孩子无力的小手中颠簸的所剩无几,但妈妈欣慰的看到一颗善良的心。所以父母不能嫌弃老人,要知道你现在对老人的态度,就是将来他对你的态度。
杜威说过:“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社会和更多的朋友,如果孩子置于“闭门自守”的家庭中,父母与领里关系冷淡从不来往,孩子活动空间狭小,接触人事单一,孩子找同伴玩耍,父母阻止,并提心吊胆,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一种胆怯心理,对周围人事漠不关心,继而影响孩子适应开放的社会能力。如果父母为人和善,邻里关系和睦,待人和睦热情大方,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走出家门玩耍,为孩子建立真诚友谊,渐渐地孩子就会和朋友建立真诚友谊,善待别人,而且独立性较强,形成一种良好的性格态势。
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在美国家长与孩子说话总是蹲下来,平视而不是俯视孩子,这传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平等、民主的家庭中,孩子有发言权,父母对孩子的问题认真对待,共同解决,家庭中孩子有较强的主动性,性格开朗,情感表露真实、坦诚,遇事能向父母、老师打开心扉。因为知道这样做能得到成人的帮助、理解。如果家庭中权威界定明显,父母总认为孩子这不懂那不懂、这不准、那不准……。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比较胆怯,情感压抑,并会形成一种自卑,缺乏求知欲望。有损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当家子做错事时采取适当的说服,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双方出现分歧时,一方不能强硬的呵护,甚至为其辩护、帮助推卸责任,怪这、怪那,另外有些父母总爱让孩子在物质诱导下,做出左右为难的选择,让孩子说出喜欢谁……爱谁,渐渐地淡化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做错事有父母撑腰,在家在外都称霸王,阻碍家庭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读懂孩子,给孩子正确的爱
马卡连柯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无私伟大的,但没有读懂孩子,溺爱、偏爱、错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长辈把孩子当成弱不禁风的“幼苗”,总怕孩子磕着碰着,如果过沟下坎总说:背你,你会跌倒,吃饭穿衣代劳并说“你还小”。真是跌跤或争架了,父母就会迁怒于物、迁怒于人,连路上的小草都会受到伤害,成为父母替孩子发泄的对象。如果孩子争架了,不是分析原因,认为孩子弱小,不惹祸、听话,就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报复”甚至引起不应该的家长之间的争吵等,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助长孩子“娇气”。
爱不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吃穿用的东西应有尽有而且新鲜时尚,孩子要什么都得到满足,孩子会倍感幸福,但这样无坏心的的助长了孩子“娇气”形成挑吃穿、爱攀比的不良思想和利己主义思想,助长孩子虚荣心,不爱劳动等不良倾向。心理学观点认为,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就会形成“心理健康过剩症”。一对幸福感明显降低;二特别怕吃苦不愿接受人世间的困难,甚至将一些不平常的事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
爱孩子不能拔苗助长,零岁识字、三岁扫盲作为一种早期教育倾向,通过各种媒体影响家长,许多家长期望子女出人头地、成名成功、一厢情愿的造就“神童”、“天才”倾注于盲目的智力开发,强迫孩子读书、弹琴、画画……,其实孩子不理解这样的爱,严重的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限制了孩子自由健康成长,得到的只是“拔苗助长”的结果。
马卡连柯可说:“教育子女是我们生活一个重要方面,正确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痛苦和心酸。”为人之父母应该读懂孩子,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积极乐观的品质,做到“教育子女”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身教言教相结合,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让孩子在家庭这所学校中健康成长。
我们怎样做孩子称职的教师呢?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又是一名孩子的家长,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父母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笑话,父亲教育儿子说:“要做诚实的人,撒谎可不好”。儿子:“爸爸我一定听你的”。过了一会,门铃响了,爸爸对儿子说:“去看看是谁,如果找我的,就说我不在家”。
试问这则笑话中儿子以后是否按父亲的要求做一个诚实的人?他能很好的界定诚实与撒谎吗?身教重于言教,与育人必先正己身。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在影响孩子,如果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父母孝敬长辈、勤俭持家、家居环境布置得整洁干净,在这样环境中孩子通过耳渲目染,习得懂得尊敬人、爱帮助人的良好品质,而且性格外向,情绪稳定,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反之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冷淡,父母毫无顾忌的在孩子面前争吵,家务事相互推诿,甚至室内环境凌乱不堪,言谈表露出对权、钱不正当想法,或表现出对老人嫌弃等。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思维创造力就会受到阻碍,卫生礼貌习惯也较差,上行下效,父母在孩子面前谈论权钱,无形中让孩子形成特权思想,金钱至上的意识。电视台中一直播放一则广告。一位妈妈给年迈的奶奶倒水洗脚,欲睡的儿子看见了,给妈妈端来了洗脚水,虽然一盆水在孩子无力的小手中颠簸的所剩无几,但妈妈欣慰的看到一颗善良的心。所以父母不能嫌弃老人,要知道你现在对老人的态度,就是将来他对你的态度。
杜威说过:“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社会和更多的朋友,如果孩子置于“闭门自守”的家庭中,父母与领里关系冷淡从不来往,孩子活动空间狭小,接触人事单一,孩子找同伴玩耍,父母阻止,并提心吊胆,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一种胆怯心理,对周围人事漠不关心,继而影响孩子适应开放的社会能力。如果父母为人和善,邻里关系和睦,待人和睦热情大方,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走出家门玩耍,为孩子建立真诚友谊,渐渐地孩子就会和朋友建立真诚友谊,善待别人,而且独立性较强,形成一种良好的性格态势。
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在美国家长与孩子说话总是蹲下来,平视而不是俯视孩子,这传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平等、民主的家庭中,孩子有发言权,父母对孩子的问题认真对待,共同解决,家庭中孩子有较强的主动性,性格开朗,情感表露真实、坦诚,遇事能向父母、老师打开心扉。因为知道这样做能得到成人的帮助、理解。如果家庭中权威界定明显,父母总认为孩子这不懂那不懂、这不准、那不准……。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比较胆怯,情感压抑,并会形成一种自卑,缺乏求知欲望。有损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当家子做错事时采取适当的说服,惩罚教育是有必要的。但双方出现分歧时,一方不能强硬的呵护,甚至为其辩护、帮助推卸责任,怪这、怪那,另外有些父母总爱让孩子在物质诱导下,做出左右为难的选择,让孩子说出喜欢谁……爱谁,渐渐地淡化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做错事有父母撑腰,在家在外都称霸王,阻碍家庭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读懂孩子,给孩子正确的爱
马卡连柯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无私伟大的,但没有读懂孩子,溺爱、偏爱、错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随着独生子女的普遍,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长辈把孩子当成弱不禁风的“幼苗”,总怕孩子磕着碰着,如果过沟下坎总说:背你,你会跌倒,吃饭穿衣代劳并说“你还小”。真是跌跤或争架了,父母就会迁怒于物、迁怒于人,连路上的小草都会受到伤害,成为父母替孩子发泄的对象。如果孩子争架了,不是分析原因,认为孩子弱小,不惹祸、听话,就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报复”甚至引起不应该的家长之间的争吵等,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了孩子,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助长孩子“娇气”。
爱不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吃穿用的东西应有尽有而且新鲜时尚,孩子要什么都得到满足,孩子会倍感幸福,但这样无坏心的的助长了孩子“娇气”形成挑吃穿、爱攀比的不良思想和利己主义思想,助长孩子虚荣心,不爱劳动等不良倾向。心理学观点认为,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就会形成“心理健康过剩症”。一对幸福感明显降低;二特别怕吃苦不愿接受人世间的困难,甚至将一些不平常的事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
爱孩子不能拔苗助长,零岁识字、三岁扫盲作为一种早期教育倾向,通过各种媒体影响家长,许多家长期望子女出人头地、成名成功、一厢情愿的造就“神童”、“天才”倾注于盲目的智力开发,强迫孩子读书、弹琴、画画……,其实孩子不理解这样的爱,严重的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限制了孩子自由健康成长,得到的只是“拔苗助长”的结果。
马卡连柯可说:“教育子女是我们生活一个重要方面,正确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痛苦和心酸。”为人之父母应该读懂孩子,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积极乐观的品质,做到“教育子女”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身教言教相结合,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让孩子在家庭这所学校中健康成长。